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年轻化表达

  时政新闻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党和政府声音、解读国家政策方针、反映社会发展动态的重要使命,是体现主流媒体政治责任和功能价值的关键所在。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α世代正快速崛起,年轻用户在时政新闻的获取方式、议题偏好、观看习惯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世代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上海广播电视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率先开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新征程,全面实施新闻立台、文化兴台、融合强台、人才聚台核心战略。特别是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运用互联网思维配置媒体资源,将媒体优质和新质生产力向新闻制播主业集中发力,更加凸显大都市新闻视角、双循环新闻链接、融媒化新闻表达、全天候新闻制播的新闻特色,全面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如何让时政新闻呈现出年轻态、青春样,更好地走进年轻用户,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进程中始终思考的问题、重点聚焦的实践。

 

一、年轻化思维,改变新闻传播惯性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依据社会学框架理论,媒体选择什么样的框架决定其传播什么样的内容。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动顺应新时代新闻传播趋势,打破惯性框架,勇于改革创新,推动时政新闻制播在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努力探索与年轻人生活产生链接的新闻选题和互动方式,更好地引领年轻人、鼓舞年轻人、滋养年轻人。

  立足年轻用户需求,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在新闻选题策划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对年轻用户关注热点的聚焦、行为习惯的洞察、情绪价值的捕捉,设置更多年轻人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增强对年轻人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的效果。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倡地,2024年是这一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东方广播中心创新推出人人议事厅项目,连续举办多场人民城市建议专项征集活动,特别是聚焦“‘神兽暑期何以安,谁来挑起这副担”“什么时候能实现充电自由,缓解我们的里程焦虑等问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据统计,在活动参与主体中“90”“00占比超过60%,系列活动还通过阿基米德综合音频移动端平台实现破圈传播。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首次推出H5互动产品《AI来电:叮!您的专属报告已送达|2025政府工作报告@我》,将年轻用户的画像进一步细分,设置多孩家庭、回乡创业青年等多个身份场景,让年轻用户对号入座获得定制化专属政府工作报告精华版,实现个人发展预期与国家发展图景精准匹配,提升政府工作报告的感知度和感染力。

  着眼年轻用户偏好,加大互动参与力度。互联网时代,人人参与内容创作成为一种现实,年轻人更是热衷于UGC的创作模式。改变媒体设置议程的惯性生产模式,让年轻用户成为参与者、生产者,与记者编辑共创内容,是上海广播电视台探索时政新闻链接年轻用户的重要途径。由东方卫视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等单位创制的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突破传统单向输出的理论宣讲形式,创新采用演讲+真人秀的模式,从当下国内外时政热点难点问题切入,与年轻观众讨论辩论,致力于讲清楚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理、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已经连续播出290余期,传播影响屡屡破圈。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时政新媒体专栏《快看上海》推出走街串巷说两会“90记者带着摄像机和话筒,在北京的街头随机采访,邀请年轻人讨论就业”“住房”“科创等重要话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民声心声。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出镜,听到很多接地气、冒热气的表达,为两会报道赋予了更多年轻活力。

 

二、年轻化平台,打造融合样态传播模式

  平台是一个技术架构,更是一种体制机制变革,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平台意味着集成、融合、开放、共享。在平台化的浪潮中,传统媒体的单一终端被打破,多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成为主流,具有随时、随地、携带方便、信息量大等特点[1]。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必然也是主流媒体传播党的声音、壮大主流舆论的主战场。上海广播电视台超越传统广电思维,树牢融合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移动优先、智能引领、台网并重、首发原创的基本策略,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推动从以往为播出服务为传播服务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正能量和大流量的有机统一。

  借船出海,建好用好新媒体平台账号矩阵。皮尤研究中心的多项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在年轻一代获取时政新闻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讨论时政话题,形成了独特的传播生态[2]。上海广播电视台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打破固有媒介边界,推动时政新闻名栏目名节目主动布局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更加便于受众参与、讨论和分享,形成矩阵式、波浪式传播声量。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时政评论节目《今晚》,在抖音、头条、快手、视频号等第三方平台开设账号“Tonight今晚,下设子午观潮”“子午快评”“台海观察”“今晚臻观察”“苏宁军事观察等子产品线矩阵,每天发表5-7篇原创内容。自2019年年初陆续上线以来,已吸引粉丝近2500万,总浏览量数十亿次,获赞超7000万次,实现了节目在电视端和网络端双线传播、优势互补。上海广播电视台还充分依托上海作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城市功能,着力贯通内外宣、大小屏、中英文,用好YouTubeFacebookX等海外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全力打造ShanghaiEye国际传播超级IP,连续推出全球关注议题《直通达沃斯》、以小切口讲述中国奋斗故事《Why China》、外籍人士深度游上海《TOP Destination》、全球顶尖企业掌舵人高端访谈《世界会客厅》等系列视频节目,生动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上海精彩。目前,以ShanghaiEye为旗舰产品的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海外社交媒体的总粉丝数超1000万,海外总覆盖量4.78亿,海外传播量突破10亿,海外总观看时长超400万小时。

  造船出海,全力打造自主可控移动端平台。主流媒体在第三方平台开设官方账号,是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举措之一,但正如借别人的地建房子,绝不是长久之计。上海广播电视台坚持台网相融、多屏联动,投入资源建设自有平台,全力打造综合视频平台看东方、综合音频平台阿基米德、新闻垂类平台看看新闻、财经垂类平台第一财经,这些App下载量均位居同类产品前列。特别是看东方综合视频平台自2024年四季度全面激活以来,明确以国际大都市第一视频、城市新消费首选入口、AI新科技应用高地为定位,以新媒体、新消费、新技术为特色,全力打造主流媒体自办新媒体的新范式、新样本。目前,看东方注册用户中35岁以下的年轻受众占比高达77.5%,是名副其实的主力用户。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看东方主动出击、加强统筹,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2025看两会 看东方专题专栏,统一汇聚全台自制新闻优质内容,全景呈现全国两会盛况。特别是创新推出直播态、全媒体、强互动的看东方·两会观察日记,策划开设两会进行时”“两会精彩声”“两会大家聊”“两会数字说四大特色版块,通过网言网语的表达和优质内容的供给,让时政新闻破圈传播。

 

三、年轻化语态,创新宏大主题叙事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愈发多元化、个性化,主流媒体的语言也需要年轻化、时代化。上海广播电视台突出百姓视角、共情呈现、人性张力、文明底色,不断打造有态度、有锐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大胆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推动宏大主题的硬核内容更好地软着陆,让年轻用户更易接受、理解和记忆,进而引发二次传播甚至是多次传播

  以新表达增强贴近式沟通。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在新闻年轻化表达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比如采用动画、短视频等形式呈现时政新闻,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年轻受众,一些海外媒体还专门推出了针对年轻用户的专属新闻产品,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20251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主频道东方卫视全面焕新,全新推出《ShanghaiEye》《两说》《锚点》《新纪实》等外语、财经、科创、纪实等融媒节目栏目,全力打造新版面、新节目、新视觉、新面孔、新体验,凸显更都市、更综合、更国际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在频道整体包装、画面细节呈现、演播室虚实结合、沉浸式手语播报等方面进行迭代升级,呈现出国际、开放、摩登、青春的大都市气质。根据CSM全媒体数据(NewTAM),20251-6月东方卫视总触达人次315.0亿,环比增加近40亿人次,晨间新闻《看东方》、午间新闻《午间30分》年轻用户占比均超过三成,分别为36.8%35.3%

  以新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视听产品本质上属于信息产品,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再生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因而新质生产力在传媒业更容易实现技术的转化落地和大规模应用[3]。在新科技浪潮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坚定不移用AI重塑媒体技术底座,加快推进智能化、超清化、移动化发展,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广电技术新体系。2024年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率先挂牌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抢先推出人工智能集成工具箱Scube(智媒魔方),自主研发基于DeepSeek的第一财经专业智能体星翼大模型,创作《因AI向善》等60余部AIGC公益动画宣传片。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依托AIGC、虚拟技术、数字人等全新科技手段创新播报方式,提升两会报道视听体验,获得广大年轻受众欢迎。其中,《东方新闻》推出《AI读报告》,由AI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分析大量网页、文件、研报等得出观点,然后利用AIGC进行绘画制作,以直观的方式解析两会热点。数字主播申䒕雅则以“速读+数读的创新形式解读两会,从政府工作报告、稳外贸引外资等热点内容的核心数据切入,让观众更能了解和理解数据背后的国计民生。系列短视频《双说两会》,采用虚实结合最新技术,青年主持人黄桢及其数字分身“黄大帅”,围绕两会年轻人最关心的工作、加班、育儿等话题展开趣味“对话”。

 

四、年轻化梯队,加快传播主体代际传承

  媒介是人的延伸,人是媒体内容生产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在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出镜/声记者是信息的最终把关人,是内容的代言人,是与受众最直接的链接。上海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出台实施卓越人才领航计划”“闪耀青年启航计划播音主持金声计划,构建塔顶更尖、塔体更强、塔基更厚的媒体人才大厦。

  焕新主播记者面孔,拉近年轻受众心理距离。社会学“同辈效应”显示,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时代环境中,经历过类似的历史事件,对大多数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更容易产生一致的认知性。上海广播电视台一直以来重视播音员主持人“传帮带”,借助202511日东方卫视全面焕新的契机,在早新闻亮相了首位“00新闻主播,引发外界关注和社会好评,进而聚焦东方卫视《看东方》《午间30分》《东方新闻》《今晚》四档新闻节目,重组推出以“85后组合重点担纲、95后组合青春亮相、00后主播朝气登场的主播新面孔,使东方卫视新闻播报展现更多年轻态、青春力。让年轻人说给年轻人听,以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创新时政新闻的融合语态,从而拉近了与年轻用户的心理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播效果提升。时政新媒体专栏《快看上海》构成人员也主要是“95,他们聚焦上海市重大战略任务,结合当下社会关心话题,深入街巷里弄、企业学校、商圈园区等第一现场,以年轻人的视角呈现和讲述,力求让网友轻松看懂时政新闻。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助力SMG闪耀青年启航。青年人才是构筑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源头活水,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是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为更好掌握青年员工所思所想所盼所需,上海广播电视台开展了青年人才专项调研,覆盖全台(集团)35周岁以下年轻人,全样本开展问卷调研,结合青年不同成长周期的内在特点和现实需求,按照思想引领、成长提速、培训赋能、实践历练、组织关怀五位一体,构建分层分类的青年人才培育模式。聚焦年轻人在学习、居住、创业、薪酬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推出乐汇、乐业、乐薪、乐居、乐学、乐育、乐创七条举措,为年轻人爱岗乐业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不断健全尊重原创、鼓励冒尖、支持创新的激励机制,树立“卓越”新标准,建好“赛马”新机制,努力为青年员工搭平台、创条件,鼓励年轻人去一线、挑大梁,让SMG因人才更精彩,让人才因SMG更出彩。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仍在加速演进,年轻群体的世代之变亦在不断演化,全媒体时代让时政新闻更好链接年轻用户,将是主流媒体的永恒课题。上海广播电视台将永葆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纵深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坚守“好内容铸就真未来”的信念,努力打造更多具有都市性、年轻态、国际范的时政新闻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