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英语短视频里的“少年中国说”: 发展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国际传播研究 ——以“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英语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为例
引言
作为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的面向青少年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英语短视频活动今年将进入第六季。这一持续性的青少年国际传播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用国际语言讲述本土故事,已成为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的线下活动品牌项目。短视频创作不仅是青少年表达城市认同、文化认同的载体,更在无形中成为青少年的国际传播能力的训练场。青少年群体在活动中体现出的全球化与网络化双重语境下的创作力和学习力,亦成为观察青少年国际传播潜能的重要样本。作为前五季的主创,笔者希望通过对“爱上海的理由”的分析研究,归纳出可以被媒体和社会复制的模式,为青少年赋能、“讲好中国故事”探索一条“青春语法”的创新路径。
一、青少年成长中的能力以及心理发展理论
(一)“脚手架”理论:认知成长的支架
“脚手架”理论(Scaffolding Theory,又译“支架”理论)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或译“潜在发展区”)概念。他指出: “在成人的指导与帮助下可能的问题解决水准与在自主活动中可能的问题解决水准之间的落差,可以界定为‘最近发展区’。”[1]也就是说,孩子的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能独立完成某一任务的水平;另一个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基于此衍生的“脚手架”理论指出,教师通过提供临时性支持(如范例、提问框架)能帮助学习者跨越“最近发展区”。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伍德(David Wood)等人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脚手架应包含以下六大要素[2]:
(1)引发参与(recruitment):学习活动开始时,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减轻学习负担(reduction in degree of freedom):将教材简化,减轻学习者的学习负担。
(3)学习活动的方针管理(direction maintenance):引导、规划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方向。
(4)指出所欲学习事物的关键特征(marking critical features):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习者注意、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
(5)挫折的控制(frustration control):协助学习者在犯错或遇到瓶颈时减轻挫折感。
(6)示范(demonstration):通过身教或示范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但用学习者比较了解并易于模仿的方式来示范[3]。
(二)自我同一性理论:青春期角色认同之“必修课”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发展理论,即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这个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其中,青春期阶段(12-18岁)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同一性与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的冲突,即青少年需要通过探索自我、整合社会期待与个人特质,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4]。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深度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未能妥善处理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可能会经历认同危机。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5]。
若“最近发展区”为能力发展的潜在范畴,那么“脚手架”理论则提供了构建这一范畴的具体方法体系,而自我同一性则聚焦于青少年在自我认知层面的探索与整合。此三者从理论层面、方法体系层面到人文关怀层面,给予我们启示与提醒:借助精心规划的支持系统,能够助力青少年拓展认知与能力的边界,并于探索进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理解这些内容,对于设计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英语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
“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英语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大型青少年国际传播实践项目。活动面向6-17岁的青少年,旨在通过他们的视角,用90秒英语短视频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进行国际传播实践。每季活动有征集、甄选展播、评审、颁奖、获奖作品展播五个阶段,历时约一年。
五季以来,活动吸引了上海近两百所中小学以及国际学校学生的参与,投稿作品逾7000件,涵盖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历史底蕴、文化特色、生态治理、社区生活、创新发展、非遗技艺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
作为国际传播实践活动,活动除了设置艺术性、思想性方面的奖项,特别设置了外籍专家最喜爱奖,并引入由海外网友组成的国际大众评审团以及由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组成的留学生评审团机制。获奖作品在海内外大小屏播出,包括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外宣旗舰品牌ShanghaiEye账号、上海市市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成员单位官方账号、外宣媒体App及海外社交平台、上海市文旅局海内外官方账号等。
三、“爱上海的理由”赋能青少年国际传播能力的三个维度
(一) 文化认同维度——讲中国故事
“爱上海的理由”项目从议题方向的战略引导到提供辅助工具让创作落地,激活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讲出他们眼里的“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1.主题策划实现议程设置功能,引导青少年对自身文化进行探索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性地报道某些议题并赋予其显著性,能够影响公众对“什么是重要问题”的认知[6]。“爱上海的理由”从第三季(2022年)开始每季设置一个主题,由此入手,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引导力。
第三季的主题是“我的上海我的家”,紧扣“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这一主线;第四季的“我最爱的中华宝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第五季顺应“中国游”的全球热度和上海打造“入境第一站”的战略,推出“我推荐的上海第一站”这一主题。
这些主题,既有对家乡城市的观察,又有对自我文化和历史的探索。通过以小切口进入,比如“家”、比如一件“宝贝”、比如一个打卡点,用微观叙事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家国情怀等具象为市井烟火、非遗技艺、城市地标等可操作的表达对象。而由于这些主题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强调“我”的在场体验,更是推动青少年走出家门,深入城市大街小巷,扎根于真实的文化体验。
2.多种“工具包”搭起“脚手架”,托举青少年踏上文化探索之旅
主创团队在两个多月的征集期内,在线上推出一系列教程式的公众号推文、创作素材包和直播课,在线下举办讲座,多措并举,帮助青少年深入理解主题,用多层面的“工具包”为他们搭起进行文化探索的“脚手架”。
以第四季“我最爱的中华宝贝”为例,主创团队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宏大命题,仅以“传统”二字对应的时间厚度来说,多久远才能冠以“传统”二字也会见仁见智。“爱上海”这一活动不是为了竞赛或是出谜面,而是引领青少年进行文化探索。为此,主创团队在活动启动的官宣推送中,用举例——服饰饮食、建筑家居、发明技艺、岁时节令、文艺游艺、语言文学、博物文物、中医药等——将“传统文化”进行具象化的梳理,并将时间概念定为“至少经过百年传承”;同时,为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当代语境下年轻化、国际化表达的“国风国潮”也纳入命题范围之中;此外,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命题的一个单元推出。明确了命题后,主创更进一步给青少年提供选题和语言表达方面的支持,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发布了中华传统文化双语书单,并邀请非遗保护研究方面的专家开设线上直播课。在线下,则通过举办公开课,把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带给更多的同学。
这些“工具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投稿作品的选题均处于命题范围之内,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展现出的高涨热情。他们前往上海的非遗场馆进行实地考察,拜访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上海的非遗项目,如上海绒绣、海派剪纸、安亭药斑布、金山丝毯、香囊制作、打花棍技艺、沪剧艺术、弄堂游戏等,进而形成对“非遗”的准确认知——以“小笼包”为例,“小笼包”本身并非非遗项目,但其制作技艺属于非遗范畴。部分作品中还涉及到非遗传承相关内容。同学们从“宝贝”切入,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达成了活动举办的预期目标。
3.积极走近跨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激活他们的“文化自觉”
“爱上海的理由”拉动的不仅有中国学生,还有外籍孩子,他们有些来自上海的国际学校,有些来自海外,国籍包括德国、美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等。这些孩子生长在多文化、跨文化环境下,因为出生或成长在上海,或多或少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更由于多语种优势和跨文化的基因,他们天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这些孩子,主创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走近他们。
在上海国际学校的进校园活动中,通过播放以往的优秀作品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一季季的努力,来自国际学校的投稿量连年增加。第五季“我推荐的上海第一站”带动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新加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德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同学们,打卡上海的传统或新兴文旅地标,如:南京路步行街、豫园、虹桥枢纽、欢乐谷、东方明珠、蟠龙天地等等,这些“洋小囡”以小主人的姿态欢迎海外受众到访上海,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上海的认同。
对于海外青少年则是充分利用人脉关系积极联系当地的华人或社团,进行点对点的宣传,征集到的作品数量不大但是质量都比较高。比如第四季“中华宝贝”的海外作品都很有特色,有端午节赛陆地龙舟(比利时)、体验古法造纸(新加坡)、教亲戚练中国功夫(德国)、穿着汉服学习古筝(澳大利亚)、用吹糖人的手法进行糖艺创作(加拿大),等等。海外青少年们用一场场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身体力行了“文化自觉”。华裔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多族群认同和集体自尊呈正相关,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越强,其在异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感和自尊心也越高[7] 。
(二)跨文化内容制作维度——把中国故事讲明白
英语短视频的制作除了文稿、拍摄、剪辑等常规的视频制作环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完成跨文化适配。从语言到形式,在修改、反馈等机制的引导下,青少年在跨文化内容的制作层面也能有所收获。
1.掌握本土内容的国际表达范式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是“爱上海的理由”活动的一个核心,从这个起点出发,引导青少年主动了解中国内容、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如何用英语来表述。通过搜集文化素材、探索语言规律、组织叙事逻辑、以口语进行叙事,使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
就探索语言规律这个环节而言,很多本土事物和概念在英语世界缺乏对等物,通过这个活动,青少年有机会掌握本土内容英语表达范式。比如:在五季投稿作品中,上海的特色美食是一个热门题材,“小笼包”的“出镜率”尤其高。很多投稿就是用拼音“Xiaolongbao”来解决,而规范的说法应该是:Xiaolongbao, or little steamed soup dumplings,或者简单一点:Xiaolongbao, or steamed dumplings;再比如上海的特色建筑“石库门”,Shikumen, or stone-gate house,其规律就是先用拼音,再进行注解这是什么,从发音到含义做到让英语受众理解。
掌握这样的表达范式,是打造与世界交流的语言能力必要的一步。
2.尝试文化符号的转译
跨文化交流借助的是语言,交流的却是思想文化。因此,在由语言发挥沟通工具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负载在语言之中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8]。
用对字词是第一步,处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符号的转译,是更高的挑战,也是跨文化传播有效性在内容制作上必须跨越的一关。文化符号的转译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或语法转换,而是需要先了解自身的文化符号,理解后再重新用英语编码,实现文化逻辑与价值内核等效传达的过程。
比如第四季“中华宝贝”,有很多同学选择了“皮影戏”。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来自百度百科的搬运,介绍其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有一个投稿作品用一句话提炼了皮影戏的文化内核——“你知道中国古人几千年前就有电影看了吗?那就是中国的皮影戏。”这句话抓住了皮影戏“光影叙事”的核心特征,让不了解皮影戏的国际受众迅速理解其功能本质与文化内涵,是文化转译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这个作品也成为众多皮影戏题材里唯一得奖的作品。
3.建立面向国际受众的对象感
明确“给谁看”对传播的有效性十分关键。在跨文化传播时,语言层面的文化转译能体现“对象感”,从受众需求出发来选题、设计呈现方式也可以。主创团队在校园行和公众号推送中会特别强调“对象感”,并通过海外街头的“海采”,向青少年传递国际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在后两季的投稿中,从受众需求出发来创意的作品多了起来。比如,“中华宝贝”这季的投稿中有一条“筷子”的视频,以纯教学模式细致分解五根手指如何使用筷子——镜头对着右手,五根手指随着解说词做出相应的动作来控制筷子。这条视频拍摄手法简单,但胜在目标明确——教不会用筷子的外国朋友学用筷子。这条视频在评审时很受认可并获奖。
由于获奖作品的示范效应,次年,在“我推荐的上海第一站”这一季中,出现了更多从国外受众需求角度出发的作品,比如:购买电信卡,考虑的是国际游客落地联网的需求;乌中公厕,想到的是游客在市中心citywalk(城市漫步)时内急怎么办的“方便”问题;以及用分解步骤教外国朋友品尝汤包、小笼包、生煎包等上海美食的作品。这些视频在进行留学生评审和外籍专家评审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馈。
(三)媒介素养维度——讲真实可信的中国故事
在内容生产中,信息是创作的基石,而对信息的甄别、验证与负责任使用,并由此涵养出的媒介素养,能决定讲述的中国故事既真实可感,又经得起国际传播的检验。
1.树立可靠信源的意识
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从内容的消费者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但如果对信源不加甄别就使用,会出现很多事实错误。比如:有同学在介绍新华路的视频中说:“这里的建筑都是由一位名叫邬达克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事实是邬达克只是设计了新华路部分建筑。有同学介绍外滩的海关大楼时这么说:“1949年上海解放时,第一面国旗就是在这里升起的。”事实是上海解放时还没有国旗,升起的是一面红旗,地点在永安公司大楼的最高处。有同学在讲述上海的历史时说:“在旧社会,上海历经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殖民历史。”事实是上海从未沦为彻底的殖民地,何谈一个世纪之久的殖民历史。
这些错误的根源是,同学们以百度百科、网络为信息的来源,也有不少仅凭印象不加求证就引用。这些事实错误在导演组的帮助下会被纠正,从中同学们能认识到内容生产需要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方法包括核查消息来源、消息发布方的性质、并交叉比对多方信息等,通过这样确保内容的真实可信,并避免以讹传讹。
培养这种“搜集、筛选和引用可靠信源”的能力、具备求真的概念和习惯,是媒体素养的一个核心体现。
2.认识版权保护的法律约束和伦理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历经多次修改不断完善,2021年更是将短视频纳入规制范畴,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和法治的内生需求,也是文化“走出去”的必要保证。在国际传播场域,版权保护十分细致和严格,比如YouTube会对无版权的音乐直接做静音处理;笔者所在部门给外媒的供片,如果出现版权存疑画面,这些画面会以黑场代替。
“爱上海的理由”从第一季起就对版权作了严格规定,在征集推文内有专门的版权声明,要求作品是原创的,投稿人承诺拥有或已合法取得所提供视频作品的完整著作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人的著作权和其他权利,等等。这样的版权声明蕴含着教育契机,让青少年了解到版权是一桩严肃的法律义务。
“知行合一”,从了解到做到,还有现实的距离和困难,为此主办方特意提供了版权音乐包,同时,对所有投稿作品也会仔细把关,发现疑似使用了非原创素材的都会进行确认并督促修改,有的会重新拍摄,有的则联系版权人进行授权。这样的修改有效保证了五季以来没有发生版权纠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程让青少年接触到版权伦理方面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他人智力劳动的尊重,以及合理使用原则。而在明晰他人成果的边界之外,也能让青少年体会到原创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9]“爱上海的理由”五季活动的实践,就是在青少年心理成长、能力成长、认知成长的“窗口期”,通过短视频这个任务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他们的心灵,又将国际传播的素养交付于他们。
活动在模式设计、宣推、征集、评审反馈等整个项目链上,一方面通过推动青少年观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和自己浸润其间的文化,深化对家乡的情感、培育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以“国际化表达”,用英语、用镜头、用纯真和自信向国际受众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并在“创作-反馈-修正”的实践过程中,尝试文化解码与编码,让媒介素养核心能力获得发端。
自五季活动开展以来,呈现出诸多令人欣喜的积极现象。部分同学在每一季活动中均展现出高度的参与积极性,其作品的一次性成功率亦呈显著上升趋势,更有同学实现了从从未获奖到斩获奖项的重大突破;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需家长协助完成作品制作,步入初中阶段后则能够独立承担创作任务;部分同学借助该活动成功入选小记者团,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积极鼓励身边同学共同参与;还有身处海外的同学,携手外籍同学共同拍摄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视频。在活动中表现卓越的同学更是获得了参与国际传播的宝贵机遇——参与拍摄上海市文旅局面向国际社会推出的上海文旅宣传片,以及面向国际受众的东方卫视2025年元宵特别节目。
这些鲜活的例子进一步启示、激发青少年的中华文化基因需要有方式方法,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10]。而伴随全球传播格局“权力下沉”与“主体泛化”的变革,未来虽未必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青少年,从“爱上海的理由”这样的实践所获得的“传播力”,或许可以织就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细密的毛细血管网。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1】钟启泉.最近发展区:课堂转型的理论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1):11-20+34.
【2】Bruner,J.S.,Wood,D.,& Ross,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2),89-100
【3】谷丽,程琳茜,刘晓涵.脚手架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教学学术,2024.1:56-74
【4】Erikson,E.H.(1950).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5】陈恩慧,庄悦,周文浩,胡瑜.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进展.2024.7:203-212
【6】McCombs,M.,& Shaw,D.L.(1972).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2),176-187.
【7】陈恩慧,庄悦,周文浩,胡瑜.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进展.2024.7:203-212
【8】宁琦.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4:99-106+125
【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10】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1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