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从算法到情感 ——人工智能在情感节目中的匹配机制与应用探索

 

引言

  东方卫视《因AI相约》节目通过自研智能情感大模型i老师,探索了情感类节目中AI相亲的新模式,整季节目获得了良好的收视表现,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全网短视频播放量超过2300万,覆盖电视观众总人数超1.7亿,整季节目观众忠实度达到41%以上。

 

一、情感大模型的技术背景

  对人工智能来说,人类的情感是还没有攻克的最后堡垒,因为人类的情感是最复杂、最不可捉摸的。如何让算法捕捉人类情感的脉络和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内容生产中,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Z世代进入了婚恋期,原先大撒网式的交友和婚恋方式发生了改变,跟手机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更需要的是快速分类和检索。与此同时,观众对情感类综艺的需求也从单纯观赏逐渐转向个性化参与,渴望在节目或平台中寻找到更加科学、高效且有趣的交友与情感指导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使这一趋势成为可能。国内外各种匹配程序不断涌现:性格匹配类、兴趣匹配类、地域匹配类、命理匹配类,甚至还有照片匹配类等。

  (一)颜值标准的虚值悖论

  经过研究发现,在交友过程中,超93%的男女最为看重的是容貌以及包含容貌在内的综合指标。这一现象构成了现代年轻人恋爱速配体系的重要内容。而社会心理学家亦早已提出,大众普遍存在美的都是好的这一心理投射,即人们会赋予容貌出众者各种优良品质,倾向于认为外貌美丽者更具智慧与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曾提出晕轮效应:人们在对他人进行认知时,会依据个人偏好形成初步判断,再基于此主观推断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一效应同样适用于恋爱交友场景。所谓始于颜值,终于爱情,因此,容貌成为年轻人恋爱交友的重要指标便不难理解。

  然而,若将容貌因素上升至算法层面,便会出现问题。因为容貌是一个具有主观性的概念,若人为添加筛选机制,则会使软件匹配陷入随机的不可知性,并非理想的情感算法。那么,在人工智能体系中,应采用何种标准进行运算呢?

  (二)挖掘个性化颜值标准

  确立个性化的颜值匹配标准,窥探每个人内心潜意识里的颜值标准,使之成为能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制的算法。

  19世纪70-80年代,英国学者高尔顿(Francis Galton)运用合成肖像法开展实验,通过将肖像进行重叠以获取人的平均相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学者佩雷特(David I.Perrett)和伯特(D.Michael Burt)对人脸各部位的坐标进行标记,计算左右脸相应部位坐标的平均值,再将坐标进行对称复制,最终获得真正对称的

  在婚恋节目中,若选取观众心仪的异性形象,对其脸部坐标进行平均计算,理论上能够得到一张专属于特定观众心仪对象的平均脸。此后,对于任意一位嘉宾,将其脸部坐标与这张平均脸的坐标进行对比,便可得出一个相似度分值,该分值可作为匹配的参考依据。

  (三)平均脸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笔者团队从多年采访所获的近万张男嘉宾照片中,选取若干典型形象进行数字化合成,从而获得大量人脸合成图像。从中筛选出100位具有不同类型风格的男嘉宾,将他们的照片分别置于10个组别之中。女嘉宾从每个组别里挑选一位心仪对象,随后对挑选出的一张照片进行合成处理,从而获得一张平均脸合成图。

  若将此合成的平均脸视作某女嘉宾的理想形象,后续任意一位男性只需与该照片进行人脸识别,即可获得一个匹配度分值。其面部特征与这张合成脸越相似,匹配分值越高,该分值作为筛选嘉宾的维度之一。

 

二、情感大模型i老师的设计与运用

  情感匹配大模型i老师由笔者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与认知科学学院联合研发。该大模型涵盖四个维度,分别从性格、颜值、爱情观以及现实数据等方面对男女嘉宾展开全方位测评,获取各项分值,随后进行分值筛选与比对,以助力嘉宾增强自我认知,实现高效精准匹配。

  性格维度参考目前流行的MBTI十六型人格的测试方法;爱情观维度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与认知科学学院依据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归纳的六种爱情模式理论开展研发;颜值维度匹配作为i老师最为关键的特色,采用前文所述的基于平均脸理论的人脸融合比对方法。现实数据维度由i老师基于百万量级的已婚男女数据,选取年龄差、地域差、学历差、收入差、生肖对比、星座对比等十二个维度开展大数据对照。

  此四个匹配维度相互补充、协同作用,所有维度可进行联合比对,以获取综合数据,进而开展综合数据匹配。当然,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维度进行单独的数据匹配。

 

三、i老师在《因 AI相约》节目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i老师作为《因AI相约》节目的核心情感匹配工具,在增强节目互动性与精准度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颜值算法的匹配,在《因AI相约》节目第一季的34位女嘉宾中,除一位外,其余33位女嘉宾均选择了包含颜值算法的选项。

  (一)精准匹配:科学性与高效性并重

  传统相亲节目通常依据初次见面的印象来筛选匹配对象,极易陷入表面化的错误判断。i老师通过剖析性格、爱情观、现实数据等多个维度,运用大数据与情感综合计算方法,为嘉宾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配对建议。例如,节目中的30位候选男嘉宾可首先通过i老师筛选,最匹配的5位进入玻璃房做进一步交流,从而确保女嘉宾在拥有最大选择范围的前提下获得最优推荐。

  尽管《因AI相约》节目依旧采用盲选模式,即男女嘉宾在未进行直接会面的条件下做出最终抉择,但在整季节目中,共有26对嘉宾成功牵手,且女嘉宾均对男嘉宾的容貌表示认可。其中,逾半数女嘉宾最终采纳了i老师的牵手建议,在后续的揭面环节,大部分女嘉宾表示,i老师所做出的选择相较于自身主观的选择更为合适。

  (二)增加趣味性:高效互动与娱乐性双重提升

  除精准匹配外,i老师还借助创新互动环节为节目赋予了更多趣味性与娱乐性。每期节目伊始,男女嘉宾会对自身基本情况予以介绍,随后i老师通过设置互动问题实现破冰,此举不仅增进了互动,还使整个过程高效且充满趣味。

  例如,在第三期节目中,女嘉宾A期望尽快步入婚姻殿堂,i老师为其匹配了5位符合要求的男嘉宾,同时抓取男女嘉宾面部特征,模拟生成其未来孩子的形象,引发了一轮认亲活动,显著提升了节目的效果。又如在第十期节目中,女嘉宾B最帅追爱局引发了男嘉宾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进一步拉近与其距离,i老师通过创作浪漫偶像剧本,让男女嘉宾现场演绎,帮助他们快速打破尴尬,建立情感连接。

  (三)现实情感指导:观众参与AI体验

  “i老师的应用范畴并非局限于节目嘉宾,节目组还推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爱情体检报告,以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观众仅需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即可完成与节目一致的AI算法测试,进而获取一份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爱情体检报告。这种创新性的互动形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还使观众能够清晰认知自身在情感领域的类型与需求,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综艺节目中的运用与未来展望

  无独有偶,20251月,江苏卫视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播出十五周年之际正式引入AI数智人小零。该系统由江苏广电总台与南京大学联合打造,基于节目十五年来积累的大量情感数据,融合多模态技术(文本、语音、图像、情感识别等)实现即时交互和情感分析,承担起匹配建议和智能问答等功能。小零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它能以不同声线、造型、性格出现,为嘉宾提供多维度观点,使节目的讨论更加丰富。同时,小零还能参与节目的内容创作,比如男嘉宾希望拍摄个人写真,小零能够自动生成专属照片,并为他和女嘉宾合成合影。这一能力结合了AI的视觉生成技术,使节目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于相亲交友类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与参与度,还促使情感匹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一探索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引,彰显了人工智能在情感领域的巨大潜能。伴随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多领域的融合,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各类社交与情感互动场景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推动人类情感世界朝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邵智愚,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创制管理部总监;

孙伟,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创制管理部导演)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