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打好老牌新闻栏目全媒体“抗疫”战的行动与思考

 

 颖/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通联部主任

2020年的农历春节,新冠病毒疫情来势凶猛,上海本地市民非常喜爱的老牌民生栏目《新闻坊》聚焦上海全市疫情防控的举措和进展成效,筑起全媒体融合传播的宣传报道格局,大小屏联合共振,不仅电视收视较去年同期上涨65%。2月13日单期节目收视最高为7.08,成为近年最高。《新闻坊》公众号2月的全国月度总榜的排名达到第20位,指数首次过千,新增6万粉丝。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回应“关切声”、找准“共情点”是此次老牌新闻栏目全媒体“抗疫”战的支点。

 

一、全方位融合报道疫情 传递战“疫”正能量

1.抢时效抓热点 及时传递信息

1月底开始,疫情迅速进入严峻阶段,每天的疫情进展、上海和全国的相关发布会、专家的最新专业意见、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各种政策调整等等,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作为上海本地宣传战线的权威媒体,《新闻坊》全渠道抓住每一个信息,先在新媒体端快速发布,让人吃上饭,再在电视端放大详解,让人吃饱饭。

从新媒体点击看,《又新增5例,均为本市常住人口!回沪人员激增,上海这么应对!》《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应勇任湖北省委书记》《深夜重磅!“神奇解药”来了:这种血浆疗效显著!》等文章都在第一时间为上海本地网民传递了权威的官方声音,新媒体阅读量也都迅速到达10万+。

2.当好“谣言粉碎机 ” 传播真实声音

防疫抗疫时期,各种不明来源、不明真相的谣言随之而来,《新闻坊》及时承担起“谣言粉碎机”的媒体职责,对广泛传播的各类不实消息和伪科学及时辟谣,并进行权威科普,第一时间发布了《上海今起实名制进医院!沪一街道被隔离!孰真孰假?进来看》《华山医院物资告急!武汉返沪后在卖包子!真相来了!》《湖北在沪人员拒隔离跳楼?酒精消毒引火灾?还有人称感染吐口水……回应来了》等等多条新闻。其中关于“实名制进医院”辟谣文章的分享转发量就达到12720人次。《新闻坊》成为不少坊友在朋友圈辟谣的重要渠道。

3.立足本地做好原创 发挥大小屏互动优势

作为立足本地聚焦社区的《新闻坊》,上海市民的社区防控、工作措施、民生相关是栏目的重点关注,记者的原创力量更是新闻坊品牌传播的重要抓手。记者一手采制电视新闻后,新媒体编辑都同时跟进,在第一时间呈现,从初期疫情防控宣传、保证体温计等重要防疫医疗物资迅速到位,到上海各地抢收蔬菜保供应、社区居民友爱互助,以及上海改变口罩供应方式为预约制等,针对基层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需求关切问题进行不断跟踪实时推进式的报道,受到市民百姓的高度关注。

比如电视新闻《口罩紧缺?上海企业10天研发新产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上海企业积极研发,将可替换型的口罩垫片生产出来,初期已经全面提供给了社区防控一线工作人员。于是迅速采制关于这个“口罩垫片”的报道,同时专门制作记者亲测视频发于新媒体。“两微、一抖、一头条”与电视当晚先后推出新闻,引起网友们热烈转发和评论,推送达到近72万的阅读量。类似这样的原创还有如《上海阿姨坚持闯隔壁小区喂猫,被拒后大骂半小时》、《憋坏了!沪一84岁老人外出散心,硬生生骑了30多公里!》等等。

4.突出服务功能,彰显人文关怀

在突发的疫情背后,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始料未及的问题,陷入从未想到的尴尬境地,对灾难中的个体关注、注重人文关怀,在微观层面挖掘闪现人性光辉的普通人故事、突出服务功能是本地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来自湖北的小伙子于今年1月上旬在张江地区某餐厅找到了工作,但受疫情影响餐厅因经营困难将他辞退,不能回家乡的小伙子连续多日都流落街头,警察针对他的情况,调查核实后帮助他落脚到了救助站。《新闻坊》记录并播出了这一过程,许多上海热心市民关注此事,还有开办物流企业的栏目粉丝表示愿意提供工作机会。

《新闻坊》将这些信息都提供给了双方,持续跟进记录,最终促成双方的需求。整件事情的帮忙过程,在《新闻坊》传播之下,迅速引发受众的强烈共情与共鸣。“电视、两微、一抖”大小屏与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式强互动,讲述这个有细节、有温度的正能量故事。仅抖音视频的总点击就将近750万,点赞达30万。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报道反思

1.宣传报道要精准传播

突如其来的疫情产生极大冲击与震撼,舆情事件迭出、谣言传言不断,而本次新冠病毒疫情跟SARS时期相比,自媒体的传播力度与广度如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主流媒体宣传的难度大大增加,尤其是传统媒体的声音失去了唯一性和足够的到达率时,恐慌与混乱在所难免,新闻宣传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要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最基本的是要打破以往“统发稿”、“通稿”的做法,要提供准确充分的信息,要做好对信息的解读、背景介绍,要把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假如自己没有做好彻底理解和分析、核实,加之公众对主流媒体报道不如从前信任的情况,可信度和传播度必然大打折扣,所谓“精准传播”就完全无法实现。

况且,公共卫生事件中,涉及更多有深度的医药题材、尖端科技题材等,如医药原理、疫苗开发,往往是普通的记者编辑平时并不深入了解的领域,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更需要多方求证弥补,防止以偏概全。此次疫情过程中,有些报道误导引发民众疯抢某些所谓“特效药”,责任心和专业能力不足会引发的不良后果可见一斑。

而作为权威媒体,更不能为追求点击而自降标准,以自媒体的门槛要求自己,盲目采用自媒体常用的各种“吐槽、嘲讽、拍案而起”等“以情绪带动”的操作手法。比如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中,科学、客观看待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态度,对他国防控措施动辄用“抄作业”等说法,就既不冷静客观,也有心存偏见、早下定论的嫌疑。

2.宣传报道要根据不同阶段主动设置议题

新闻工作者习惯于紧跟形势,对热点快速反应,做好报道。而在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这种工作方法更应当前进一步,结合事件的发展过程,紧扣国家和地方的工作议程和要点,提前一步想得更加深远,为推动防疫防控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初期侧重于正确应对,消除恐慌,落实措施;中期不断跟踪报道,共同努力,做好讲述,典型的经验和感人故事都是亮点,同时致力于防止反复;后期更不能一了百了,而是要积极回顾与思考,比如,SARS发生17年后,我们该如何防止悲剧再次重演?在本次新冠病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有没有暴露的问题?体制机制如何完善?

沉浸在无数渠道海量信息的同时,新闻工作者还是要积极抓住主线,做好议程和议题的设置,并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才能将媒体的喉舌功能发挥到最强。其间更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这次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引起网民强烈共鸣,成为“网红医生”,也成为媒体工作者屡试不爽的优质素材来源,已然成为“10万+”保证,其实这与张文宏专家医生本身权威的业务素质以及充分符合媒体需要的表达方式分不开。那么何时应该由他讲述,哪些问题请他表达会更顺畅,都可以提前考虑并充分沟通可行性。

3.宣传报道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互联网时代,生硬的宣传套路不可取,疫情期间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情感接受度和价值观。

举个关于理发的例子。浦东仁济医院的Tony老师团队,在又一批医护队员出发前夕,为大家理发,女医护们都要求“越短越好”,但理发团队人员还是细致地为女生考虑细节,剃掉多少、剃成什么样子,又好打理又能最大程度照顾到女生的爱美之心。这个报道通过《新闻坊》记者的纪录,又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逆行者的毅然向前、同行者的温柔呵护跃然屏幕上。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种以人为本的温暖力量,令受众感动,之后自发的分享和转发就自然而然。电视播出之后,报道在微博上的点击量将近6000万,视频浏览量2100万,之后又被人民日报、环球网等央媒转载,视频浏览量都超过千万。

4.宣传报道要关注心理需求等更高层面

流行性疾病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它们对人类造成威胁的同时,如何接纳内心的不安全感,不仅仅是在新冠肺炎特殊时期需要面临的,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突发期如何厘清实情,负面情况带来的巨大伤痛如何接纳和消解,“共情之伤”如何弥合,信心如何在废墟上重建,都给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生和病人在夕阳余晖下静静驻足,途中稍停看一次久违的日落,静静的留白,无需赘言,却会在全国人民的心头留下那么深的感动,就是这个原因。

这种对心理层面“微妙而温暖”的触碰,要体现在每一个报道和每一次传播之中。尊重与关注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只有采制者本身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时刻关注到更深层的心理需求,充分表现这一点,才能在作品中自然地散发人性的温暖光辉。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