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全今天有挑战 未来很精彩
——写在《上海广播电视研究》发刊之际
文 / 宋超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
近日,《广播电视研究》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获得了公开出版发行的资质,我谨代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表示热烈祝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在内的上海新闻业在实施集团化的改革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新闻传播业在始终把握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更加凸显其作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因此产业得到发展,甚至呈现快速扩张的状态。这种状态,无疑对新闻传播业的整体发展是一种推动。而创刊于1986年的《广播电视研究》正是在上海广电事业整体发展之时应运而生的一本学刊,迄今为止,它也是上海广电系统持有准印证的唯一一本专业期刊。
我很早就注意到这本刊物, 从中读到过不少有思想性、前瞻性、实用性、指导性的文章。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还注意到,多年来随着上海广电管理机构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广播电视研究》的主管主办单位也经历了多次变化,曾经分别归属于上海市广电局、上海文广集团、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不同阶段办得各有特色,也曾因调整而短暂休刊。
学术研究期刊,对于SMG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媒体集团来说是一块虽小但极其重要的拼图。缺少理论的思考、学术的探索、文化的借鉴,上海广电很难面对时代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创新和转型发展。可能是出于这个考虑,2013年,经上海广播电视台研究决定并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广播电视研究》在“休眠”数年后被“唤醒”,面貌一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我基本每期都看,尽管是内刊,办得却有气象,实际操作性强,视野也较为开阔,符合其“激发节目创意、推进SMG智造”的复刊宗旨。
今天,该刊已由内刊“转正”,更名为《上海广播电视研究》,并开始面向市场,面向更广大受众,面向驱动新发展的理论横杆。这将是一个质的变化和一个全新的起点。祝贺之余,有三点期望:
1.坚持创新与优化的理念
这几年,在互联网传播的冲击下,行业生态发生了深刻而迅猛的变化,上海的主流媒体正在向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目标努力。作为一本上海主办的广电学刊,内容上要以专业立刊,精耕广电。其中,必须要领风气之先,坚持创新与优化的理念。
我们必须意识到,新闻传播业的文化基因是具有某种遗传性的,这就是历史对现实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尊重传统,历史是曾经的存在,现实是当代的存在,传统是历史与现实之间连续性的文化串线。但我们尊重传统不是为了回归传统,而是依托传统实现面向未来的创新。这种创新的内涵也应该是丰富与深刻的。比如,传播顺应需求,这是我们较为坚持的逻辑,在数字传播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逻辑转化成整合需求,以优化制作,达到集约而节省资源这样一个新的哲学境界。在这里,创新就不仅仅是做增量,优化、有实效的优化是极其重要的。
要推介前卫做法,发布权威声音,对业界领袖创新与优化的观点要争取首发,数据分析和预测要精准到位,切实做到刊首所称的“更专业、更前瞻、更实用”。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
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全部出发点,在于认识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传播事业与报业发展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问题,对此,应该要有多样化思维。比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广电内容变现,资源盈余;在数字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的传播如何展开与受众的互动,把握信息交流的层次性和纵深性、圈层化。
如果说,这些问题还只是停留于业务层面或技术乃至商业层面,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包括广电新闻工作者,在目前媒体发生巨大变化、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者双重面临严峻挑战之时,如何正确认识新闻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更是一个突出的、棘手的、于一些人群而言甚至是一大扑朔迷离的问题。由于新闻业的不景气,一些不准备把新闻传播工作视为职业的人远离而去。但如果我们是新闻事业的真正信仰者,这是我们一生的工作,那么就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想法,即使是在新闻事业最困难的时期,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和感受到,那些充满创新精神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人与事。在实际工作中,比出现问题更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上海广播电视研究》在任何状况下都应该特别强调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路径首先在于分析和研究问题。
因此,拓展视野很重要,不能只盯着上海,还要关注全国乃至全球的动向。办一本外向型的杂志,要集众所长,智慧办刊。突破门户之见,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调动各方力量,办出一本大格局、大视野、高质量的学刊。
3.提倡立足实践的理性思维
脱离当下的实践,作所谓的理论与学术研究,从话题到话题,从概念到概念,不断衍化出一些新的词语,这是关起门来容易做的事情,也几乎成为一些研究的通病,这些研究没有真正的价值,也于事无补!我们所办的刊物,应该大力提倡到实践中去,到一线去。三贴近,也是我们展开理论研究工作的原则。
提倡立足实践,落脚点是提倡理性思维。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相当一批被称之为理论研究的文章,其中十分缺乏对实践的分析、抽象、概括,表达上更是缺乏新的理念、新的观点,严重缺乏在实践一线探索创新的光芒。这是一种浅层化、表面化、一般化的叙述。没有扎实的理论价值,也就没有了促进实践的价值,我们必须下功夫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出现这一症结,原因在于缺乏深入的思考,缺少理性的思维。
不经过深入思考的信仰都是伪信仰,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只有燃起思想之火,用理性的思维,才可以从源头,即实践中探求真理,而不必仰赖权威。在当前数字化和全球化世界的喧嚣和混乱中,在信息和娱乐的模糊中,在启迪受众到张扬忽悠的转换中,我们新闻工作者,无论身处广电还是报业,我们立足于实践,展开富有理性思维的理论研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格外重要!
上海在新媒体融合时代,要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好的作品、好的内容,构建新的传播模式、新的盈利模式。基于此,上海也应该作深入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作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贡献。
衷心祝愿《上海广播电视研究》公开发行顺利,办刊成功!
*注:作者为高级记者、教授,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担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市网宣办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