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探索 ——以SMG纪录片中心抗疫纪录片为例

 

新冠疫情迄今仍在全球持续蔓延,病毒超越了政治和地理边界,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已经升级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和记忆。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大爆发,不仅对各国政治体系、世界经济金融和全球社会治理带来深刻的冲击,也对国际传播格局造成巨大影响。

首先,传播内容的介质被弱化,传播内容的价值被强化。上世纪60年代,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强调媒介的作用。新冠疫情爆发使得受众对及时、准确的信息需求渴求度猛增,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被认为是最具信服力的权威传播载体,以其消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获得了受众的信赖与青睐。从另一角度来说,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和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信息流下沉的主要阵地。“人人即媒体”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国际舆论场尤为明显。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愈发彰显共生竞合的态势。

其次,疫情的全球性基因打破了国际传播格局的边界,受众关注资讯的维度外延无限扩展。具体来说,在疫情初期全球受众关注的更多的是我国的疫情发展态势,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但当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受众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国内新闻,各国疫情的情况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当中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鉴于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度,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有效做法和科学防护手段等再次进入国际舆论场,世界舞台对中国疫情资讯的关注度再次逐渐提高。

再次,谣言的散播速度增快,特别是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更呈现几何式增长,给传播中国声音和构建国家形象带来了挑战。全球疫情如同双刃剑,国际舆论场上各种层出不穷的误导信息和不实信息企图扰乱中国真实信息传播的节奏和方向,并通过其他媒体回流,引起民众情绪对立,进而影响国际传播流程。

纪录片作为一个传播理念的形象化载体,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构建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真实的感召力,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纪录片作为最具国际化、最具文化品格和最具传播力的文化产品,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国家相册”。综上所述,主流媒体的抗疫纪录片在新冠疫情仍在持续的当下,不仅要传播及时准确的资讯、记录这段艰难却珍贵的集体记忆,更承担着在国际舆论场引导正确舆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使命与担当,以此更好地参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跨文化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提升新冠疫情期间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回望纷繁国际舆论场中的疫情纪录片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国际舆论场中涌现的疫情类纪录片、微纪录片层出不穷,包括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纪录片人都第一时间推出纪实作品,其中以中国作为主要叙事对象的纪录片/微纪录片,经梳理有以下几部值得特别关注:

1.日本NHK《紧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月9日,日本放送协会(NHK)制作推出了全球首部聚焦新冠病毒的纪录片《紧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当时,距离世界卫生组织(WHO)意识到新型病毒的存在仅过了一个月时间。受时间限制,该纪录片所统计的疫情相关数据和信息不一定准确,但这部55分钟的纪录片较为冷静地记录了武汉封城、武汉初期对待病毒的应对策略,也聚焦在武汉工作的日本人当时的日常生活。

2.中国CGTN《武汉战疫纪》《中国战疫纪》

《武汉战疫纪》是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于2月28日推出的英语新闻纪录片,是新冠疫情暴发以后,首部全景展现武汉封城一个多月“抗疫”历程的英文纪录片。纪录片在33分钟的篇幅里,用镜头向国际社会讲述了在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里,疫情是如何从快速暴发到逐渐被遏制的全过程。该片充分展现中国政府对防控疫情采取的各项重大措施,记录了一线医护人员的伟大牺牲和奉献,同时还讲述了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员等普通武汉市民,在封城状态下坚守并携手抗击疫情的顽强精神。该片除了在CGTN英语频道播出,同时在CGTN官网、APP,CGTN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YouTube、Twitter、Facebook)全网推送,观看量破亿,并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相继被多家境外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采用。

新冠疫情究竟如何爆发?封城到底如何决策?中国怎样从疫情中逐渐恢复?继《武汉战疫纪》后,历时半年,CGTN再次于9月推出英文抗疫全景纪录片《中国战疫纪》,上集诉说“疼痛和伤口”,下集则关于“如何抚平伤痕继续前行”,真实记录14亿中国人如何从磨难中奋起, 还原背后的动人细节。

3.英国BBC《武汉:封城人生2020》

3月13日,英国BBC官网上传了一部全景聚焦中国武汉的微记录片《Wuhan:Life Under Lockdown》(《武汉:封城人生2020》),在疫情爆发导致的封城期间,两名武汉本地居民不约而同地用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充当了Vlogger的角色,其中一位记录了在武汉中心医院急诊室工作的妻子从确诊、隔离到送治、康复的过程,另一位本身是给医院中病人和患者家属送药的一名志愿者,也是一个新冠重症患者的妻子。

4.日本导演竹内亮《好久不见,武汉》

6月26日晚,居住在南京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微博中推出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对象有护士、外卖小哥、日料店老板、雷神山医院建设者、一对疫情期间曾经有一百多天不能相见的情侣等10个人物。“十个家庭十个故事一座城”,这些拍摄对象是竹内亮5月中旬在微博征集的,最终团队从报名的100多人中选择了10人,讲述十位普通的武汉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及疫情平息后经历的人生故事,传递着“疫情终会过去,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仍要继续”的豁达精神。从26日晚上线不到24小时,这部片长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的播放量已经超过2500万次,在Youtube上的外语字幕被翻译成西、德、法、俄、韩、阿等十几种语言。

5.英国导演柯文思《武汉——地狱一季》

英国资深纪录片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目前正在打造纪录片《武汉—地狱一季》(Wuhan-A Season In Hell)(暂名)。该纪录长片将聚焦于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初期的故事,重现中国社会回应疫情的果断性和防控疫情的规模。柯文思一行摄制人员采访到海鲜市场里的商户、防疫一线的医生护士、志愿者、政府官员以及第一批感染者等。柯文思认为,武汉的经历就像是一个缩影——一个关于这个世界要如何应对这种可怕、无形而又致命的威胁的缩影,它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范本。

 

二、聚焦SMG纪录片中心抗疫纪录片及其国际传播探索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始终秉承“重大政治宣传有站位,记录新时代有担当”的纪录片人使命,从春节至今马不停蹄、全力以赴,创制出约80集、总计1000分钟的纪录片内容,包括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五集系列纪录片《中国战“疫”》(暂名,下同),上海市委宣传部抗疫重点项目、六集系列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与优酷联合打造、回顾中国百年抗疫史的五集系列纪录片《不能忘却的记忆——影响中国疫情的档案》,与上海市文明办联合出品的系列微纪录片《城市的温度》,创新试水“云征集+云采访”、大小屏媒体融合产品《2020请回答》、《心声》,中国国内首部全民合拍的抗疫题材长纪录片《温暖的一餐》,通过日记体的叙述方式、以上海作为第一人称勾勒出这座城市最真实画像的《上海日记》《复工日记》,展现抗疫另一条战线锦江国际全力支援上海援鄂医疗队逆行而上的作为与担当的《一切为了白衣战士》,记录复旦大学抗击疫情故事的《待到卿云烂漫时——复旦抗疫纪实》,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重点短视频《我要找到你》,“我们艺起前行”抗击疫情重点短视频《英雄不是从天而降》,以及中心各工作室自发创制的公益短视频《安静,也是一种守护》、《出征武汉前,“战疫者”对家人说了些什么》、《上海普通人的一首诗》、《人生第一次我们这样过年》、《誓言》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牢舆论基础。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以来,在国际舆论场上充斥着各类声音,其中不乏“中国病毒”、“武汉病毒”、“中国疫情源头论”、“中国不透明论”等污名化论调,为国家形象的树立带来挑战。在国际传播格局以西方舆论话语占据优势的背景下,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中国目前产业门类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省级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国声音”、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成为我国新冠疫情国际传播层面的重大课题。除了真实客观地记录下2020年中国这段珍贵的集体记忆,SMG纪录片中心更希望进一步记录的是地球村视角下中国人民甚至世界各国人民在“抗疫”时刻所汇聚起来的力量,实现世界话题的真实表达,向世界讲述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也向国人讲述世界抗击疫情的故事,与此同时通过海外输出、融媒体传播等方式实现抗疫纪录片的“借船出海”,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负责的中国形象。其中《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中国战“疫”》、《温暖的一餐》、《2020请回答》、《心声》等片在国际传播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1.《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9月实现海外首播,覆盖亚洲17个国家和地区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品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制播映的六集大型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分为武汉篇、上海篇,前四集《红区》《相逢》《雷神山纪事》《脸庞》从重症病房、上海ECMO分队、“百人采访计划”等不同角度记录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抗疫的感人点滴,后两集《我要找到你》《我会陪着你》回到上海,走进上海疾控中心、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各医院发热门急诊、入沪通道等,从治病救人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忠实记录下上海为广大人民群众织紧织密的这张防控天罗地网。该片以其高品质延续了《人间世》IP的高口碑,陆续登陆东方卫视、纪实人文频道,并在腾讯视频、爱奇艺、B站同步播出,获得广泛好评,收视率位列省级卫视专题节目前2位,豆瓣评分9.4,微博阅读超过一亿,节目的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解放日报、新京报等各大媒体纷纷评论:“最长的泪水依然为《人间世》而流,谁让它又击中了人性呢?”、“《人间世》,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心在近期乘胜追击,积极推动该片“进入国际视野”:由纪录片中心与A+E Networks联合制作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三集国际版《Life Matters: Insdie Wuhan's Red Zone》已于9月20日和9月27日晚2005分黄金时段在A+E Networks旗下的History channel(历史频道)首播,覆盖亚洲17个国家和地区。纪录片中心和A+E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纪录片中心第一时间用真实客观的纪录、真诚朴素的表达打动了国际传媒合作伙伴A+E,对方很认同《人间世》,毕竟在人类共同面临的这场危机面前,“共情”或“同理”都变得非常容易理解。纪录片中心也用开放的心态同意外国编辑对他们无法理解的片段进行剪辑,只要内容不发生曲解,就不会干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恰恰是国际语态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此外,《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目前还在制作日文版、法文版等,与日本朝日电视台、韩国KBS等国外媒体积极合作,进一步探索向海外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

2.《中国战“疫”》:尝试国际平台宣发、播出及境外展映

当下,纪录片中心正在加紧赶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国内首部全景式、深层次展现抗击新冠疫情全过程的五集系列纪录片《中国战“疫”》,故事严格遵循新冠战“疫”的时间逻辑,内容紧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的关键节点,力图打造“白皮书”的故事化表达。为精准讲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战“疫”的故事,纪录片把镜头对准平凡的个人,包括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社区干部、干警、志愿者和患者,同时也采访到了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李兰娟院士以及同济医院、中南医院、雷神山医院等一线医护100余人,记录他们在战疫中真实而又感人的一幕幕场景,通过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守初心的故事来展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和力量,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湖北人民在疫情防控斗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中国防控疫情经验对世界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其中的第五集将立足中国、放野全球,着力展现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疫情向好后,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人民英雄”张定宇、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杜斌等中国医学专家又多了一项工作:向世界分享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经验得失,他们与以色列、英国、法国等进行视频连线介绍抗疫经验,马不停蹄向国外紧急派遣医疗专家组,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作为目前所知第一个遭遇新冠病毒侵袭的大国,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至关重要。即使不能避免一些国家带着有色眼镜曲解中国应对疫情的真实情况,但是生命至上,中国选择将自身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分享。

目前,《中国战“疫”》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未来纪录片中心计划将该片翻译成各大国际语种,并在各个国际平台宣发、播出和境外展映,“借船出海”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3.《温暖的一餐》:YouTube等海外平台吸引海外网友关注

与《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中国战“疫”》不同,由纪录片中心推出的国内首部全民合拍的抗疫题材长纪录片《温暖的一餐》是由网友们共同拍摄而成,可谓一次规模盛大的草根影像的聚力。疫情发生以来,纪录片中心与新浪微博发起#武汉日记#与#真实记录真情守护#双话题征集活动,无数武汉的普通网友、大V博主上传着他们的生活影像,上线仅7天就获得了近80亿点击量。最后,纪录片中心在稿件中进行筛选,并聚焦“吃饭”这个寄托抚慰人心和对生活热爱的立足点,重新对素材进行解构,二次创作出一部完整的长纪录片《温暖的一餐》。人民网评价:“温暖的烟火气凝出了武汉人民抵抗疫情的勇气和依旧认真生活的动力,这也是该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感受——不沉重、不悲伤,而是在逆境中难得的韧性与乐观。”该片陆续登陆纪实人文频道、东方卫视、新浪微博、爱奇艺、哔哩哔哩、阿基米德FM及国际热门视频网站,迅速走红全网。上线仅一周,《温暖的一餐》三屏联动全网点击突破1500万,话题#纪录片温暖的一餐#阅读量超5287万,讨论3.9万。哔哩哔哩的评分更是高达9.9分,看过的网友一致给了五星好评!除了明星艺人、文化名人和媒体同行协力推荐外,《温暖的一餐》更是在各个播放平台热议不断,狂揽好评,甚至还有不少网友表示应该制作外文版,与更多国际友人共享。

为此SMG纪录片中心旋即将《温暖的一餐》上传至纪实人文频道YouTube账户,并立刻收获了国外网友的关注。国外网友纷纷感谢武汉的牺牲、中国的付出,为武汉、中国送出祝福的同时,也特别赞美了中华民族“那些在好莱坞灾难片里描绘的人性光辉,在它的产地没有看到,在这里看到了”;还有网友提到了被扭曲的事实,“这才是真正的武汉,信西方媒体的人来这好好看看”;也有为导演组点赞的,“这才是真的媒体人,他们在记录老百姓”、“我心中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温暖的一餐》用最普通的武汉百姓身上发生的最质朴的故事激发了海外侨胞的爱国心,人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更有海外侨胞纷纷举手义务来做多国语言翻译,希望这样的片子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

4.《请回答2020》《心声》:“全球云采访”下的抗疫国际视野

与《温暖的一餐》相似,十集微纪录片《心声》以及系列纪录片《2020请回答》也创新探索了纪录片的媒体融合生产路径。《心声》这部由纪录片中心和快手平台联合打造的作品,由全民心声汇集而成——纪录片中心通过网络征集、云采访的方式,邀请全民共同参与。“我的战疫心声”话题征集页在网络平台上线一周,便撬动了1.2亿播放量。节目开播后,快手短视频平台专题推送,累计播放量达到2.1亿次,《心声》还登陆国际视频网站,网友和观众纷纷点赞,称“短视频+云采访的创新形式,为疫情之下的人提供了情绪疏导和真实表达的窗口,是一次成功的融媒体尝试”。《2020请回答》也已经在YouTube的海外平台上线,力求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

不过这两部纪录片的“野心”不止于此。《心声》及《2020请回答》在记录中国人战疫生活的同时,更把视野投射到国际社会,通过全球维度在线征集、云端采访的方式连线近两百位中外人士,记录全球各地疫情当下的生活,聆听最真挚的心声,传递坚守的力量。中国对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一系列硬核援助,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也宽慰了海外游子的心。在《心声》中,居住在意大利米兰的郭丽笑着诉说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抗疫经历,“在意大利有将近三十万华人,至少我们这些人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不会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增添更多的负担”;当忆起意大利民众自发放起中国国歌的场景时,旅意女高音歌唱家费悦红了眼眶,激动地说:“非常感动的一幕,似曾相识,祖国就像一个父亲,危难时刻他会挡在你面前,说,不要怕,有我在”;西班牙华人徐宇舟召集当地华人华侨,挨家挨户地寻找药房、搜索库存,自发地为祖国捐献大批医疗物资。他们尽管身在异国,可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不改,虽然远隔重洋,却心系一处。

 

三、叩问纪录片如何“说好中国抗疫故事”

SMG纪录片中心打造的这些抗疫纪录片之所以获得了步入国际舆论场的“通行证”, 不难发现在叙事理念、议题设置、创作格局、生产路径等方面有着以下坚守与创新:

1.用真实的理念记录时代、启发思考

来自上海六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如何快速集结、迅速磨合,汇聚融合成一支上海ECMO分队?一台ECMO机器,两位重症病人,医生如何做出生死抉择?面对隔离病房不具备手术条件、但右腿迅速坏疽又急需手术的81岁新冠病患老人,陷入两难的医生怎样应对?……从前期克服物资紧缺、想尽一切办法救治病患到中后期进驻方舱医院、接管ICU病房、组建上海ECMO分队,《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全面彰显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战疫过程中所展现的磅礴力量、凝聚的伟大精神。在镜头之中,不只是一味夸大医生妙手回春的单一形象,而是坦率真实地带国内外观众直面真相,从残酷环境中感受到医护人员这一路走来的选择与坚持,以及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展现出来的一个真实、充满善意的人间世态。医生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全人类未知的病毒面前。《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中国战“疫”》等不刻意回避死亡,但也不单纯呈现痛苦、夸大情绪,而是如实展示、冷静探讨面对突如其来疫情下的医学伦理话题、面对失败的生死观以及人类冲破困境的勇气与决心。

唯有真实,方能打动人、鼓舞人、凝聚人、感召人,“人间都是这些普通事,普通却那么生动动人”、“以细节为重,有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疫情,依旧很好哭”,网友对纪录片的评论也印证了这种真实的无穷力量。从这个意义上,《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中国战“疫”》等是携手共克难关的温情记录,也是最接近现场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真实客观是一部纪录片需要秉持的基线,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真实后的发人深省与启迪思考”。

2.以人文的态度勾勒人性、传递希冀

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同。当所有人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你看不到他们的脸,每个人都抛下自己的职业、职务、性别、年纪,只剩下一颗彼此真诚相对的赤子之心。剥离所有社会身份后,人性竟然可以这样纯粹。医护、患者、外卖小哥、社区工作人员、警察、普通武汉市民……《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中国战“疫”》、《心声》等镜头中每个平凡个体细碎的星光,汇聚起来就是人们心中照亮整个社会的温暖光辉,每个普通人所迸发的最基本的良善,恰恰是最能打动每一个同样身为普通人的观众,即使身处地球村的另一边,人性、善意这些人类普世价值并无国界之分。

人文美食纪录片一直以来就是纪录片传播领域跨越国界、种族的永恒话题,而《温暖的一餐》之所以成为国内外视频网站上的“网红纪录片”也正源于它在众多网友投稿中精准巧妙地甄选出“吃饭”这个质朴自然而又充满温情希望的“国际通用语言”,不仅记录下了百姓心中的爱与怕,也用真实人间烟火的香味,抚慰了寻常人的内心。

正因为纪录片中被记录的每个人都回到了本初、本性,人性真实的光芒反而更为闪耀,在特殊的时候予人力量,鼓舞着人们对生命的反思与珍视,并继续向前,把光明和希望不断传递下去,而这也正是纪录片中心打造的抗疫纪录片想通过镜头向仍在遭受病毒困扰的全球民众所传递的人文关怀。

3.小切口大主题,立足上海放眼世界

包括CGTN的《武汉战疫纪》、SMG纪录片中心这几部抗疫纪录片还有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以小切口记录大时代”,极小的切口,却见微知著,洞见人性的大光辉。即使是如《中国战“疫”》这般全景式的“大部头”,也坚持把镜头对准平凡的个人,坚持跟踪这些主要人物的故事和他们在灾变中的命运变化,用大量现场拍摄到的真实影像结合故事性的叙述,构建出有剧情、有张力的纪录片语态。每个人物故事结合起来,展现的便是中国如何应对疫情、如何遵循防疫科学规律、如何快速合理地达成社会动员社会共识、充分调动国家和社会资源扑灭疫情的全景。而极致个体故事通过宏观视角的编纂,不仅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也更有利于国内和国际传播。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面前,身着白衣的战士逆行而上,以肉身之躯抵挡来势汹汹的疫情,地域的边界已逐渐模糊。尽管纪录片中心主创团队来自上海,但打造的纪录片不只是单纯一味塑造上海医疗队形象,更多镜头也对准了武汉当地医护人员。同时,《2020请回答》、《心声》、《中国战“疫”》等亦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抗疫这个话题,而是以全球这一更拓展外延的视野关照这场人类共同的战役,在武汉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与中国医生视频连线取经的国外专家……这些外籍人士发出的声音本身在国际舆论场就天然自带说服力,纪录片中心正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作格局既向世界讲述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也向国人讲述世界抗击疫情的故事,更彰显了中国经验对世界抗疫的积极影响,进一步筑牢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形象,平和、冷静地以客观事实回应并驳斥国际舆论场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不和谐音。

4.创新探索台网联动,依托融媒体纪录片产品争取国际互联网话语权

疫情期间如何创作是今年开年以来纪录片中心创作团队面临的新考验,尽管各种资源都受限,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记录下普通人的世界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仍是纪录片人的使命。正如本文开端所述,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国际舆论场中,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愈发彰显共生竞合的态势。

在媒体多样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触达的方式不再只有“去现场”这一种,纪录片中心打造的《温暖的一餐》、《2020请回答》、《心声》等通过“云采访”“云征集”这些台网融合联动模式,创新探索与新媒体紧密携手来接受疫情期间的新挑战,而相对于在电视平台播出的纪录片而言,融媒体纪录片产品因其互联网载体属性,更易较迅速在国际互联网领域争取话语权。诸如《温暖的一餐》这一电视台与新媒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正是在新媒体上发起的“云征集”,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更使得这次的记录更加丰满,这一点也与竹内亮的《武汉,好久不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20请回答》、《心声》所采取的“云采访”创新形式,则为疫情之下的人们提供了情绪宣泄和真实表达的窗口,也为纪录片的制作打开了一道创新之门。

 

四、探路纪录片“文化走出去”之道

抗疫纪录片虽然是纪录片题材中并不常见的一类,但今年疫情期间涌现的这些国际传播探索案例对于纪录片助力实现“文化走出去”、构建国家形象亦有不少借鉴之处:

1.叙事主题:平衡真实,建立共情

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但长久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纪录片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国纪录片受意识形态影响,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不够真实。而要打破这种认知偏见,在国际传播中“破局”,就要在叙事主题上做到平衡、真实、少带宣传色彩。

首先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回应国际关切,以此赢得受众之后再提供最为接近现场的镜头呈现事实真相,从而进一步争取话语权,这种“先抑后扬”的方式不仅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平衡性,也巧妙突破了西方受众的心理壁垒,增加了正面信息的供给,提升了国际传播效果。

此外,提高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在国际社会中发出正确的“中国声音”,在传播的维度上,还要善于谋求各国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及情感上的“最大公约数”,借助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提供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贴近不同观众的文化背景,增强富有亲和力的分享感,以此实现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集体感召。

2.叙事视角:聚焦微观,“他者”助力

在社交媒体的作用下,国际传播正日益走向微观化、个体化(个人化)和个性化(差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媒体视域下的国际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一种跨国性的人际传播。当下越来越多海外观众更偏好“个人叙事”,为此纪录片要实现国际传播还需采取聚焦个体、接地气的纪录手法,并巧妙地将情绪表达交由纪录片中这些个体主人公来完成,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自行完成价值判断,这也有利于打通国与国之间的壁垒,让许多对中国还很陌生的西方人在这些普通人身上找到共鸣,实现国际受众观赏的深入参与和巧妙的议程设置。

除了聚焦本国个体,外籍人士因其身份的特殊与语言优势,在同一语境传播过程中能实现更高效的跨文化传播,这点也值得国际传播类纪录片所借鉴。借助外籍人士的“他者”视角,向“他者”国度与“他者”文化表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能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较高的传播接受度,同时也有利于在“他者”视角下对外构建一个更为真实、更具说服力的中国形象。

3.叙事手段:台网联动,融媒传播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让传统媒体人更清晰地了解到不同平台的优势,这也促成了新的传播方式:很多一手短视频会先发布在各大视频网站,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有品质保证的内容,然后再将这些优质的片段式的内容进行再创作,形成适用于电视平台的内容进行传播。简而言之就是用真实内容撬动纪录片的融媒体传播,反哺纪录片的制作。

这一创新探索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创作周期长、播出时效弱、电视台播出为主的特点,实现了先短后长、先网后台、先时效后深度、海内外同步投播的纪录片内容制作和播出创新。纪录片讲究当下的真实,我们不做重新演绎、不做事后记录,而是希望尝试通过“云采访”、“云征集”等融媒体传播方式,用第一手素材资料记录下当下的生活脉搏、心理需求和复杂情绪,把真实生活状况展现给这个世界,甚至留给未来。

 

五、结 语

SMG纪录片中心在此次疫情中打响的宣传报道战役和国际传播探索,充分体现了上海广播电视台此轮纪录片改革“取消栏目制,建立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工作室制”所激发的实力潜能和团队活力,以及释放机制力量、促成“出人出作品”的初衷。当下,纪录片中心有十余个工作室,以项目制为中心,与行业趋势接轨,与时代要求接轨。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能够迅速打通各个工作室,快速组建团队成员,确保纪录片人始终在场。也正缘于此,今年的抗疫战役打响后,工作室制度起到了协调沟通和充分保障作用,切实保证了顶层设计上指挥调度的高效有力,让纪录片的生产效率有了制度保障。

当然,好制度、高效率,最终都指向精神。“有时反思,常常讲述,总是纪录”,纪录片人“忠实记录时代”的精神,鲜明呈现于此次疫情防控的每一次抉择中、每一个细节里。在突如其来的凶猛疫情面前,纪录片中心从紧急动员、积极报名到迅速组建摄制团队,仅用了两天时间;13名纪录片人带着市委市府的殷殷嘱托,分三批深入“风暴眼”武汉一线,深入“红区”,在重症隔离区、方舱医院等高危地区沉浸式蹲守拍摄;从前往武汉一线到剪辑播出《人间世》成片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支撑完成这一系列不可能完成任务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更是上海电视人、上海纪录片人忠实记录时代的使命感和作为主流媒体的初心与担当,同时也与纪录片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真实启发思考,人文点亮生活”不谋而合。也许正如纪录片中心抗疫纪录片审片会上许多医务界专家所言,在纪录片镜头中,能见医者仁心,亦能窥人情冷暖。而透过镜头,能见帧帧画面的力透纸背,亦能窥SMG纪录片工作者的匠人匠心。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兼真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纪实人文频道总监)

 

参考文献:

【1】《从话语权到公信力: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郭光华

【2】《纪录片下的中国:文化外交视角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与策略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高峰

【3】《映像中国:纪录片参与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何苏六

【4】《融媒体传播论》,科学出版社,2019年,张成良

【5】“新冠疫情对国际传播格局的五大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研究中心,马路遥、郭可

【6】“疫情纪录片的叙事创新与国际传播效果研究——以CGTN《武汉战疫纪》为例”,《中国电视》,2020年第9期,李宁、徐嘉伟

【7】“纪录片《心声》:拓宽讲述视角,倾听真实战役心声”,广电时评,2020年6月11日,孙诚

【8】“全民纪录《温暖的一餐》纪录片里的全景生活”,传媒时评,2020年3月17日,瑶瑶

【9】“武汉!全世界挺你!CGTN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引发海外热烈反响”,央视网,2020年3月4日

【10】“《好久不见,武汉》爆红网络,听导演竹内亮讲述背后的故事”,澎湃新闻,2020年6月30日

【11】“英国导演柯文思拍武汉疫情纪录片,其作品曾两获奥斯卡”,凤凰网,2020年7月28日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