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媒介观察】台剧低迷与重振之路
台湾电视剧曾在两岸三地的电视剧产业中处于领军地位,吸引众多香港影人赴台发展,成为港星们的发展福地。在两岸文化交流政策放宽后,台剧进入大陆地区,受到极大欢迎,并以武侠剧、琼瑶剧这两大类型最为突出。进入新世纪后,台剧迎来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众多高质量的台偶剧迅速席卷华人世界,又有苦情剧等类型剧加持,台剧一时炙手可热。然而自《我可能不会爱你》后,台剧似乎就陷入了低迷状态,没有叫得响的精品输出。
反而,大陆剧《宫》系列、《琅琊榜》《武媚娘传奇》等在台湾赢来追剧热,成功反哺。两岸影视文化交流中,大陆影视剧逐渐占据了上风。
在两岸三地合拍的电视剧中,也从曾经的台湾主导变为了如今的大陆主导。台剧为何呈现如此走势?重振之路何在?对大陆电视产业发展的启示是什么?
从风光无限到门庭冷落 台剧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武侠小说,香港有金庸,台湾则有古龙。两地武侠小说的风靡也推动了影视产业在武侠题材上的发力。
台版《绝代双骄》《雪山飞狐》等都属于这一时代的佳作,在台剧的《包青天》系列中,也融入了武侠元素,让这一系列剧更加好看,也更符合当时观众对武侠的需求。
早期台剧的另一大代表——琼瑶剧,《婉君》《青青河边草》《鬼丈夫》《几度夕阳红》等作品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当时市场对于言情题材剧集的空白。
这些剧集不仅满足岛内观众的观剧需求,还成功出圈进入大陆市场。随着文化政策的宽松,台剧在拥有巨大需求的大陆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从琼瑶剧开始,台剧开展一系列的“大陆化”探索,《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些剧集虽名为“合拍片”,实则是以台湾占据主要地位,制作班底以台湾为核心,演职人员也是台湾影人占据压倒性优势。随着这些剧的热播,台剧也被助推到了高潮。
随即迎来了台剧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台偶剧以高产量、高质量成为风光无限的翘楚,此外《哑巴新娘》《木棉花的春天》这些台式家庭伦理剧中的苦情戏码,也赚足了大陆观众的眼泪。
这两种类型剧看似是琼瑶剧疲软后发展出来的新产物,实则与琼瑶剧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偶像+爱情+眼泪”的创作三宝既属于琼瑶剧,也是符合新时期的台偶剧;而苦情式的家庭伦理剧则与琼瑶剧更是系出同门,同样具有女主受虐的故事内核。
当然,这两种类型剧之间也有联系,它们都旨在让观众相信美好的存在,不同的是台偶剧是编织出美梦,让观众相信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的确存在;而苦情剧一定程度上也能带领观众体会现实生活的美好。
在此期间,“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打造出《流星花园》《转角遇到爱》《海派甜心》等优质台偶剧;“偶像剧女王”陈乔恩的《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等剧集也接连打破台偶剧的收视份额。
然而,近些年台剧却再无现象级佳作,甚至只能在翻拍新闻中被提及。从风光无限到门庭冷落,这个重要的转折点,被视为《我可能不会爱你》这部“最后的台偶剧”。2012年的金钟奖颁奖典礼,这部作品横扫了七项大奖。
然而当年台湾最红的电视剧却是来自大陆的《甄嬛传》,不仅刷新了华视八点档多年的收视率,还相继被多家台湾电视台购买了重播权。
分析台剧没落的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故事缺乏创造力。以台偶剧来说,大多数故事讲述的都是平凡女孩与白马王子男主相爱的故事,杂草杉菜、中二湘琴都是资质平平、平凡普通的女孩,而高富帅道明寺以及高冷学霸江直树却是少女眼中不折不扣的白马王子。虽然这样的故事给予了女性观众极大的代入感,满足青春期少女对于恋爱的幻想,但类似的故事一直炒冷饭,到最后只能成为无人触碰的残羹冷炙。
在台剧还沉迷于黄金十年的喜悦中时,韩剧已从老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进化成了新三宝“长腿、养眼、真土豪”,来满足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国产剧也探索出多样的类型题材,以迎合观众的观剧喜好。
在大陆市场,缺乏创造力的台剧只得陷入了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处境;而在台湾本土市场中,多部大陆爆款剧引发了台湾民众的追剧热。
台剧的时代于是划上了句号。
从合拍剧主导权变迁 看台湾电视剧产业的浮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港片风华绝代,而此时的台湾却是香港影人发展的福地,赴台发展对于当时的港星来说,是一种风潮,而台湾也是他们演艺事业发展的福地。《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等优质合拍剧就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郑少秋、赵雅芝等也随着剧集的热播一跃成为当时最红的影视明星。与此同时,一些因各种原因被TVB雪藏的港星也选择来到台湾发展。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在1989年拍摄电视剧《晋文公传奇》后,遭到了TVB的雪藏。而后,他来到了台湾发展,拍摄了《风云时代》,这部剧的成功让黎明在香港、台湾的名气都大大提升,于是TVB又请他回去继续工作。
不仅是香港明星,还有不少大陆演员也曾来到台湾发展。曾主演《庐山恋》《巴山夜雨》这些影片的著名演员张瑜,在1991年来到台湾拍戏,出演了《一代名妓李师师》《红花记》等作品;著名演员张国立也曾在台湾出演电视剧《台湾第一巡抚》;大陆影星陈红也曾在台湾参演众多琼瑶剧。
当时的台湾电视剧产业以绝对的优势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这不仅体现为台湾汇集了两岸三地的众多演艺人才,还在于在大多数的合拍片中台湾制作方都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半生缘,一世情》由台湾永真电视公司与吉林电视台合作,取景地为大陆的苏州。但原著小说来自台湾作家林晓筠,编剧王生善,导演李朝永、冯凯均为台湾人,监制公司也是台湾电视公司。
同样的情况还有前文提及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这被当时的人戏称为“假合拍剧”,种种迹象都表明:台湾在合拍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台湾电视剧产业在兴盛发展的同时,本身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
地域受限导致台湾影视剧的拍摄局限于棚内,而大陆的制作则有专业的影视城实景拍摄;资本不足,台剧的一集九十分钟的戏不足百万台币制作费,而大陆剧的制作费则能达到两百万台币,而且,持续飙升。此外,大陆网剧市场的开辟,使得大陆影视剧市场急剧扩张。在大陆市场,影人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实现自己演艺事业的晋升。同时惠台政策的出台,吸引更多台湾影人来到大陆发展,台湾影视产业人才大量流失。以上种种原因中,人才的流失可说是台剧低迷的一个关键因素。
老戏骨李立群29岁就获得了金钟视帝,并与赖声川导演合作成立了表演工作坊,创造了“说相声”系列、《暗恋桃花源》等作品。而在1995年,他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大陆,此后陆续主演了《大秦帝国》《温州一家人》等作品。
“金宝”金士杰也是李立群在表演工作坊时的老搭档,近年来也参演很多大陆制作的影视作品,贡献出教科书般的演技,如《绣春刀》中的魏忠贤、《剩者为王》中的父亲……
出演众多经典台偶剧女主角的陈乔恩、林依晨,近期的作品《独孤皇后》《老男孩》也都集中在大陆影视市场。
不仅是演员,台湾优秀的导演、编剧、制片人等都来到大陆发展。“偶像剧教母”柴智屏自2012年起就多次与大陆制片公司合作,打造了《小菊的春天》《小时代》《美妙的奇遇情缘》等大陆影视剧。
台湾影视业呈现出“老人留不住,新人撑不起”的尴尬局面,在两岸三地的合拍剧中,主导权也只能让位于更有实力的大陆影视产业。如新近播出《幸福一家人》就是一部新时期的合拍剧。导演冯凯,主演李立群、邱泽、葛蕾等都是台湾演员,但制作地却变为了大陆,出品公司也是大陆公司,台湾影视产业的风格已被包融进大陆的文娱大环境中。
江河日下的台剧如何重振 新港剧或提供一种破局思路
与台剧日渐消沉类似的还有曾经的港剧,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7年是一个转折年,港剧在这一年得以回暖。
可以说,港剧在内地市场的重振,离不开背靠优爱腾这三大视频平台,视频网站与港剧的合作方式屡次升级,从单纯购买版权,升级为介入前期成为剧集出品方。
其中又以与优酷的合作最为紧密。2018年3月,优酷在香港与TVB发布了“全球同部剧系列”战略合作计划,宣布取得了十余部新剧的内地网络独家播放版权;下半年,优酷又举办了“港剧场”发布会,宣布同步播出TVB的三大台庆剧《跳跃生命线》《兄弟》《是咁的,法官阁下》以及年底压轴亮相的《大帅哥》。
这样的方式对于台剧的重振来说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现在的台剧如果选择闭门造车,鉴于一些客观因素,市场只会持续缩小,连本土市场也会被更优质的外来剧持续冲击并挤压。台剧若想进军大陆,开拓更大市场,与大陆制作公司、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也许是条重振的路径。
(本文由看电视公号特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