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演播空间视觉重构与跨媒介叙事——以上海广播电视台“魔都之眼”演播视觉改版为例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为推进真融深融、放大传播效应,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从成立之初的2016年起,就以演播视觉为新闻服务”“播出形态为内容服务为理念,着力打造魔都之眼演播室,积极探索全媒介、多信源、高交互的电视新闻生产与传播。多年以来,融媒体中心从电视新闻演播空间持续打造与视觉再创新入手,不断致力于提升新闻演播制播品质,提高新闻制作与传播效率,丰富内容表达,拓展内容呈现,使内容生产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受众需求。

 

一、科技赋能”——新一代新闻演播室魔都之眼

01.jpg

02.jpg

  被称为魔都之眼的上海广播电视台S2演播室,是亚洲第一个全面应用自动化新闻播控系统的大型新闻演播室。它颠覆了传统新闻演播室的多岗位协同制播理念,让新闻演播室各套制播设备都插上了IT的翅膀,完成了多系统、多标准、多渠道之间的有效互联、高效协调和集成播控,实现了对演播室应用系统的全面控制,构建了新闻制播的智能化和生产的新平台,让电视新闻演播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引领了国内新闻演播室发展的方向。

  1.自动技术赋能:集控一体化

  引进电视新闻制播自动化技术,上海广播电视台在2006年就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当时聚焦在摄像机控制的自动化上。从初期的2台自动行走机器人摄像机,到2011年卫视新闻演播室的4台自动行走机器人,再到2016魔都之眼上视新闻演播室的7台多系统的机器人摄像机,技术的进化路径囊括了自动行走机器人、轨道自动机器人、抓臂机器人、悬空顶摄机器人,实现了多维自动摄像系统全控制集成。而且,魔都之眼演播室是一个人的演播室。播出时仅有一个导播,通过集控软件控制,实现了视频画面自动切割、包装系统自动跟随替换、外来信源自动矩阵选择、摄像机自动轨迹移动、摄像机与虚拟场景自动跟踪、硬盘播放器自动按序播放、音频播放器伴音自动控制、调音台音轨自动开启选择、灯光场景自动变化等,全系统整合自动控制应用。

  自动技术的赋能与加持,使演播室在视觉呈现上实现了7台多系统的机器人摄像机精准走位组合和运镜,虚拟场景和演播环境无缝衔接,创造了小空间大视觉的效果,改变了传统演播室依托全人力直播作业协调的状况。新闻制作和播出效率大大提升,多景区大屏、摄像机、无级变色灯光、实时包装、音响等默契配合,创造出1+12的功能,虚拟前景等包装制作定位更出彩,视觉呈现更富有冲击力,使有限的新闻演播室空间拥有了无限创意的可能。

  2.材质技术赋能:景片能说话

  “魔都之眼作为一个380平方的全景式新闻演播室,主体景片是17块多材质视频舞美大屏,共计250平方。演播室空间内,120吋电视屏、120吋触摸屏、120吋轨道屏、2×5电视墙、多组合LED四分屏、弧形LED电梯屏、主播背景LED屏、主播侧背景LED屏、访谈区LED屏、主播桌面LED屏、霓裳屏等,围绕形成了360度全景空间。

 

03.jpg 

  演播室视觉空间由此进入了多元屏阶段,演播背景基本以电视机屏或LED屏充填。通过多格局的舞美大屏造景,可更方便地传递新闻画面内容,告知新闻播报时段,达到演播空间视觉定位化、演播画面视觉信息化、演播形式视觉表达化的呈现效果。依靠演播中心270度主播台旋转定位,以及多组合四分屏排列错位、轨道屏弧形曲面轨迹,综合利用屏与屏之间的移动、合并,不断改变演播空间基本视觉组合,创造相对丰富可变的演播空间,让新闻演播空间的能说话变成可到处说,大大拓展了演播空间。

  3.应用技术赋能:融合立体、运动、详实的跨媒介新闻叙事尝试

  建造魔都之眼的初衷,是尝试开启新闻演播科技和视觉呈现的有机融合,依托虚拟3D成像、VR(虚拟现实)、全息影像、AR(增强现实)技术和MG动画(动态图形)等电视新科技赋能,以及演播室各区域全屏化的叠加,进行电视新闻播出视觉展现的改变,让技术与艺术互融发展。

  尤其是在重大主题报道和时事科技直播报道中,魔都之眼与传统新闻演播室相比,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制播效果,构筑了受众对电视新闻播出视觉的崭新认知,进行了富有鲜活力的大屏电视新闻直播创新。在立体”“运动”“详实等演播设计视觉要求的作用下,新闻演播视觉空间可以让受众有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把普通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述说,转化为引导受众进入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跨媒介沉浸感受。 

 

二、持续追求”——“魔都之眼演播创新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从2016年到2022年,从央视总台到各地方台,新闻演播室的数字化、智能化更新都在迅猛发展。集控一体化、新闻演播大空间、新闻播出融合视觉,已经融入到各类制播节目形式中。科技进步下的新闻演播室也已经从实景演播室的1.0,走到了实景和虚拟结合的演播室2.0,以及具有裸眼3D视觉效果的、XR沉浸式的演播室3.0版,无需借助抠图、抠像,就能呈现所见即所得的演播视觉场景效果。

  演播空间重构与视觉的再创新,将跨媒介叙事与科技元素交互融合,是继续引领行业高端水准的迫切需求。魔都之眼经历了7年的实际使用,不断经受高强度演播运行和高质量制播呈现的考验。同时,融媒发展的形势和技术进化的态势,也对2016年构建的这套演播室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完善技术配置、打破框架式置景装饰,以及在演播空间应用上融汇新的创意,在制播安播方面更为可靠稳定,在跨媒介叙事上更匹配新闻内容等,都迫切需要对魔都之眼在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进行阶段性提升。

  1.先期LED大屏信发系统固化,限制视觉创新联动

  2016LED大屏系统构建时,采用的是厂商配置的时控素材播放系统,同演播室的各电视屏集控呈现未进行数字化匹配,相对如今大密度、大体量、精确化、多屏同步空间视觉统一要求,要实现真正多屏联动,尚存在瓶颈阻碍。

  2.先行设计固定景片框架装饰,影响主播背景借位和整体演播融汇

  当初每个置景设计区域,都是专门为某个栏目而设计的。如《上海早晨》版面区域使用的反向坐播,便是利用当时《新闻坊》的背景大屏。为实现晨间的上海窗景的立意,特地在访谈区A屏前装饰了横线或竖线窗格和LED灯箱,以有前后距离差的访谈区B屏作为陪衬。固定化的窗景框架装饰,具化了整个访谈区大屏呈现内容范围,但全域性、整体性演播空间的融汇被局限。而且在主播单人的近景构图上,对于背景窗格的规避及对于背景视觉的恰当呈现,始终无法做到完美兼顾。

  3.日益成熟的集控创新制播运用,激发对大视觉匹配空间展现的向往

  利用虚拟前景和CG在线包装,使地面视觉和空间视觉的呈现形成呼应,营造新的演播空间,是魔都之眼在初建时最具优势的视觉亮点。但是随着制播团队立足集控一体化新闻播出的把控更趋成熟,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追求全域融合、立体式布局、大视觉呈现,改变现实演播空间版图,在不同传播媒介中实现形态各异的跨媒介叙事追求,就成为团队进一步的努力方向。

  这些都是魔都之眼演播创新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打通演播视觉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转变固有思维,重构新技术支持下的新闻播报视觉创新,主动思考如何把当下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演播设备运用到新闻叙事创新中,使视觉呈现升维,让技术有思想、视觉有灵魂,持续的创新追求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重构创新”——“魔都之眼演播视觉跨媒介叙事构建的对策

04.jpg

05.jpg

  大小屏融合、跨媒介传播是新时代电视新闻宣传全方位创新的总体目标。尤其是在有限的演播环境中,拓展新闻演播空间,发挥电视科技赋能,重构演播视觉空间呈现,打造整体的演播融合艺术,是一项具有可持续探索价值的课题,也是2022魔都之眼升级改版的目标。

  1.“破框立局:从具象到跨平面贯通

  电视传播技术的迭代,使新闻演播室的升级周期不断被压缩,追求跨时空展示、无边界融合和个性化定制成为新闻传播展示的新模式——演播空间能灵活构建新闻报道场景,主播能沉浸式进行交互播报,让新闻在现场成为可能。积极利用原演播室的大屏成像基础,贯通景与景之间的叠加,构成无边界融合,破框立局成了最快捷的重构形式。

  仍以《上海早晨》为例,魔都之眼演播空间破框立局,主要是对原访谈区大屏前景框架装饰进行处理,抛弃访谈A屏前窗框固定景物装饰和中间LED灯箱装饰,拉平访谈A屏和B屏之间的前后差,形成180度立面大圆弧形LED屏空间的重构,以简洁、凝练、大体量,塑造新访谈区演播视觉空间气势,形成整体性和跨时空、跨媒介叙事新闻空间,改变了以前此区域因A屏和B屏都需考虑不同呈现内容)、(规避主播出镜和实景窗框层叠借位之痛)、(全景中主播形象、大屏内容、景框和灯箱等堆砌)而引起的视点混乱与分散。

  全新贯通后的访谈区大屏,不仅具备无边界融合,更方便以中心主播台为基点的270度轨道摄像机主播背景构图,无景框压抑,移动运镜跨度能更长远,主播移步换景格局更大更有气势。并且利用大屏数据接口打通,实时创造分屏成框、三屏合一、虚虚实实、打造多模态交互全媒屏的展现,既延续原访谈区大屏新闻之眼立意,又通过不确定的空间指定性,体现跨媒介叙事新闻演播空间虚拟与现实的无缝结合。

  2.“以屏立画:大视觉讲大故事

06.jpg

  按照重构美学的观点,的关系要重点打造。演播室的空间重构也是如此。魔都之眼,首先是抓住了主播A屏的放大,将原主播A120吋电视机屏区域,改造成12米宽、3.6米高的LED大宽屏区。14倍大小的差距,就像一幅打开的长轴画卷竖立在演播室右侧空间,带动了主播背景屏、电梯屏、侧背景屏、触摸屏、访谈区屏、四分屏、轨道屏等魔都之眼演播空间210LED屏空间的关联度。

  横向运维的大宽屏,在主播身后铺陈效果更显舒展,不仅带来主题视觉背景的震撼,更能情境性整合可视化数据,串起新闻视觉线索,主播可走动式讲故事,以深层视角参与对新闻主题的解剖,有针对性地服务受众,突出演播视觉与新闻意涵的发掘与生产过程。

  3.“竖屏读报:电视大屏也能阅读

  当前电视演播跨媒介的方式之一是追求形似。魔都之眼原主播B屏的120吋电视机屏区域,现被打造成1.5米宽×2.5米高的LED竖屏区,就像新闻报纸的一个版面,或是符合受众观看习惯的手机竖屏。构造竖版通天屏的跨媒介视觉呈现模式,并且做到了主播使用PAD能实时投屏,可让新媒体内容引入更为鲜活,实现了呈现内容交互和叙事主动性,便利了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产生了新闻演播空间的多元使用,是主动迎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项技术迭代。

  在相关区域播报的版面使用配置上,《上海早晨》早晨视界版面,和《新闻夜线》夜线关注版面一样,都是使用LED竖屏区站播播报形态,以强化电视新闻跨媒介叙事情景传播。竖屏中静态的报摘图片和动态的短视频兼顾,叙述性文字表达和视觉表述兼顾,尽可能还原可视化大屏的动静结合、重点与多元结合,以碎片化新闻事件的组合讲述新闻故事,最后抛出新闻版面关键词,行云流水,多点立面,将版面主题立得更牢。

  4.“整体联动:突破与重构

  不仅仅是从演播空间物理层面进行更新迭代,更重要的是梳理、传承、拓展相关演播视觉要素的整体内部空间,设法加以重构提升,整合主播新闻播报、演播空间造型层次视觉、大屏视觉、灯光色彩视觉、虚拟包装视觉、场面调度视觉、机位角度距离运镜视觉等,以更多样的画面视角和画面切割呈现,促成演播技术和演播视觉艺术融合整体联动更趋完美。通过整体的、内在的突破与重构,产生不同视角的诠释、不同理念的碰撞、不同资源的共享,将单一大屏电视新闻报道拓展到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和跨媒介的体验服务。

  如重点打造的跨媒介航天系列直播报道《圆梦空间站》,就是在连续跟进报道的7年中,追随中国在航天领域不断突破的脚步,在主播播报形态和在线联动直播方式上不断创新,以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弘扬航天精神为要义,以大体量数字虚拟航天场景交互联动、多屏并机为突破,这个系列报道已逐渐被打造成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具有竞争力的跨媒产品。

  5.“再次创作:最大程度提升视觉增能作用,赋能演播跨介发展

  新闻信息的融媒传播,既要在主新闻上布好局,也要在特别报道上落好字。善用演播视觉呈现技巧,统筹考虑视觉包装手段,可最大程度提升视觉增能作用,在新闻内容叙事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中大有用武之地。

07.jpg

08.jpg

  2022912小时的全媒大直播最上海·苏州河,是魔都之眼演播空间重构后的新颖、大气的多媒演播平台的一次集中亮相。它既有纵览式的对上海苏州河十八湾串珠成链的数字视觉呈现,又有合为篇章,单为热点河岸联动的生动图卷,新的魔都之眼2022上海旅游节惊艳全媒亮相,具有非凡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它是积极追求演播空间视觉从重现、重生、重构到重塑,与时俱进打造完整和立体新闻叙事信息传播,不断对原创新闻信息视觉包装进行再次创作,以新媒体语态,依靠新技术引领,通过科技赋能,将信息创意聚合化、焦点化、逻辑化,实现思想+艺术+技术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结语

  融媒体时代,探索电视新闻演播室可行性发展,可以从生产流程、物理空间、技术改造、队伍锻炼、技术和艺术的融合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建设,促进系统内容不断迭代升级,这是主流媒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魔都之眼演播室升级改版创新,是以强化视觉创新机制为追求的主动作为。它将演播室作为一个产品内容,从强化产品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上,坚持高品质新闻制造和播出,让有限的演播空间创造无限的跨媒介新闻叙事。未来,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之下,电视新闻演播室建设的提升没有止境。把握媒体格局,找准创新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演播室细节重构和跨媒介叙事上,精准化对接改造,从技术支撑、艺术提升、内容呈现上,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制播团队与内容团队携手,共同推动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部)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