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交锋CLASH

 

野蛮生长的区块链媒体:资本疯狂加持 草莽英雄频现

区块链被称作当下最大的风口,随着区块链的热炒,区块链媒体从2017年年底的200家野蛮生长到上千家。区块链可以用来编码和核实内容,让新闻机构得到线报时更轻松,它还可以用来保证信源、图像、视频的真实性。新闻机构擅长选题判断、内容整合,而不擅长的知识产权保护、作者酬劳支付和内容分发等就可以交给区块链处理。

目前,区块链媒体主要分两类:一是币圈媒体,关注投资炒币的市场行情;二是链圈媒体,关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大多数情况下,前者面向C端,后者面向B端。两者在运营和变现上有显著差异。

区块链媒体的强势崛起,吸引各方资本一哄而上,最狂热时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拿到巨额融资。但区块链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并没有同步提升,人才紧缺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抢人大战也催生了一个个高薪的区块链记者编辑岗位——月薪3万元招记者、6万元招编辑,而有爆料者称:有阅读量不到200的关于区块链的文章,居然报价10万元。

区块链媒体的持续高烧也引发不少乱象,伪区块链的项目非常多。在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它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媒体人应该尽可能告诉大家区块链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做好区块链祛魅的工作。至于热浪退后,区块链媒体最终会在哪儿乘凉?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我们整理业内人士对区块链媒体的不同看法如下:

 

1 张泉灵 .jpg 

张泉灵

(原央视主持人,现为互联网投资人)

观点一:打开心态、放下身段

为什么相信区块链?因为这世界很多东西可以被重塑。价值网是有可能被重塑的,信任关系是有可能被重塑的,我只要相信这个底层逻辑,这件事情就有可能发生。

所有新东西出来都是草莽一片,所有新东西出来都破烂不堪,但是只要相信它在底层有颠覆的力量,请你先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它。

 

 

 2 蔡文胜 .jpg

蔡文胜  

(隆领投资董事长)

观点二:不参与才是最大的风险

区块链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但泡沫刚刚开始,泡沫也是推动技术革命的催化剂,我们只能拥抱泡沫,不参与才是最大风险。谁都不想被时代抛下,与其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倒不如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4 潘海祥 .jpg 

潘海祥  

(耳朵财经创始人)

观点三:追的就是风口,为什么不呢

区块链真正的未来可能会发展成类似Windows、移动的iOS或者安卓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遍布全球,呈分布式,所有人都可以和它互联、交互,所有人都是中心。所以,如果区块链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第三个接替的“大系统”,那么它自然是大家心中的未来。

现在的耳朵财经被称为“区块链头部媒体”,追的就是风口,为什么不呢?

 

 5 点付大头.jpg

点付大头

(千方基金创始人、闪电比特币中国社区负责人)

观点四:投了几千万 投资失败就当捐款

我成立了千方基金,专门投资区块链项目。我们投资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但是一不小心就赚了大钱。现在媒体这块已经投了几千万,我把从币圈赚到的钱去给媒体宣传布道。做成功了最好,失败了就当捐款了。毕竟,现在区块链价值互联网的协议来了,即使你输了起点,至少还有拐点。

 

 

 自媒体人李慕阳.jpg

李慕阳(自媒体人)

观点五:区块链媒体正在沦为割“韭菜”的帮凶

自媒体是“区块链疯狂”中的佼佼者。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它们正像雨后蘑菇般冒出来。粗略查一下,名字里有“链”的公众号有130家,有“币”的有170家。而其中超过50家都诞生在今年1月。它们生产的文章也淹没了其他一切类别。事实上,区块链项目在ICO过程中,媒体的品牌背书是利益链上的重要一环。市面上有那么多要做ICO发币的,都需要凭借包装来说服“韭菜”(散户),而这靠的就是投资人大佬和媒体。

 

 

 6 李 岩.jpg

李岩

(Wemedia新媒体集团 CEO)

观点六:区块链行业瞬息万变 市场日趋冷静和理性

目前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状态,90%以上的发币公司可能都有问题,一篇文章足以让币价产生很大变化。回望过去,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让所有大佬在不确定东西好坏之前,站台背书。这次大佬愿意跟区块链站在一起,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大批资金进场。在“占坑逻辑”下,区块链打破了项目融资难的困境,很多机构只是战略布局,不考虑财务回报。

区块链行业再没有真正的应用落地,媒体就很快没有可写的了。不过随着资本市场趋于冷静,或许有精英正在进入,那么区块链项目的质量也有望提高。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