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文摘DIGEST
拥抱AIGC科技变革 锻造媒体新质生产力
热行动 冷思考
方世忠
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特别是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热行动:“SMG in AI”
在新科技浪潮的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就是我们人类自身,能够取代人的不是AI,而是会使用AI的人。面对新科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上海广播电视台始终保持战略主动,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积极拥抱智能科技变革,加快推动AIGC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拓展。今年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率先挂牌成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抢先推出人工智能集成工具箱Scube(智媒魔方),并发布了我国首部AIGC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和《AIGC话节气》系列公益短片。
当前,上海广播电视台正紧紧围绕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目标,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新闻立台、文化兴台、融合强台”的核心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技术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全媒体集团。特别是我们布局了“SMG in AI”的主攻方向,致力于用AI重塑媒体技术底座,加快推动智能化、超清化、移动化发展。我们坚持从自身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着力打造新闻采编、财经媒体、体育赛事、智能手语等基于AIGC的音视频内容生产示范级应用,重点推进融媒云中心、AI能力平台、大数据中心、内容制作中心、播控分发中心、智慧媒资中心、网端运营中心和安全保障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构建“更融合、更智能、更自主、更有效”的智慧广电技术体系。
冷思考:“神灯”还是“魔盒”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发社会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AIGC的出现与进化,到底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需要我们不仅要有“热行动”,更要有“冷思考”。AIGC可能带来的新闻真实性和版权保护、数据安全、道德伦理等问题,同样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机构,承担着“风向标”“定音鼓”“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更需要我们辩证理性地看待人机关系,加强对AIGC技术和算法的理解与把控,确保AIGC生成的内容遵循道德和法律的规范。
我们衷心希望借助此次论坛,媒体界和学术界能够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达成媒体领域AIGC使用和治理的广泛共识,让基于AIGC的媒体创新创造行稳致远。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也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热忱希望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加强合作,探索AIGC“产学研用”共投、共建、共享发展机制,联手锻造智能科技时代的媒体新质生产力。
——摘自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方世忠6月27日在“聚焦媒体新质生产力——AIGC使用与治理对话会”上的讲话
任何作品都需要真诚的当代表达
当代性 生命力 格式化
阎建钢
纵观近年来的电视剧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电视剧的特性在变。以前电视剧只是一个艺术门类,但现在它的特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人们的观剧方式也跟以前大不相同,不再只是被动观剧,还能通过弹幕随时发表评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部电视剧的参与者。这种交流,既有电视剧观众之间的交流,也有观众与电视剧创作者之间的交流。随着各类视频平台的兴起,“刷剧”“刷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之一。观看电视剧或者说跟电视剧当中的世界进行交流,已经成了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剧创作、制作、传播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此发生变化。优质短剧集的兴起,就是一个代表。短剧、中短剧将在今后的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但变化中亦有不变。无论长剧、短剧,历史、现代,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历史剧创作要具备“当代性”
历史剧的创作有规律,但很少有统领一切的法则,好的历史剧应该具备“当代性”。文学作品的改编并非仅仅是表面的“翻新”,而是需要深入挖掘原著的精髓,并寻找与当代观众生活和精神紧密相连的现代表达。
同一部小说,时隔十年再读,读者会感受到不同的韵味,因为时代在不断演进,人们的观念与体验也随之变化。因此,改编过程中必须探究作品的当代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的现实意义何在。
各种类型剧都是“写人的剧”
无论是历史剧、年代剧、现实剧,不管什么时代、什么类型的电视剧,生命长久的剧,归根结底都是“写人的剧”,写人生故事的剧,只不过是时间段不同、剧里的人物关系不同而已。
一部剧为什么能够成为爆款?就是因为观众认可剧中的故事,关切剧中人物的命运、情感,是创作者以自己的真诚和专业能力,让观众相信,完成一幅让观众认同的人生图卷。一部作品我们究竟要考虑什么?除了考虑今天的热度,更要考虑这部作品的长久的生命力,就像我拍《人生之路》,为什么路遥40年前写的小说,到今天仍然能够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经典是靠什么穿透到今天的?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长尾效应”。
勇于把自己“格式化”
AI技术不仅是影视技术的变化,它更是一场革命。我们对待新科技的出现,是挑毛病、诋毁它、抵制它,还是敞开胸怀迎接它?我觉得当代人应该有这种胸怀,事实上也抵挡不了技术趋势。这场革命必然导致导演思维的变化,导致导演语言的变化。每个人都需要更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格式化”。格式化一次,就要重装系统,脱胎换骨,必须要有学习能力,必须要想到你明天还有没有就业的资质。
——摘自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导演阎建钢6月24日在“白玉兰电视剧评委会主席大师班”上的讲活
我们正将好莱坞与新闻业融为一体
文化驱动 真实驱动 故事驱动
魏克然 Vikram Channa
作为一个印度人,我对纪录片的审美有独特的敏感性。中印两国用自己的方式看待纪录片,但我从中可以看到两国间的一些对比,包括纪录片的审美是人物驱动还是视觉驱动,或是听觉驱动。
纪录片跨文化对话背后的文化驱动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纪录片表达,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纪录片,很多都是视觉驱动的,这与中国以文学形式传承文化的传统密切相关,你能将眼睛所见到的一切,用不同的文学表达记录下来。在中国,你会发现最棒的电影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受到了文化韵味的驱动。而在印度,我的祖先是以说话为主的,很多神话故事都靠口口相传来记录。这也是为什么宝莱坞的电影很多是又唱又跳的歌舞剧,这其实和我们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在中国,如果我们在水中加入一滴墨,它会形成八卦,它的阴阳两极和流动性会体现出来。但印度文化是更加现实的,在我们的宗教和神话当中有着著名的雕塑、宫殿和庙宇,人们会把神话和神谕镌刻在沙砾和石头上,如果你加入墨水、倒入液体的话,结构可能会分崩离析,这个可以诠释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学渊源及其对创作产生的影响。
纪录片是客观报道,也是艺术创造
我现在在华纳兄弟探索集团,负责的是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区。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有个特点,它很好地融合了好莱坞式的艺术创造和基于事实的新闻业的客观报道。纪录片靠真实驱动,其基础是事实,而结构是要用艺术的语言、影视的手法来串联。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我们要了解到纪录片是一种艺术,是画面、视觉、声响以及动作的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关于事实和信息的传递,我们需要有个框架,它是故事驱动的,但最后又能够让观众从中了解到信息。
我想用一个比喻。高铁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在点到点之间基本上是直线连接的,但如果你想建一个乐园,其中很多游乐设施就像过山车,它是有很多波澜转折的。我们创作纪录片的时候,就像DNA是螺旋的方式,而不是一条直线,是深深根植于人类基因当中的节奏线索,这种螺旋式的波澜转折也象征着属于纪录片的真实的生命力。
纪录片是一条基于事实的虚线
对于纪录片,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概念去描述它。它是非小说类型的纪实作品,如果我们只是把摄像机扔在一堆素材前去记录,它可能像是监控片段的一个拼凑,而不是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需要对真实的素材进行创意性的处理。纪录片有一条基于事实的虚线,类似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两者显然有不同点。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欣赏,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创造性的东西去制作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关于事实的虚线,你需要知道的是,这条线在哪里?素材的真实性的边界在哪里?这是值得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
——摘自白玉兰奖纪录片类评委会主席,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6月26日在“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