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算法时代科技传播主持人的角色重构

 一、科技传播的研究背景和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前沿科技”已从抽象概念渗透至人类生活的各个维度。从刷脸支付到免疫治疗,公众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科技的感性经验。而对科技的理性认知,也正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转向算法驱动的多维交互——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或AI助手,人们既可获取科学家的权威解析,也能选择科普博主的故事化演绎或人工智能的视觉化呈现。在算法推送时代,自媒体与智能工具已重塑科技传播范式,成为更高效的“信息传送带”和“知识解码器”。
与此同时,随着AlphaFold破解生命密码、大模型重构人机交互模式、基因编辑挑战伦理边界,科技已从效率工具演变为重塑人类文明底层逻辑的重要力量[1]。公众对科技传播的需求,正从知识普及转向对技术伦理与社会秩序的系统思考。那么,在算法时代,科技传播中主持人的角色应如何重构?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分析对此进行解答。

二、主持人在科技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科技传播的本质,是将科学家的知识、方法或实践过程,向由非科学家组成的观众进行传递[2]。其核心挑战在于跨越专业知识与大众认知的边界。主持人通过对两边世界的理解,促进跨越边界的知识和思想交流,并为双方建立信任[3],在科技的创造者和应用者之间架起桥梁[4]。 
科技传播的节目形态涵盖新闻、专题、纪录片、访谈、综艺等多种形式,其内核可归为资讯、科普、体验、竞赛、探索五大类,主持人在每一类节目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功能:
 
1.png
 
人工智能与可视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已使科技传播中的信息传递、知识转译等功能性模块实现技术替代,其传播效率与精准度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人类独有的具身体验、情感共鸣与价值判断,仍是构建传播场域温度感与公信力的核心要素[5]。这也为在打造新时代科技传播思想策源地的过程中,主持人的角色功能重构提供了思路。

三、国际典型案例分析
(一)《Posthuman》[6](《后人类》)
美国彭博新闻社是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媒体之一。其下“彭博原创(Bloomberg Originals)”子品牌从新颖的角度关注商业、财经、科技、文化的交叉点。《Posthuman》是该品牌2024年11月推出的一个视频系列,共四集,每集25分钟,分别以人形机器人、AI伴侣、脑机接口、细胞生殖和数字孪生技术为例,以电影化的叙事和拍摄方式,探讨在这些创新技术主导的未来,人类将以何种面貌存在。
 (1)主持人简介
该系列的主持人是彭博电视资深新闻主播Emily Chang。她出生于1980年,哈佛大学社会学本科毕业,曾在美国MSNBC、NBC、CNN等主要媒体担任财经记者、驻外记者和制片人,2010年加入彭博社,并主持著名日播科技财经新闻栏目《Bloomberg Technology》长达12年。2022年,她离开日播新闻,创办科技商业人物访谈栏目《The Circuit》。
(2)节目定位和主持人角色
《Posthuman》的定位是从“伦理和人类身份认定”的角度去审视科技发展。作为这个系列的主持人,Emily Chang的角色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伦理思考者”。她的任务并不是探究技术的原理和细节,而是通过探访案例和亲身体验来触发前沿科技给人类身份带来挑战的探讨,引导观众共同思考这个问题。社会学的教育背景和多年的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经历,使Emily Chang和这个角色高度匹配。
(3)样片分析
“机器时代的爱情”这集探讨的主题是AI与人之间建立的情感关系。
作为议题的设置者,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亲密关系发生在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那我们会变成什么?随着节目的推进,她没有直接输出观点,而是通过聆听和不断提问,带领观众一起走过一段思考的旅程。这些问题不仅以访谈的形式向案例中的人物以及专家提出,也有主持人在旁白中对自己和观众的提问。以下是其中一个案例中的一些提问。
人物(原生家庭情感受害者):
- 你认为AI伴侣真的懂你的感受吗?
- 你知道Ta有AI伴侣吗?你介意吗?
AI伴侣开发者:
- 未来世代的AI亲密关系是什么样?
- 你如何回应那些认为AI伴侣违反道德伦理的人?
社会学家:
- “人工亲密关系”威胁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吗?
- 如果技术恰恰就是造成人类越来越孤独的原因,是否应该减少技术或是类似AI伴侣的存在?
屏幕前的观众:
- 也许因为人类越来越无法彼此信任,所以才不得不转向AI?
- 科技是否让我们能更轻易地改变对别人的承诺?
街访:
-如果AI对你说“我爱你”,你会是什么感觉?你也会爱Ta吗?
-如果你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是个AI,你能接受吗?
可以看出,讨论的焦点从“AI伴侣对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影响”逐渐转向对人类自身情感关系的审视,最后落到“人类如何与AI亲密关系共处”。主持人通过不断的提问,围绕伦理议题层层推进。而为了配合议题的设定,主持人的妆容、声音、肢体语言呈现出一种“冷静、内敛、深刻”的风格,访谈时的眼神和表情既体现出严肃性,又展现出与这个话题切身的关联和感受,强烈地吸引着受访者参与讨论。
同时,整期节目偏暗的影调、略带暧昧的音乐、舒缓的节奏营造出一种“带温度的沉思”的氛围,引导观众同步进入思考的状态。笔者在观看时,对案例中的人物关系产生了两个疑问:AI如果引导人改变了对自己性别的认知,那这种认知是真实准确的吗?如果拥有现实伴侣的同时又拥有AI伴侣,这算是不忠诚吗?在整个节目推进的过程中,主持人对观众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牵引力”,使人不知不觉跟随其进入对科技伦理的思考,有效地实现了传播目的。
 (二)《The Future》[7](《未来》)
《The Future》是由“彭博原创”出品的另一档季播科技栏目。2023年开播,每季6集,每集25分钟,探索科技如何为人类应对生存难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该节目主要关注仍处于研发或早期测试中的前沿科技,包括量子计算、核聚变、用于延长人类寿命的药物、使野生动物重返森林的保育方案、帮助人类和动物交流的生物声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1)主持人简介
该节目的主持人是剑桥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Hannah Fry。她出生于1984年,是伦敦大学学院数学专业博士,学术研究方向是城市中的数学和公众对数学的理解。她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科技媒体主持人。从2015年起,她在英国BBC多个电视和电台频道主持科技节目,还写作出版了多部与数学、算法和情感有关的科普书籍。
(2)节目定位和主持人角色
《The Future》每一集选择一个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等,探索能帮助人类摆脱此困境的创新科技。作为栏目的主持人,Hannah Fry的角色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创新引导者”。相比《Posthuman》,这个系列更具开放性和探索性。在节目中,主持人需要对尚未成型的“未来科技”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和解释,但更重要的是揭示技术背后的创新思维,启示观众这些技术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3)样片分析
《下一个十亿》这集探讨的是如何使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人群使用上互联网。
在节目的一开始,主持人通过在内罗毕城区的实地走访,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通过旁白引出跨国科技公司正在开发新的技术,使至少十亿人能在未来五年内接入互联网。同时她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技术创新将使谁真正地受益?
随后,主持人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互联网”这个概念做了内容和物理层面的区分。事实上,这个系列的每一集中都有这样一个科普环节,主持人正对镜头讲解,背后有视觉元素呈现概念,主持人会通过手势、身体姿态等与这些元素产生互动。也许因为主持人本身就是教授,科普经验丰富,能很自然地结合视觉元素讲解,所以这个环节通俗易懂且生动。
在接下来的科技公司探访中,主持人亲自尝试操作光束互联网模拟设备。由于她本身具有科研背景,所以在实验室的环境中,完全没有陌生感,对于实验工具的佩戴和使用也很熟练。在技术人员向她解释设备时,她能很快理解其中的逻辑,举一反三,并且可以就电脑上显示的实验数据和科学家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事实上,在这个栏目的所有节目中,主持人都非常强调对科学实验和装置的深度探访和体验。而且或许因为她是一名数学家,所以对数字、数据特别敏感。在其中一集里,她还在纸上用笔计算质数相乘的方式,对一个量子计算中的概念进行解释,既增添了效果,又凸显了她的身份特点。
在探访中,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得到充分展现。无论是面对科学家、教育者,还是小店老板、创业者,甚至屏幕前的观众,Hannah Fry与他们交流时都很放松,毫无陌生和距离感。她的语言中经常会有诸如“我的天啊”“哇噻”“太惊人了”“好恐怖啊”之类的感性表达,配以夸张的语调和表情,甚至手舞足蹈,很像一个充满了好奇心、兴奋不已的小朋友。一开始笔者以为她只是因为和一些科学家认识,所以表现得比较熟悉和亲密,但后来发现这就是她的个性,甚至在她的个人社交媒体上,接受采访时也是这样的状态。整个栏目对她的形象打造也是颇费心思。从发型、妆容到服装都比较明亮、活泼,整体的画面色调、音乐既神秘又兴奋,内容推进节奏快,再加上主持人铿锵有力的步伐、充满激情的手势和表情,感染力极强,鼓舞着观众与她一起去探索未来科技。
该节目的另一个特点是,主持人既是采访者,也是被访者。在本集中,主持人在每次体验、探访的前后,都会侧对镜头,以接受采访的姿态讲述一段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与一般正对镜头讲述可能带来的“说教感”不同,这样的设计让人感觉主持人和观众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是代表观众去体验、探索。从内容来看,这样的评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旁白解说,更具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仅体现了主持人的思考,而且更具及时性、真实感、真诚感,能让观众更好地代入情境。
  比如,探访谷歌实验室和内罗毕互联网创业者后: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真正的影响。不仅仅能获得信息、能接触外面的世界,更带来了商业机会。不仅是给硅谷的科技企业,也是给这里的人们。当我离开谷歌在加州的实验室时,还有所怀疑,但来了这里我就知道,这的确是一件多赢的事情。” 
探访内罗毕的前网络视频审核者后: 
“为了让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是光鲜、美好、安全的内容,必须有人去面对那些来自人性最暗黑的画面。总要有人付出这样的代价,但我不确定我是否能接受他们一周只获得50美元酬劳的现实。”
 探访内罗毕互联网创业公司后:
“在拍摄这集的过程中,看到跨国科技公司来非洲寻找新的客户,我心里总有些不舒服,因为这里历来被严重剥削。但我也看到这块土地正在孕育许多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对于他们,接入互联网并不意味外来者的入侵,而意味着能刺激、启动、加速本土的解决方案和增长,本土企业更期待可以走出去获取新的机遇。互联网连接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我相信如果有十亿人即将接入互联网,这不仅将影响他们,也将影响我们。”
作为一名具有扎实科研背景的学者、丰富经验的科普主持人以及鲜明观点的作者,Hannah Fry在节目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她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启发性。如果说《Posthuman》触发的是“向内思考”,那么《The Future》则是唤起了“向外启发”,主持人作为观众的代言人,激发起人们对未来的无穷想象和思考。
 (三)《Tech Tonic》[8](《科技震撼》)
《Tech Tonic》是英国金融时报的科技播客栏目。作为一家拥有137年历史的老牌财经时政媒体,金融时报在1999年推出科技专栏,重点关注科技发展与金融、政策、国际政治间的相互影响。《Tech Tonic》音频播客是其数字化转型的产物之一,于2016年以专题系列的形式播出,报道科技如何改变市场、经济、重塑国家影响力和国际格局。每个系列通常包含3-6集,每集约30分钟。
 (1)主持人简介
该播客由金融时报长期负责科技创新的高级编辑John Thornhill主理,每个系列由负责相应条线的编辑主持。例如,2022年和2024年的两个关于中国的系列 —— “中美科技竞赛”和“中国科技强国之路” ,就由负责中国条线的资深编辑James Kynge主持。James Kynge在金融时报工作了28年,曾任北京分社社长,负责报道中欧之间科技、经济、地缘政治等领域的互动。他还曾被外派至亚洲其他地区,获得多个新闻奖项,其书作《中国撼动世界》被翻译成19种语言出版。
 (2)节目定位和主持人角色
Jame Kynge在2024年主持了“中国科技强国之路”系列。他的角色是一位深谙政策议程的“地缘科技分析师”,透过科技创业者、企业、市场动态,触摸背后的政策脉搏,为观众全面解读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深度剖析系统性创新将如何重塑世界科技秩序。
(3)样片分析
《开进欧洲》这集探讨的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车企业为何能赢得海外市场。
音频播客缺乏画面的直观表现,主要依靠主持人的旁白和大篇幅的嘉宾访谈来推进。
在这集节目中,主持人采访了四位嘉宾,分别为June Yoon、Stefan Bratzel、Olof Gill与Manuel Kallweit。根据每个嘉宾的身份和知识经验储备,他的提问侧重点各不相同,体现出很强的驾驭能力。节目议题通过访谈铺陈:介绍比亚迪发展历程——盘点核心竞争——点明对欧洲竞争者的优势——引出欧委会政策措施——分析其对比亚迪和欧洲车企的影响——得出结论: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壁垒只会更深地伤害到欧洲车企,而比亚迪只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崛起的一个缩影。    
整集节目通过主持人的采访和旁白串联,透过一家公司的故事,揭示了背后的产业生态、政策环境和国家战略。主持人深厚的专业底蕴、知识储备和经验使他的分析既缜密又有深度,在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中帮助受众厘清了故事的逻辑。
 
四、新型传播范式下主持人能力矩阵
算法时代的传播范式已发生质变,科技传播正从单向的知识传递向多维价值共振转型。受众期待的是在公共讨论中锚定认知坐标的对话场域,而这也对主持人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设置深度议题、提供独特视角、引发思辨争鸣。要成为这样的跨界对话枢纽,主持人必须具备特定的技能、能力和个性特点。
(一)技术解析力
对科学技术的解析力构成对话场域,这是议题设置的认知基础,是科技传播主持人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优秀的主持人需具备“分层解析”能力:第一层剥离技术术语的外壳,第二层揭示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第三层解读技术变革的社会价值。
例如在《Posthuman》的一集节目中,主持人先用小白鼠在一根连接到脑部的电线刺激下不断喝水的例子,说明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接着介绍脑机连接技术从直接粘贴在大脑外表层,到将电极植入大脑内的发展过程;然后延伸到脑机接口将大脑的操控权交给机器,帮助瘫痪病人通过外部设备实现无法自主完成的行为,并就此引出“脑机接口是否会剥夺人类对自己的掌控权”的议题。
可见,技术解析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搭建从专业领域到公共理解的阶梯。主持人应运用这项技能帮助观众建立基础认知,补足逻辑断层,构建从原理到价值的完整认知链。只有为公众搭建起一个多维、多层次的认知体系,才有可能将他们引向节目中设置的深度议题。
(二)风险预判力
风险预判力是跳出技术乐观主义陷阱的核心能力,其本质是打破“技术中性论”的思维定式,将技术创新置于社会伦理和政治经济学棱镜下观察。在科技集中爆发的年代,公众倾向于被乐观想象裹挟,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在技术狂欢中保持冷峻审视的态度 —— 既理解技术本身的发展曲线,也洞察社会系统的承受阈值。例如《Tech Tonic》的一期节目报道了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和服务业中的崛起。对于同类主题,平庸的解读往往止步于“机器替代人工提升效率”的产业叙事。而在这集节目中,主持人不仅洞察了在一些情境下,机器人的推广是为了应对出生率降低、人口红利消失的威胁,更预判了劳动力替代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冲击——当企业用机器人取代人工,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萎缩可能导致政府公共福利资金紧张,而对借机器人“降本增效”的企业增加税收又可能抑制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动力。这种对“技术激励悖论”的预判和洞察,将公众视线从生产线延伸至对国家福利体系和财政的再平衡挑战,体现出主持人的独特视角。
(三)情感共鸣力
科技议题的理性外壳下包裹着人性的温度,主持人在科技解构中最珍贵的价值恰在于其不可复制的“人性化在场”。科技是冰冷的,但开发和使用科技的人是有情感的。真正引发观众思辨争鸣的,是主持人通过鲜明的个性特点、独特的个人经历以及生命体验和情感投射构建的“共情场域”。
在《The Future》中,主持人的情感表达体现出其外向热情的个性特征。无论是对新技术的兴奋、雀跃、赞叹,还是对技术受困者的同情,或是对算法歧视的困惑,都一一表露,强烈地感染着观众。而在《Posthuman》中,主持人的个性尽管内敛冷静,但却通过凝视、沉默等“留白式共鸣”,表现出内心的人文关怀,激发出比语言更强烈的情感张力。独特的人格魅力使这些优秀的主持人既能保持媒体人的客观中立,又能通过情感共鸣引发观众的思辨。

结论和启示
算法时代的科技传播正从单向知识传递演化为多维价值共振。技术工具虽能高效完成信息解码与精准推送,但人类主持人的角色功能始终不可替代——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兼具理性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对话场域,引导公众跨越认知断层,直面技术变革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社会重构。 
通过案例分析可见,优秀主持人的能力矩阵需涵盖三个维度:“技术解析力”,即通过分层拆解技术原理,搭建专业认知与公共理解的桥梁;“风险预判力”,即跳出技术中性的叙事框架,在产业叙事中嵌入对系统性风险的预判思考;“情感共鸣力”,即以个性化表达与具身体验激活共情场域,将冰冷的科技议题转化为关乎人类命运的集体思辨。  
未来,科技传播主持人需要在“效率”与“温度”间寻找平衡。一方面,可以借助技术工具优化信息筛选与可视化呈现,提升传播效能;另一方面,必须守护人类的思想立场和道德底线,激励创造者和使用者共同对齐前沿科技与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只有这样,科技传播才能超越知识普及的初级目标,成为塑造技术伦理共识、推动社会理性对话的思想策源地。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

【1】
Floridi, Luciano (2014). The fourth revolution: how the infosphere is reshaping human re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2】
Davies, S. R., & Horst, M. (2016). Science Communication: Culture,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Palgrave Macmillan. https://doi.org/10.1057/978-1-137-50366-4
【3】Peterman, K., Garlick, S., Besley, J., Allen, S., Fallon Lambert, K., Nadkarni, N. M., Rosin, M. S., Weber, C.,Weiss, M. and Wong, J. (2021). Boundary spanners and thinking partners: adapting and expanding the research-practice partnership literature for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PES) JCOM 20(07), N01. https://doi.org/10.22323/2.20070801
【4】Kristen A Goodrich, Kathryn Dana Sjostrom, Catherine Vaughan, Leah Nichols, Angela Bednarek, Maria Carmen Lemos (2020), Who are boundary spanners and how can we support them in making knowledge more actionable in sustainability fields?,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Volume 42, Pages 45-51, ISSN 1877-3435, https://doi.org/10.1016/j.cosust.2020.01.001.
【5】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新华社研究院,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1014/fe72c14c8d1e4e509d68d0ff04455725/c.html
【6】
Love in the Age of Machines, Posthuman, Bloomberg Original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videos/2024-11-19/love-in-the-age-of-machines-video
【7】
Next Billion, The Future, Bloomberg Original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videos/2024-10-17/next-billion-video
【8】
China’s Race to Tech Supremacy: Driving into Europe, Tech Tonic, Financial Times, https://www.ft.com/content/bfb145d2-55ac-42f7-b443-d6bd508e72a7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