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数智时代的未来镜像建构者——从《最强大脑》的内容迭代看科技综艺的创新范式
《最强大脑》作为国内行业引领性的科技综艺典范,从2014年开播至今,经历了从模式本土化到自主创新的历程,不仅与科技迭代同频、与时代浪潮共振甚至引领,节目通过对人类发展潜能的探讨,对青少年群像的塑造乃至重构,托举着青年和全社会“向未来”的成长。在此过程中,节目完成了一种对“未来镜像”的建构。
笔者深度参与了《最强大脑》德国原版模式翻译、推荐,以及节目监看与审核等工作,伴随了这一综N代的成长。结合笔者对节目多年的洞察,本文尝试以《最强大脑》为例,在数智时代的内容创新语境下,分析科技综艺以怎样的创新范式来应对数字焦虑给传媒行业及受众带来的影响,并完成对“未来镜像”的有效建构。
一、数智时代对科技综艺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给传媒行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提升了整个制播流程的效能,也赋予了市场分析、用户洞察、营销推广以及舆情监控等环节更高的精准度。然而,社会各界在热议AI对现代化发展的赋能的同时,也围绕“AI安全与治理”“人工智能背景下保障劳动者就业权”“AI幻觉”等议题展开广泛探讨。AI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底座”,也给传媒行业和受众带来了数字焦虑。万物互联的出现,意味着原先仅仅在人类不同地域、行业和种族之间形成的普遍性交换以及随之而产生的现实抽象,也出现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因此,我们现在所思考的主体对象,就不是孤立的人类主体,也不是孤立的机器,而是广泛的“人机”关系[1]。从学界对数智时代底层逻辑的思考中,我们不难发现,大众因人工智能的爆发而形成的数字焦虑,本质上源于在生产力主体这一角色上人与机器的博弈。由此产生的数字焦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存焦虑:AI能否替代人类工作?AI是否对人类友好?
2.技术焦虑:大众对于是否掌握AI技能和掌握的程度产生焦虑。
3.身份焦虑:个人与社会在网络空间的数字化镜像带来了身份建构问题,受众在“我是谁”和“我想成为谁”中产生认知偏差。
4.算法焦虑:大数据推送形成的算法依赖和信息茧房是困扰已久的话题,大模型迭代提升算法能力,是否会更加重这些问题?
在这样的语境下,科技综艺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科技成果展示和科学普及,更需要客观地建构人类的“未来镜像”,从而能引导大众对自我和社会的科学认知,以更高的科学素养共同参与到对未来的建构中。主要的突破点或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科学技术尽可能的深度普及,降低受众理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门槛,并对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展示。
第二是着力展示人类对机器智能的可控性、人在生产中的主体性,以及人类自身蕴含的巨大潜能。正如《最强大脑》中对人类脑力和智慧的展现,为大众认知自我、开掘潜能提供参考。
第三是科学、客观地探讨科技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打造人机对话的交流场,让大众对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格局有更清晰的认知。
第四是帮助大众实现媒介素养的迭代,为受众重构科学的认知体系和知识框架,增强大众在人机交互的语境下辨别信息真伪等能力,避免因“AI幻觉”产生的认知偏差。
二、《最强大脑》充满“未来感”的迭代历程
《最强大脑》的德国原版《DEUTSCHLANDS SUPERHIRN》(模式名:《THE BRAIN》)于2011年12月28日在德国国家电视台ZDF播出。它与彼时流行的科普综艺不同,例如“选手在101只斑点狗中辨别出特定的一只”等名场面,通过大型舞美设计与华丽比拼,将脑力这一抽象的能力,予以具象化和视觉化,堪称全球综艺形态的全新开拓;科学专家的知识解析也提供了科学背书,帮助受众实现更深度的自我潜力的认知,因此模式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未来感”。该模式由全球著名的模式公司Endemol(恩德莫)开发,在德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法国等16个国家被改编成本土版本或引进原片播出,并衍生出青少年版节目。2012年年初,笔者时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节目研发部的负责人,与团队经过评估后,一致认为该模式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先后通过全台观摩会以及江苏卫视频道专场观摩进行推荐。之后笔者向制片人王刚再次力荐,最终促成了模式引进。2014年,《最强大脑》第一季就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口号推出,一跃成为现象级节目。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赛这一环节是区别于原模式的中国版特色创新。《最强大脑》历经了两个迭代阶段,前四季主要完成了模式本土化;从第五季升级为《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之后,实现了从“脑力科学达人秀”到 “青年精英竞技场”的迭代,向成功构建“未来镜像”更迈进一步。笔者将着重分析以下四个方面的迭代,从中提炼这种“未来感”的养成过程。
首先是主题的迭代,在宏大叙事中彰显中国大脑的未来塑造力。《最强大脑》脑力竞技这一主题背后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可以从“让科学流行起来”这句口号来一探究竟。《最强大脑》的前四季中,王昱珩、鲍橒、王峰等脑力“奇才”成为“国民偶像”,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戴西蒙等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台前,“最强大脑国际赛”成为中外友谊桥梁和爱国叙事的热门场域。从主旨来看,前四季更注重于对“脑力达人”突破个人潜能的极限挑战的个体展现,而从第五季开始,节目转变为以青年脑力精英的竞技来塑造奋发的青年群像。来自全球高校的青年精英(少数为中小学生或在职选手)为自我成长,也为团队和国家的荣誉而战。从中脱颖而出的杨易、王宇轩、白宇鹏等选手也成为青少年的榜样。从这条迭代脉络来看,从个体到群像的转变,使得“让科学流行起来”通过更多元的载体完成了对社会价值观的重构;从前四季偏向娱乐性的“秀”,到第五季开始至今的硬核“竞赛”的转型,更大地激发了青年潜能,以更激烈的“碰撞”实现更广泛的青年成长,营造更出圈的科学氛围。历经十二季的发展,节目通过树立榜样、传播知识、科技成果展示,让受众在宏大叙事中看到了中国大脑对于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塑造力。
其次是项目的升级,“科技+”思路形成节目独创的科技美学体系。《The Brain》这一模式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抽象脑力的视觉化呈现,中国版则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创的科技美学体系,构建一种“未来语境”。节目开播之初就以魔方墙、铜人阵复原老舍《茶馆》、“乐高小人国”、3D版《清明上河图》等舞美装置,充分展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也实现多维度的脑力考查。项目设计也在不断升级,特别体现在科学探索、科技应用、社会议题等要素的呈现上。第四季首次引入人工智能,选手与百度智能机器人小度在语音和图像识别领域展开“人机大战”;第十一季“植此青绿”中选手通过土壤质量分布表来推理树苗矩阵,还有体现中国航海力量不断壮大的“纵横海岛”等项目。第五季以来,节目一直围绕“六维能力”,即推理力、创造力、空间力、记忆力、观察力、计算力来设置挑战项目,不但普及了拓扑多边形、数独等“学霸日常题型”的升级玩法,也通过跨界融合体现“万物皆科学”,努力降低大众理解门槛。以中华文脉根源的汉字为例,节目不断创新玩法,如第四季“仓颉造字”借助VR眼镜造成左右眼信息差来形成题面;第十季“机械书法字”采用机械齿轮装置来拆解汉字,“九鼎之局”汇聚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和隶书的九种“鼎”字写法;第十二季“活字飞花”项目综合考验选手的古诗词储备以及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文化碰撞也是特色,第十季“神龙摆尾”融合中国鲁班锁和西方魔方;第十二季“稳步向前”将海量中药材名和海量大位数字相结合。这些项目的升级,体现了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和基础科学多元碰撞后,在未来实现创造性发展的潜能。
再次是赛制的进阶,让青年在“竞合”中凝聚和迸发成长力量。节目从第五季开始赛制全面进阶,体现了从“竞争”到“竞合”的过程,塑造了励志和热血的青年群像,更拓展了 “脑力”内核与外延。第五季以百人抢位赛作为起跑线,选拔“中国梦之队”为目标组建三个战队;第六季引入“黄金24席”概念;第七季以“圈层”为赛制核心,邀请往季“脑王”和优秀选手组成两队,与本季四人战队展开对决;第八季以“登顶”“天梯榜”为模式眼,并组建“联盟”;第九季明确提出“level K高阶思维”,考验选手的决策广度、认知高度、思维深度;第十季引入“下位区”“上位区”,甚至“上位区下位区换位赛”,三位脑王与新秀的多轮竞合使选手或逆风翻盘、或乘胜追击;第十一季升级四大经典赛道,并推出“国际先遣赛”,充分体现国际传播热;第十二季主打省队比拼,将“家乡荣誉”融入赛制,为理性竞争更添情感元素。纵观“燃烧吧大脑”阶段,就是通过看似高压而严苛的赛制,综合考查选手的脑力、心理素质、策略、领导力、组织协调力等综合能力,使他们快速迸发潜能,这正是对这些即将塑造未来的青年们最有力的塑造。节目的备采中,选手也表示这种赛制激励他们迎难而上、刷新自我、蜕变成长。
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节目很多具体设计中也有充分体现。如第十二季的新玩法“提案风暴”,就由省队对于赛制和积分分配方案拿出提案,并与其他队伍谈判。节目赛制也充分体现“协作”理念,例如第二季的“黑白拉力赛”就体现了领先者对队友的提携,还有“四人成锁”等多个项目体现接力协作的重要性。这种“协作”还延伸至“老带新”的碰撞中,例如由往届脑王和人气选手作为领队,或新老对决等。
最后是嘉宾库的更新,以跨界融合创造科技综艺的“出圈”密码。“让科学流行起来”也体现在跨界融合的嘉宾阵容上。主持人蒋昌建,是唯一一位连续伴随十二季节目成长的嘉宾,其高学历背景和文化学者的标签,与节目相互助力。开播至今,持续更新的嘉宾库则始终保持对时代热潮的把握与引领,文体界“顶流”很多都曾登上节目,尝试验证自己“脑力达人”的新人设。
从第一季开始,节目就通过邀请文体明星来提升关注度,以消解科学、脑力主题的高端与窄众,同时将嘉宾的才艺展示与挑战项目有机结合。例如节目将周杰伦弹钢琴和SNH48的唱跳作为比赛预热等,也曾邀请明星嘉宾试答题,甚至在第六季以三名艺人女嘉宾与三位队长搭档领队作为“模式眼”。在科学嘉宾方面,从第一季以“科学判官”角色“出道”的魏坤琳,多季以来,他从脑力构成和培养的维度,为节目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注解。施一公和国际赛段的罗伯特·戴西蒙则善于提供基础科学理论的解读;第五季之后,由于聚焦青少年成长,引入心理学家攸佳宁以及众多身为家长的明星嘉宾,例如第十二季由朱丹、黄圣依等组成“最强啦啦队”,以此能对选手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科学引导和实战经验;伴随着综合能力考查,节目先后邀请过张召忠、薛兆丰等年轻人喜爱的高流量文化嘉宾提供了科学之外的解读视角。
节目同样注重邀请青年榜样作为嘉宾,例如多季参与的庞博,作为具有中科院背景、品学兼优的喜剧人,本身就是青年群体的标杆。在第十二季中,他和攸佳宁、魏坤琳组成中国战队领队候选人。此外,选手的选拔标准也在调整,更多艺术、人文专业背景选手的加入,体现了“脑力”的拓展以及青少年成长的不设限,也使得节目挖掘出更多元的故事线,通过诸如天才逆境、逆袭黑马、竞合CP等主题设计在传播创新上不断着力,经由全媒体传播矩阵,进一步助力国民教育理念的转型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推出《燃烧吧大脑》衍生节目,解析背后解题原理;推出《百万英雄来烧脑》,配套直播答题节目;第十二季结合热点推出《脑实说》脱口秀,营造收视兴趣。此外,节目还推出过选手直播陪看等新媒体互动形式,并积极开发游戏、益智玩具等周边产品。
三、《最强大脑》内容迭代的启示:创新科学叙事、构建未来镜像
《最强大脑》十二季的迭代既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科技素养的提升,亦凭借自身的全民关注度,深度参与并有力推动了这一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对未来的塑造力。整体来看,节目有以下三点创新范式,能够给科技综艺提供参考,从而在数字焦虑的传播语境下,引导人们一同构建未来镜像。
首先,以打造科学榜样来彰显引导力。
这是近几年成功的科技综艺的共性之一。《最强大脑》助燃全民的科学氛围、打造众多科学榜样,并以此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长观;东方卫视《未来中国》第一季以各高校背景的青年精英为载体,讲述科学成果;湖南卫视《我是未来》邀请众多科学大咖与青年交流;央视的《赢在AI》则让众多科技创业者登上舞台。这些科技综艺不仅把正在塑造未来的大咖和青年精英推向舞台,更着眼于培养青年精英,为他们的未来提供土壤。通过对青少年的全力托举,对求知探索和奋进拼搏等时代精神的引领,科技综艺促使大众加深对自我潜能的认知,提升对自我素养的要求,得到更好的科学教育氛围,从这个意义上,受众能得到正向引导和激励,认识到在数智时代人机关系中人的主体性,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数字焦虑。
其次,以创新科技叙事来提升传播力。
将科学和脑力视觉化是《最强大脑》的模式眼,也是最大的难点,背后是由众多科学家组成的智库的权威背书以及团队常年不断档的创新。作为中国最出圈的科技综艺之一,节目的创新科技叙事是这样与大众引发共鸣的:首先将高冷、艰深甚至枯燥的科学原理,与我们熟知的元素甚至日常生活融合;然后通过具有视听震撼力的道具和舞美予以呈现;最后通过赛制恰如其分地激发起选手的好胜心、探索欲、成长力,以及在竞合中发生的情感碰撞。这样的科技叙事将大众带入科学情境和选手命运,沉浸式地和选手一同激发潜能并展开思索,形成了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故事线,从而提升了科技综艺的传播力,使其得以出圈并引发全民热议。由此形成的传播语境,让受众更易接受科学知识的传达,提升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当面对数智时代的信息泛滥、AI幻觉、社交噪音等现象时,能保持独立的思考,以更完善的自我迎接未来。
最后,以勾画未来愿景来激发塑造力。
众多科技综艺如《机智过人》《赢在AI》《我是未来》《未来中国》等都着力于展现即将塑造未来的前沿科技成果,为受众勾画未来愿景。《最强大脑》作为科学竞技真人秀,虽没有大量直接展现科技成果,但也通过融入生态环保、智慧城市、文化传承等议题和元素,来构建未来镜像,以挑战项目为媒介,在未来镜像与科学原理和人类脑力维度这些基础知识之间建立了链接,并通过竞技这一内核,让受众感知到普通个体在宏大的科学情境中所能产生的动能。节目试图由此让受众找到自我通向未来愿景之间的路径,感知到自己对未来的塑造力。
在人工智能爆发的当下,《最强大脑》的迭代历程正式迈入数智时代,节目迎来了更多创新的契机。这个科学竞技的舞台为中国输送了众多“最强大脑”,展望未来,科技综艺应更多聚焦在科学这一第一生产力背后的人,以及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动能,这条叙事主线或将是科技综艺助力受众突破数字焦虑,进而感知未来、奔赴未来、共创未来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特聘企划师A)
【1】
蓝江.从马克思的“劳动力”到智能时代的“人-机主体性”——如何思考智能时代的生命政治[J].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