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未来中国•AI季》:以“科普+综艺”探索智能生活、启迪人类未来
一、项目展演:化抽象高深为贴近生动
围绕着AI应用,《未来中国·AI季》在科学引荐人陈辰的串联下,搭建起了一个精英汇聚的项目展演舞台,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的科研团队和众多科创企业汇聚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先导区、全国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徐汇滨江模速空间,共同描绘出琳琅满目的AI应用图景。
从具身智能到AIGC生成内容,从生产力工具到情感陪伴智能体,节目广涉衣食住行、健康养生、文化艺术、数字经济等诸多领域,通过具象化的项目展演将智能科技成果进行了转化。在一个个深入浅出、饶有趣味的项目介绍和介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应用实践中,抽象无形的AI技术变得可感可触,高深莫测的行业术语也显得贴近而生动。
拥有超强稳定性和多地形适应能力的四足仿生机器人或机器狗,将“具身智能”的可对话、可服务、可购物直观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类脑视觉技术”通过脉冲相机输出为清晰的图片和赋能自动驾驶的影像录屏;文物的历史复现和收藏保护在AI技术的加持下实现“数字化生存”,在游戏、影视、文旅等方面广泛应用。这些丰富多样、经过具象转化的项目实例,生动地将智能生活的场景、与人类建立连接的各种路径展现出来,凸显“未来已来、将至已至”,AI已经全方位地渗入到人类社会中,并以不可阻挡之力重塑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学竞演:“科普+综艺”的创新模式
《未来中国·AI季》将硬核科普输出和综艺化表现手段相融合,以创新性的科学竞演模式突破了传统科技类节目单调乏味的传播形态,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除了年轻的科技才俊们如脱口秀达人般进行竞演外,多元的互动环节设计也有效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与参与感。现场嘉宾们适时介入,以自身对项目的直观感受和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富有价值的信息。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脚踢机器人以证实其牢固性、脱口秀演员呼兰利用AI撰写剧本、韩雪与适情养老系统“喻小白”的面部表情监测等互动环节都成为了节目的名场面;“啊哈时刻”爆灯环节和投票排名机制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竞争性和悬念感。不仅是演播室的科研团队为了“最具未来感项目”全力以赴,观众们也仿佛置身其中,为心仪的项目“爆灯”加油;第二演播室中科研团队之间的互评使科学竞演的交互性更为突出,营造出一种科技共同体交流对话的竞合氛围。
《未来中国·AI季》还有机兼顾了节目的专业性与娱乐性。一方面,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黄铁军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汪玉教授等权威专家对于各类AI技术的前沿性、创新性以及潜在问题进行了专业点评,满足了观众对于知识深度的追求;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如周鸿祎、韩雪、呼兰等,则以独特的视角、风趣的语言,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解读,为节目注入了轻松诙谐的娱乐元素,让观众在欢笑中领悟科技魅力,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科技向善:对技术伦理与价值观的探讨
在欣赏AI技术的神奇与魅力之时,节目并未回避随之而来的技术伦理与价值观挑战,而是主动设置话题,引导观众进行深度思考。例如,面对智能安防系统可能带来的数据隐私泄露,节目中专家提出建立严格的数据监管机制、加密传输存储等一系列举措;鉴于AI算法运用有偏差的数据进行学习和决策,在招聘、贷款审批等场景中对特定群体可能造成歧视,节目探讨了引入多元化数据以消除偏见的可行路径;针对AI引发的就业结构变革,节目邀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与企业家共同探讨应对策略。不同场域的知识和不同视角的观点相碰撞,使观众了解到AI发展的多元路径和利弊得失,引导社会各界在应用新兴技术时审慎权衡,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服务于人类的幸福与进步。
在更为广阔的技术哲学层面,节目也予人诸多启迪。当AI能够模拟人类情感,甚至在某些决策任务中超越人类表现时,人类的独特价值在哪里?碳基生物和硅基生物的主导权竞争究竟结果会如何?赛博复生能否超脱人类对于生命、死亡和伦理的认知框架?节目对这些争议话题抽丝剥茧,通过专家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试图为科技应用的伦理界定边界,让人们了解AI时代应当如何坚守人本主义、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念,如节目的slogan所提炼:“以AI之名,奔赴美好未来。”
《未来中国·AI季》凭借其具象化的应用场景展示、创新性的科学竞演模式以及深刻的技术伦理思辨,成为一档兼具科普价值、娱乐观赏性与人文关怀精神的优质节目。在普及AI知识、探索智能生活的同时,有利于激发民众对科技发展方向、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入思考,为推动AI技术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内容制作实力与社会责任担当。
(作者唐俊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
王博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