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案例分析】《传承者》的品质在于创造力

   统计数据称,中国电视市场上目前引进节目与原创节目的比例接近9:1,尽管自主创新日益受到鼓励,但不可否认,严格意义上的原创综艺节目在卫视平台仍属于稀缺品种。检索历史,很多广电媒体曾有过文化立台却曲高和寡的过往,改弦更张往往有迫不得已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在如今一线卫视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北京卫视《传承者》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有观众评论说,它保住了中国电视节目的良心与脸面。


  原创,不容易;做文化,更不容易。在这双重的难度下,《传承者》依然拿出了令人惊艳的成绩:从2015年的第一季,到2016年秋冬的第二季,荧屏热度不减,观众口碑递增。《传承者》的品质在于创造力。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极具原创性。
  
  节目开播两年,从《传承者》到《传承者之中国意象》都摒弃了其他综艺所热衷的歌唱选秀与明星嬉闹,而是将目光对准了脚下的土地和土地里所孕育的文化智慧——从新疆到西藏,从脚下到高空,从京剧到芭蕾,从箭术到武术,从侗族大歌到四大名旦,从乡间田野到歌舞剧院……中国人最精湛的工艺和最精华的演出通过这个文化真人秀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仅呈现唯美的艺术作品,并不是2016年第三季度推出的《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终极目标,通过殿堂级的文艺表演加上现场的互动,传达中国意象——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的最核心的理念,这才是节目真正的诉求。

相比第一季,节目从内涵到外延发生变化

  从关注非遗项目到聚焦中国最顶尖的艺术团体,这是节目在精神内核延续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题材选择和转换。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在嘉宾和青年团以及节目赛制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同时,正如其副标题所标示的那样,聚焦于中国传统意象的传承与表达。

  在中华美学的词典中,“意象”原本是指画外之意、象外之象。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万千种中国意象,拥有浪漫情怀的中国人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于是,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都拥有了意象。从古至今,望月即思乡、折柳喻离别,中国意象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情感、精神情怀和思维方式。

  将无形的意象进行有形的传达,《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在延续文化传承内核的同时,试图将文化传播的视野和范围进一步拓展,用大众文化表达传播传统文化的气度和决心,坚守并不断强化。

顶级艺术团体比拼较量,弘扬中国艺术

  弘扬中国文化,这是《传承者》一直以来的诉求,也是其品牌精神和内核所在。《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依旧在坚守这样的理念,即对中国文化不遗余力的传达和传承。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瞄准中国意象,相比于非遗,中国意象,这一中国美学概念,显然要抽象许多,如何去表达和落地?节目的选择是,汇聚中国最顶级的艺术团体,在北京卫视的平台上,用最高水准的艺术呈现来展现一幕幕具体的“象”,从而传递出最深远的“意”。

  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四代梅派传承者首次聚首,在高科技的辅助下,场面之震撼可想而知;也可以看到,中国歌舞剧院将长篇歌舞剧《赵氏孤儿》浓缩到短短8分钟的时间里,在唯美表演中传递一个“义”字中所承载的中国精神,让现场观看的陈道明忍不住眼含泪花;还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舞蹈家王亚彬以一支《青衣》美动全场,极致诠释了古代艺术中“长袖善舞”的唯美境界……

  邀请中国各地最顶级的艺术团体参与到节目中,展示他们最优秀的舞台表演作品,这是《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对于意象表达的一种选择。据主创者介绍,此次节目共邀请到了100多家中国顶级文艺团体进行选拔和最终在节目中的展示。

  顶尖艺术作品之间本没有高低之分,但节目组比拼赛制的设立,不仅让节目观赏性更足,也能够激发艺术团队将最极致的作品在节目中加以表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节目首次运用到如此激烈对抗的赛事中,中国顶级艺术团体之间的比拼较量,让观众获得了一次次关于艺术的醍醐灌顶般的洗礼。

  为了更好地将这些顶级艺术作品进行电视化表达,节目组介绍,此次拍摄过程中运用到了很多电影拍摄的技术,比如子弹时间、延时拍摄等等。一个在电视上仅有8分钟呈现的节目,实际上在拍摄的过程中要足足录够一整天的时间。舞台秀导演们与创演团队一起将表演的节目浓缩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这些都是为了让普通观众能够通过荧屏得到最顶级艺术作品的审美享受,这是《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目标所在。

  在当今中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且就从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艺术门类上来讲,就可以进行数不胜数的形态上的裂变和演化,且不说开放中国以来西方传入进来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样态,仅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来的各类国粹艺术以及海量的民间艺术样态就足以震撼整个世界。

  然而现实是,中国的大部分观众,对于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品鉴的机会却依旧并不多,中国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覆盖到的还并不是大多数人。然而它们有必要被更多的观众所接触和欣赏。

  基于此,《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要做的正是将那些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艺术演出展现给每一个电视观众,让每个人逐渐触摸到关于“意”的精髓。

陈道明继续坐阵,聚焦意象美学的一次电视化表达

  电视是大众文化媒介,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电视注定是浅薄和浮躁的,然而《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却意在另辟蹊径,试图让电视也变得厚实和唯美起来。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聚焦中国意象的概念,便可以看出其在文化表达上的志向。意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和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无形之意与有形之象的结合,方才是为意象,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书法等等都在意象求索和传达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这是独具东方特色的一个美学范畴。

  然而意象与电视进行结合,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用电视的手段去更好地呈现和传达意象,或许是节目组面临的最大考验。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选择是首先聚焦于顶级艺术团体之间的比拼,以此来让意象二字有了传承的载体,顶级艺术团队最高水准的作品实际上便是意象传达最直观的手段。而诸如电影特技拍摄手法的运用便是将这些意象载体进行传达所采取的电视化手段。

  与此同时,艺术作品的设计和表演也与一些时尚内容进行嫁接,让传统艺术形态焕发新的生机。

  在节目形式上,《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依旧保留文艺观察员和青年团的角色设置,陈道明依旧书卷气十足,镇守着观察员席位,范明也发挥着幽默的作用,而第二季加入的华少和朱丹的观察员角色则让节目更具流行元素和看点。

  不是导师也不是嘉宾,这四位明星在节目中被称作“文艺观察员”,名称的变化其实暗合着节目定位的明确,即明星与表演团体之间是一种更加平等的沟通,既不仰视也不俯视。

  青年团成员的选择在本季发生了变化,这些年轻人中的大部分都有过剧团工作的经验,评说也好、争论也罢,更加契合到位。观察员与青年团组成一个探讨和争鸣的场域,他们是观众视角的最好代表。真挚情怀、真实争鸣、真诚致敬,这是《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本质精神所在。

  可以说,《传承者之中国意象》颠覆了传统“达人秀”式的单一评判方式,用青年团与文艺观察员争鸣探讨的形式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形态,制造了代表年龄跨度的全新代际话语场,有文化展示,也有思想争锋,有节目本身的原创力,也有中华文化的品格与底蕴——在电视节目中搞文化本是危险的,一着不慎,就会曲高和寡,过往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而《传承者之中国意象》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性设计,出色完成了文化传承的任务。

建立全新北京文化地标,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对于中国顶级艺术团体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最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观照和传承,这是《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核心所在,然而,节目要做的或许比这更宏大和广泛。

  让观众得到殿堂级的审美享受,这自然是最大的诉求所在,也是节目努力在做的,事实上这一点并不容易。节目组介绍,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节目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期能够让文化艺术作品得到更好的传达,然而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节目最终希望能够选出最优秀的节目,搭建出一份意象节目单。11月20日举行的“年度意象盛典”上,来自各个国家的大使和参赞应邀来观看演出,亲手颁出创新大奖。事实上,节目组所图的不只是一档节目,在《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节目结束之后,他们节目的价值能够依然得到延续,所谓“登长城、游秀水、观意象”,节目团队有意识要将这份“意象节目单”变成一张永久性的文化名片,在未来北京的文化地标里能有中国意象的存在。

  除了让国人接受艺术陶冶之外,让中国文化传递到更远,传播到国际,这是《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在文化传播上力图达到的目标。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