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特别关注】肩负责任,担当引领,做有情怀的电视人

   高长力照片.jpg

    在大众需求和政策引导下,文化类节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传播方式,文化类节目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理念和方向。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也随之凸显:做足内容实质,做强形式展示,做通传播渠道,做实传播效果。

经过这两年的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如今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下一步该怎么走,我想从三个关键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肩负电视人使命
    第一个关键词是责任。
    从去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突然间集中爆发,前有《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节目,后有《诗书中华》受到热捧。这一系列的文化类节目,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自行发展、自然而然就出现的,不是那么简单。习总书记在很多个场合反复讲,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非常响亮的主旋律。
    现在电视呈现的形式为“一冷一热”,热的是文化节目,冷的是引进节目模式。“一冷一热”的背后,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的方针指引,也与政府部门的系列调控政策有关。这种“一冷一热”的变化,可以说非常有必要,这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我们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电视是一种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工具,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只不过教人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小学教材开始加入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电视在社会教育上承担着更加神圣的使命。我们不仅要教育年轻人,还要给耽误了的年轻人弥补传统文化课。

2.电视人要有情怀,文化节目才能出彩
    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怀。
    电视人要有一种情怀,要敢于“发烧”。当时开“中华系列”策划会时,我烧得很厉害,节目的感染力,让导演和整个团队都跟着一起“发烧”,大家都非常激动。节目出来后,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流泪,都很“发烧”。所以一件事,我们不“发烧”是不可能做好的。“发烧”是什么?它是情怀,是你的激情,是你的感情,你得有这个才能把节目做好。如果仅仅是给你一个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那样做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是出彩的。后来我们看到一个纪录片,详细记录着团队是怎么样策划和一步步做出这个节目的,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在不断地“发烧”。所以要做好电视文化节目,大家都得“发烧”,都得有情怀,这样文化节目才能真的出彩。

3.以节目引领受众,形成全民文化热
    第三个关键词是引领。
    党中央指方向,政府部门来引领电视机构,电视机构则要引领团队做出节目,从而引领广大受众,引领全社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热。现在,全社会都有一种知识焦虑,这是一种非正常的现象,大家有焦虑才去补,所以我们的节目要引领全社会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媒体也要引领社会来关注文化。文化类节目口碑很好,但收视率并不是最高,广告也不是最好,这两个方面需要大家来引领。我们的媒体要多讲这样的节目,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对我们公民有什么好处。每个人,无论是人格还是文化素养,你想把它丰富起来,把它健全起来,要多看这样的东西。媒体号召和鼓励大家多看,广告商也应该看到这类节目的价值。这类节目影响的人群是社会精英人群,而他们是社会中最有消费力的人群,广告商往这个领域投入,我们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4.突破发展瓶颈,创新文化表达方式
    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瓶颈,我们现在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万里长征其实才刚刚开始。
    瓶颈之一:能否可持续发展?
    除了政府的引导、社会各界的喝彩,一个节目的生存发展还需要在市场大潮中,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自我造血。节目的营销推广如果做不好,也很难长久持续。下一步,大家要共同努力,给这类节目创造好的市场环境,使它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瓶颈之二:如何创新突破?
    文化类节目大规模兴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题材上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诗词,也不仅仅是戏曲、音乐、美术等,而是有很多领域可以去开掘。表现手法上还要创新,现在的趋势是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做创新,我们要用我们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元素,来创新我们的文化表达方式。
    电视文化节目要想持久生存发展,我总结有四化: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现代化。
    通俗化是指,那些很高雅的东西,怎么给它解释成浅显易懂。大众化是怎么样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仅是文化人感兴趣,要把这个门槛降低,让文化水平低的人也能够从中寻得美感。而电视化非常重要,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思想,最后都得用电视表达出来,不能像讲课一样,那种形式的传播肯定是不行的。现代化则是要区分传统的精华和糟粕,即使是精华的东西,也要跟时代结合起来,与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要通过现代化找到它的市场价值。
 
(作者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