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特别关注】站在国家战略层面看传媒大势

 胡智锋.jpg

对于2017年的文化产业尤其是影视市场的风云变幻,您如何评价?

如果对2017年作个总结陈辞的话,可以概括为,上半年是感性的焦虑,下半年是理性的回归。

电影2017上半年电影票房总量不足200亿,许多人开始焦虑、彷徨、悲叹,怕中国电影将要进入停滞期甚至下降期。不料,《战狼2》一出,便再次激发电影大盘的活力,一路冲高破600亿大关。

电视2017上半年“电视将死”的呼声甚嚣尘上,然而,这是有问题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论断。一方面,在理论认知上,不该这么片面、局限与狭隘;另一方面,在业界实践中,一众电视平台也在持续发力,比如央视提出的“CCTV国家品牌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所以现实情况是,第一,整体盘子并没有如此悲观;第二,电视平台正在积极寻找转型的可能性。

 

对于正在展开幕布的2018您有何预判?

若对2018年有个总体预测的话,可以概括为,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脉络,将与十九大报告紧密关联。因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首先取决于政治格局。

从十九大报告我们可以解读到,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走势将平稳向上。体现在2018年大趋势的主要有两大需求:

一大需求是对外的。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国家经济战略的部署,即将产生非常大规模的外向型的文化需求。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记载上是空白区,文化交流上是零记录,没有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对外输出、落地影响的先例,而这部分的需求即将伴随着国家整体战略起步,首先会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综艺等领域率先破土,在外销与译制上会有突破。

另一大需求是对内的。

2018年的传媒产业将与国家部署的公共文化相结合。传媒产业在对内需求的大势是,辅助、推动、协同国家层面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8年,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在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展演平台、文化展示空间、文化资金支持,都会全面围绕着这一中心进行统筹部署,包括影视、动漫、游戏、出版、数字艺术、网络视频、民间艺术、特色小镇在内的各方力量,只要在这一大势上顺应而为,则有可能得到较大的扶持与增长。

 


具体到传媒产业,尤其是影视产业,在2018年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在电影领域发展不会受制于好莱坞的外部冲击,只会受制于自身能力的内部局限。2017年,无论《战狼2》或者《二十二》的成功,观众用脚投票,用票房说话,让人们意识到了,2018年中国电影若想继续实现突破,唯一的方法就是拿出唤醒中国人情感共鸣的良心之作。这里有两个充分必要条件:第一,情感共鸣,电影的场景决定了这是一门类似于球赛、类似于跨年的,要达到满足老百姓扎堆鼓掌、扎堆喝彩、扎堆狂欢需求的艺术样式;第二,良心之作,必须在主题上、故事上、叙事上都充分满足当代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的高水准作品。

在电视领域尽管天价片酬、收视造假等乱象制约行业发展,但是近年来的总体制作能力、影响力、传播力,电视行业都在发生有目共睹的增长。这种增长不但是对内的,同时也是对外的,例如在电视剧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出口,非洲、蒙古、中东等地都在引进中国电视剧。2018年乃至未来电视领域是否还有更大的增量,则取决于它继续扩张的传播力:对外方面,传播力是否能助力更大的外销增长;对内方面,内销价格已经达到了高点,若在电视广告大盘没有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再增高就会陷入无人购片的死循环。

在纪录片领域是具有可预期的增长空间的。一方面,伴随着《二十二》的现象级成功,整个纪录片圈儿都在铆足劲儿,若2018年再出现一两部现象级作品,那么纪录片的产业规模就会顺势被带上去;另一方面,目前纪录片产业基础弱、市场份额小,仅有约20个亿的总值,发力空间巨大;第三方面,伴随着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中国走向世界的需求,政府、社会、媒体、海外、制作机构的资金走向都在往纪录片上投,而资本是发展极强的后盾。

在网络视频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平台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大电影、网络剧、网络综艺,往往可以进行IP流通以形成圈层合力,不但在国内取得了飞越式发展,亦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在2018年是否还能持续看涨,实则与视频平台的整体运营、新媒体的整体发展有关,如果持续“烧钱”,则还有增长空间。

 

总而言之,在传媒产业尤其在影视产业中,电影、电视剧领域总体格局趋于稳定,2017与2018年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比较有弹性的一则在于网络视频领域,二则在于纪录片领域,可能出现黑马,可能出现爆款,可能出现惊喜。

 


2017这一年,我们见过许多想要兼顾政策要求与市场需求的作品,有的做得不错,但更多的不如人意。我想到了您此前提出的“双主流对接”理论,指的就是政策要求与市场需求的兼顾与平衡问题。而根结在于,多数传媒人都知道“双主流对接”的重要性,却没有多少人明白如何完成对接的方法论。究竟该如何“破”,如何“立”?

“双主流对接”,指的是主流意识与主流人群的对接。主流意识就是国家层面弘扬的主旋律价值观,主流人群就是时尚、年轻、具有传播力的年轻群体。“双主流对接”做得不够好,有两大因素:一是,主旋律作品的创作缺乏对主流观众的认知与了解;二是,主流观众对主流价值的理解不熟悉、不到位。中国并不缺主旋律的作品,亦不缺主旋律的宣传者,缺的则是具有高度传播艺术的主旋律宣传家。

其暴露在主旋律创作中的通病有三个:过正、过单、过概念。

过正,是反映在人物塑造上的问题。太过板正、一本正经,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感。这样的人物始终处于“会议感”的非正常状态下,而我们应该把他扭转为在吃喝拉撒中、在烟火气息中、在老百姓正常生活情境中,与老百姓同呼吸、有共鸣、接地气的具有亲切感的人物。因此,解决方案便是“日常化”。

过单,是反映在主题呈现上的问题目前很多主旋律作品,没有假设,没有推导,只有结论。然而,年轻人是需要辩论的,是需要探讨的,是需要话题感与参与性的。如果一个作品上来就是结论,如何制造话题性?没有话题性,如何谈论传播力?因此,如果把结论创作成可以探讨的话题,那就是年轻人喜欢的样态。举个例子,《小别离》探讨的是孩子教育的问题,但它并没有一上来直接给出一个送孩子出国好坏与否的结论性答案,而是通过不同家庭的不同做法的呈现,给到观众足够充分的探讨空间,也才造就了这一项目的成功。因此,解决方案便是“话题化”。

过概念,是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问题许多的主旋律作品,全都是书面语,全都是口号,这是令主流观众难以接受的语态。为什么习主席在表达“艰苦奋斗”时,说成“撸起袖子加油干”?因为这才是老百姓的话,才是人性化的话,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空泛的。因此,解决方案便是“人性化”。

 

综上,实现“双主流对接”的三个“破”,分别是过正、过单、过概念;对应于此的三个“立”,则分别是日常化、话题化、人性化。

 


谈到2018年传媒产业大趋势,绕不开的一大问题,便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强弱之变,高下之争。您的见解是?

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基于四个因素作出判断:

第一,政治因素。

不论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在一个国家层面的角色扮演中,都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都是凝聚民心的向心力。如果老百姓的心都散了,又何谈发展、何谈建设呢?

因此,从政治高度来说,党和政府绝不可能让媒体放任自流。上一阶段,对传统媒体的把控持续从严,对新兴媒体的监管较为放松,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看到了新兴媒体服务百姓的功能,看到了新兴媒体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点的利好而进行的鼓励创新,也由此让老百姓觉得新兴媒体更好玩、更有意思。然而,2017年起,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也开始持续收紧,下一阶段,双边的审查标准则可能慢慢拉平,当接近于一个尺度之时,则谁也不见得有绝对优势。

第二,资本因素。

上一阶段,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风口,投资、增长、创新,在新兴媒体中不断扩张。与此同时,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则遭遇商业模式的窘境,中央、省级、地市、县级的四级电视频道抢夺同一个广告市场,这实则是内部的恶性消耗,尤其在新兴媒体瓜分广告市场的境遇下更显突出。

下一阶段,无论对于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未来是否有成长空间的核心因素则在于到底谁具有更强的资本吸纳能力。而资本将往哪里投则取决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的潜在价值。你是否有独创的、无可取代的、别人拿不出来的内容?如果没有特点,没有优势,没有识别度,那么只会出局,资本只给有特色、有潜质的创新者加持。

第三,技术因素。

是否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舒畅、更人性化的体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的关键所在。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能移动的劣势,但是目前也在积极改造中,正在通过媒介融合推动自身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电视互联网化。现在电视领域的策划会,一定会有新兴媒体的加盟,专门负责新媒体的融合、移动端的对接,如果未来电视在新媒体制作层面出现新的增长点,让用户觉得方便就仍有发展空间。而只要传统媒体突破了目前在社交化、互动感上的局限,与新兴媒体仍在技术上具有同量级的竞争空间。

第四,人的因素。

无论政策、资本、技术,最终都会落实到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争,最后必将落脚在人才之争。什么才是传媒产业的人才?对政治走向善于把握、对资本吸附具有魅力、对前沿技术能够驾驭,这就是人才。而这种人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进入2018年,传媒人应当如何作为,才能应对变化和挑战?

希望传媒人在2018年做好四件事:

重学习。传媒人易犯浮躁病,然而,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更迭的时代,传媒人之所以为传媒人,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有情怀。要实现自我理想,更要把自我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进程中扮演传媒人应有的角色;

执行力。同样因为浮躁,今日之传媒人时常做半截子、做不到位,让很多事流产于似是而非、浅尝辄止、缺乏深度的遗憾中;

有智慧。在中国现阶段这个特定的发展时期,传媒人要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自明的把握,一方面,从大局看,广电管制有需要改良的层面;另一方面,从个体看,你是否有应对这一系统的智慧,这是同等重要的。

 

总之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世界。

 

(文/传媒一号副主编 浅度)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