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特别关注】自媒体的“打怪升级”之路

 陈少峰.jpg

所谓“新媒体”究竟是什么?很多学者与业者,都对这个词提出过质疑。因为对于一个以超乎摩尔定律发展的时代而言,每一天关于“新媒体”的概念,都可能刷新。

姑且不咬文嚼字,在这个时间档口之下,我的个人之见:新媒体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某种功能,因为具备了传播性,所以这样的传播功能就叫做“新媒体”新媒体的一个显著的属性是“平台性”,它不是游离于平台之外的,大的有大的平台,小的有小的平台。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以技术作为底座,以用户构成平台,以传播形成媒介。

因此,只要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具备传播性的载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它不仅仅是微信公众号,不仅仅是新浪微博,不仅仅是新闻客户端,美图秀秀也可以是新媒体,唱吧也可以是新媒体,游戏也可以是新媒体,因为它们都有底座技术,都有海量用户,都有传播扩张。

甚至腾讯也是新媒体,阿里也是新媒体,百度也是新媒体。你看腾讯是技术公司,其实它在赚游戏的钱、广告的钱,难道不是文化产业?你看阿里是技术公司,其实它是电商全产业链服务商,赚的还是广告的钱,难道不是文化产业?你会发现,技术慢慢变成了手段,技术公司不直接靠技术赚钱,但用技术可以赚文化产业的钱,游戏的钱、广告的钱、旅游的钱……因此,目前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底座是技术公司,但它们的主营却是文化产业。

 


2017年以来,有人断言,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过了。依托于腾讯这个大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包括大大小小的自媒体,还会有上升空间吗?

我的看法恰好相反,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媒体那种以广告收入为商业模式的红利期过了,但是属于微信公众号的第二波红利期却尚未真正到来。通过公众号“一条”的实践,我们已经看到了微信公众号从“传播型”转化为“经营型”所带来的巨大红利,甚至能达到上亿的盈利规模。

因此,微信公众号的第二波红利期是它作为“卖场”的全新身份,以自媒体的吸粉能力为基础、品牌效应为后盾,开发自属产品,宣传自家广告,形成产品、营销、渠道一体化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卖场。这实则就是对传统经营思路的颠覆,传统品牌只有产品,它需要寻求代言人合作去做人格化,寻求媒体合作做广告,寻求卖场合作做渠道,如此复杂的流程与协作之下才能完成一个商业模式的闭环,而在自媒体的自有品牌之下,这一切都得到了完美的打通。

 


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如何才能实现从“广告场”向“卖场”的转型呢?

未来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步骤,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圈粉稳流。

开“卖场”,核心竞争力便在于“人流”。目前之所以许多微信公众号仍停留在广告模式,而尚未进化到卖场模式,除了意识层面上尚未认识到转型的前景与价值外,现实的因素便是许多想往这个路线上靠的自媒体并没有足够支撑做“卖场”的日均人流量与品牌忠诚度。

这两个指标也导致了,想要从“广告场”转型做“卖场”的自媒体,不能只做流量不顾品牌,或者只做品牌不顾人流。所以,既要兼顾娱乐性,却又不能过度娱乐化。否则即使能吸粉,也未必能建立优质的品牌形象。可供参考的一个方案是,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吸粉方式,以建立更加有人格化的品牌认知。

但所谓“吸粉稳流”,并非要求达到BAT的数以亿计的用户规模,事实上,即使是垂直领域,即使是几万粉丝,若有极高的品牌忠诚度、极好的带货能力、能够实现卖场销售的稳健运行,就已经达到了“卖场”的入门门槛了。

第二步,文创电商。

对于拥有足够粉丝规模、具备“卖场”开业资质的自媒体而言,第二步便是开始经营第一家“文创电商”了,这是未来非常值得看好的一大领域。预计到2025年,电商的整体规模将达到20万亿,而这其中只要有五分之一属于文创电商,即4万亿的市场规模属于文创电商,设若10亿为上市的门槛,文创电商领域就会出现4000家的上市公司,那是多么具有想象空间的未来前景。

但是,在自媒体上做“卖场”,绝不是如微商那样单刀直入地陈列九宫图,这是不具备任何传播力与营销力的。文创电商”的经营之道是,你要为你的品牌和你的产品做内容、讲故事,用户在免费体验了你的内容后,因为情怀,因为认同,因为信任,自愿付费给了你的产品。

我们不妨对电商的发展脉络来做个梳理。第一种,纯粹电商,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天花板,难以突破;第二种,网红电商,先塑造网红,再转入电商,这是目前的大势,但是若没有故事的依托、品牌的培育未必长久;第三种,当下微信公众号中的电商,一种是文中植入式,一种是文末挂入式,初有成型,仍未完善;第四种,便是即将到来的“文创电商”,即故事化的电商,让故事与电商同步成长,让故事为产品提供永久性的品牌计划。

而你一旦打开了“文创电商”之门后,各种机会便可能蜂拥而来。因为你有人格魅力,你有品牌价值,你有粉丝拥趸,所以你可以卖的衍生品非常多,需要做的就是开放思维、不拘一格。

第三步,平台运作。

然而,止步于单一平台的“文创电商”似乎还不够过瘾,不够规模,似乎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到这里,自媒体便由“文创电商”升级为“频道组合制+互助营销的文创电商平台”。从单一作战模式到群体作战模式,这一打法将成为多数新媒体的未来。

在互联网上,平台为王。网上有三种规模的平台:第一种是大型平台,它们做的是产业链,例如BAT;第二种是中型平台,它们做的是专业化,比如专注做电商的京东,专注做内容分发的今日头条;第三种则是小型平台,它们做的就是“小卖场”和“小传播”,也就是这里即将展开的自媒体“文创电商平台”。在未来,大型平台只会有100个,中型平台只会有1000个,而小型平台则会达到100万个。

 


自媒体应该如何运作,才能升级为“小型平台”呢?

方式一,矩阵化。

假设你只有5万粉丝,能做“卖场”吗?能做“平台”吗?显然不行。但是,你能不能找一批跟你同一个量级的自媒体呢?可否进行频道组合,进行互推呢?当每个发于微时、尚未长成参天大树的自媒体都有发展的需要、扩展的需要、盈利的需要之时,这样的频道组合是最有利于彼此的传播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这样的矩阵联盟,也就相当于5万粉丝的N倍,随着组合能力的见长,影响力超越一线大号并非没有可能。这时,还不能做“卖场”,不能做“平台”吗?

方式二,公司化。

要用做公司的思维来做新媒体。当你有一个自媒体成功经验的时候,是否可以用这一套方法论去孵化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自媒体呢?那么,此时,你若成立一个公司,同时做10个、20个自媒体,成为一个自媒体集团,如果一个自媒体盈利50万,那么20个自媒体,也有1000万的盈利规模。由此,你作为自媒体人就宛如“打怪升级”的英雄,一步一步从媒体人,转型到媒体商人,再到媒体平台商人。一个巨大的市场,也许就有你的一杯羹!

 

(文/浅度)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