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特别关注】擦亮历史,照见未来

 

《国家宝藏》,从拥有这个名字,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历时2年零7个月。这在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领域,无疑是一次非常非常长的创作。擦亮历史的初心,满怀敬畏的匠心,不计成败的愿力,为节目换来了厚积薄发的效应。我们欣喜地看到,第一季结束已过数月,除了各大博物馆排队人流热度不减以外,节目仍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地域中被讨论、被发酵,长期持久地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影响。相比于创作过程本体,《国家宝藏》播后所带来的“长尾效应”是它区别于其他现象级节目的一个独特之处,也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创作者,回眸总结这样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新原创的中国模式的创造过程,思考如何让它在不远的未来走向世界、让它的“长尾效应”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产生更持久、更深远的能量,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努力。

 

模式创作的前世传奇

从学习模仿到模式购买、到联合创作、再到当下原创输出,从业十五年,我个人经历中所见到的电视综艺模式化创作的历史,经过了一条漫长而蓬勃的发展之路。很有幸,我的职业生涯正是走在这条路上,见证了这一路颠簸、一路风景、一段写满电视理想的前世传奇。

1998年,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了《幸运52》,一夜间益智答题类节目火遍大江南北;两年后,《开心辞典》一句“请听题”也是瞬间响彻千家万户;2003年,作为入行不久的新人,我参与和亲历了《非常6+1》的创造过程,前所未有的素人养成节目点燃了千千万万个梦想……在那个萌芽的年代,我们已开始有了向海外先进节目学习借鉴的意识,知道要寻找一个好的节目“形态”、要打造更有特色的节目“环节”,但却并没有形成和界定出“模式”这样一个充满着电视工业标准化生产气息的概念。

2004年,当我们在为大火的《非常6+1》打造周岁特别节目《梦想中国》的时候,湖南卫视创造了《超级女声》,央视综艺频道推出了《星光大道》。那一年,音乐选秀类真人秀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对于我自己而言,那一年,我们开始学会更为精细地解剖《美国偶像》,我也开始意识到:原来综艺可以不只有常态周播节目和每年一届的特别节目,还有一个词叫“季播”。

当音乐选秀类节目形成了一股风潮,它们也助推了整个电视综艺领域向更为高速和多元的方向发展。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从《爸爸去哪儿》到《歌手》,近年的模式节目创造了很多的经典,版权合作、模式购买等对外交流更因之而频繁和深入。

如今,当模式购买成为创作的常态行为,当“模式”成为每一个普通观众都认知的大众概念,当观众市场越发细分、收看媒介更为多元,对于模式资源的使用却似乎并没有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海外节目模式创造的速度,也已经满足不了我们模式引进需求的胃口和味蕾。

此时,很多有理想的综艺制作一线的同行都在寻求破局。我们引进模式的初心是什么?应该不是为了寻找某种创作的捷径,而是为了给观众创造一档前所未见的更好的节目。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好节目是破局的硬道理。

 

国家宝藏的今生故事

在历时两年的创作中,我们一直期待着《国家宝藏》作为一次有价值的探索,能够打破年轻受众的壁垒、激活博物馆资源,但我们确实没有想过它会得到“一夜燃爆”的效果和评价。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季十集节目从电视端到新媒体端覆盖了8亿人次的受众播放;获得了18.7亿次的微博话题讨论量;播出仅四集就以5万网友评分9.2的成绩被豆瓣网评为“2017年度最受关注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百度百科2018开年十大热词,“国家宝藏”排名第一;诞生了无数网络热词的青年潮文化社区哔哩哔哩网,年轻的90后、00后们为节目打出了空前绝后的9.9分;各大博物馆元旦和春节的客流都增加了50%……

这个原本被担忧选题沉闷的原创模式,为何能引起如此轰动的效应?我想,我们可以在回望自身的过程中,尝试着提供一些寻找答案的线索。

首先,是博物馆资源的开掘和重构表达。

就像《幸运52》借助了人们对于文化益智类知识的本能需求,《超女》《中国好声音》定格了全民K歌时代的高潮一样,从个人经验来看,好节目都是有效开发和利用了某一领域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和需求。“让文物活起来”的初心,让博物馆和文物这个原本被认为沉闷的领域被重构表达、有效激活,反而成为了送给观众的惊喜。而节目更深处所反映的对于自身民族历史的认知和文化的认同,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需求。如此智慧的文明、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的观众不能被点燃,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讲好。我们相信,在《国家宝藏》之后,注定会有大批以博物馆和文物为题材的综艺节目模式纷至沓来,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担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反而会因为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和觉醒而自豪,因为,这本身便是更为深远的价值和不离初心的功德。

其次,是国际化的审美体系。

《国家宝藏》最初的诞生机缘,来自2015年央视首批节目创新人才海外培训,我们有幸成为全台六个入选赴英交流的项目之一。尽管到节目播出时的模式与两年前的最初创意相比,只留下了《国家宝藏》这个名字。但是,或许正是从这个起点开始,就注定了这个节目一定是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原创,同时又具有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基因。

在众多观众津津乐道的模式点中,舞美和视觉设计是震撼了很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普遍认为我们的舞美设计搭配上每集不同的视觉呈现,如此炫酷又如此中国。其实很多人不会意识到,当把所有的声光电效果内容忽略,我们的舞美硬体,完全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非常国际化的现代设计,在物理结构上完全没有任何中国元素。它千变万化的气象,简约而不简单。

正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国家宝藏》整个节目都与舞美设计所反映的审美原则一样——它是一个看起来很中国的模式,但它却有着非常国际化的模式基因;它虽然讲述的是中国的博物馆和宝藏故事,但是它却有着可以被全世界不同民族感知的价值观。当节目播出之后,我将成片发给英国培训的导师,她所给出的评语是:或许英国也应该有一档这样的节目,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这样有民族自豪感的东西来治愈自己的民众。

第三,在充满时代感的语汇下对模式核心主体的坚持。

关于民族文化和传承的古老话题,只有真正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和追捧,才实现了创作的真正的价值。在这个努力方向之下,《国家宝藏》得到了年轻人炽热的喜爱,这份喜爱既来自模式表达主体——国宝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也来自在坚守这个主体价值下的充满时代感的表达方式。

在整季节目中,我们使用了大量优质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应该说,他们每个人的个人话题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然而,如果阅尽整季27件文物故事便可发现,节目中嘉宾的所有语汇,皆是关于国宝故事的陈述、守护国宝的感受、对于其他国宝相关故事和人物的引述等,而没有迎合性地融入任何与主题无关但有趣的嘉宾个人内容。所有嘉宾的出现,都是为了讲好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而存在的,这是模式创作中的重要原则,也造就了一种纯粹的力量。

时代感,体现在前世传奇的文本语汇中,也体现在今生故事的选择和讲述方式上。观众看到“朋友圈”、“漂流瓶”这样的充满时代感的词汇出现在《阙楼仪仗图》这样一个唐代故事的表演中,非但不违和,还会有一种情理之中的亲切感;观众发现我们选择了一个航空涡轮发动机的工程师来讲述云纹铜禁的今生意义的时候,觉得非常意外却又充满力量,被感动、被点燃。只有赋予表达以时代感,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也只有“让国宝活起来”,节目模式才实现了成功有效的表达。

 

原创模式的坚守和未来

《国家宝藏》是一次感动了所有参与者的创作,也带来了点燃所有观众的狂欢。我们只是奋力地擦去了蒙在国宝身上的灰尘,它们却闪耀出了堪与日月争辉的夺目光华。对于博物馆和自身文化的喜爱和认知,是全世界各个民族共通的认知。因此,作为带有引领意义的中国原创模式,我们希望努力尝试让它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新的创造和发展。

3月20日,《国家宝藏》在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上举办了专场推介会,辐射香港政治、经济、艺术、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的嘉宾300余人济济一堂,从梁爱诗到梁家辉到许荣茂,很多的名字都是跟香港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宝藏》在整个华人圈引起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此次香港推介会既是《国家宝藏》面向全球宣传推广的第一站,也是中国原创的文博类综艺节目模式的第一次海外输出。到文章刊登之日,相信戛纳电视节上首个“中国模式日”的推介也已完成。

正如开篇时所言,我们是一个很长的创作。其实,任何一个“长”的创作,都是跟“苦”、“难”联系在一起的。创新很难,守住一颗初心的创新更难!但是,作为节目制作一线的手艺人,我们希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能够把创新坚守得更好、把创作做得更好。我们或许并不能构建包括《国家宝藏》在内的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的未来具体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对它光明的前景充满信心。

 

(作者为央视《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