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特别关注】必然与挑战: 中国节目模式输出的价值与可能性

节目好做,模式难求。

中国电视曾有过大规模引进模式的阶段。有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间,中国引自国外的电视节目模式多达40余档,尤其是在韩国的节目模式引进上占到72.45%。引进的成熟模式虽造就大量成功的节目,却也使得国内电视制作者产生模式依赖症,许多所谓的节目创新仅仅停留在引进新的国外模式上。

可喜的是,近几年涌现了越来越多高品质的本土原创节目模式。湖南卫视的《一年级》系列真人秀,央视的《见字如面》、《朗读者》系列文化节目,2018年一季度湖南卫视播出的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都有极佳的收视和口碑。《声临其境》还被韩国人感叹“韩国做不出这样的节目”,并于2018年4月赴法国戛纳电视节进行模式输出。从2018年国内各大电视台上档的大型节目来看,原创节目模式无论在数量、品质、收视和影响力上,都已经与引进模式不相上下。

爆款节目依赖模式引进的历史正在被悄悄改写,也使得模式输出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那么,为什么中国节目模式必须走出去?节目创新如何进化到模式输出的阶段?

 

(一)历史的必然

创新是创作的应有之义。

以中国电视发展的历程来看,从早期《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等大量原创节目的万人空巷,到前几年《奔跑吧兄弟》等引进模式的攻城略地,再到近两年《声临其境》等原创节目的惊艳回温,从时间周期来看,模式引进其实只是中国电视史上昙花一现的点缀,原创模式的强力崛起和对外输出才是当下中国电视最应该走的路。

中国模式走出国门,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第一,提振行业创新的活力。

纵观当下的国际电视市场,传统的电视节目竞争早已过渡到电视节目模式的层面。如果说模式原创是对作品的基本要求,模式输出则是节目本身的内在诉求。模式引进客观上曾帮助本土电视节目制作提升了技术水准,使得中国电视从“术”的层面得到赋能。但从老子《道德经》“以道御术”的视角来看,站在“道”的层面进行模式创新才是行业的根本,而将原创模式输出至国外并产生品牌和经济上的回报,既能提升本土原创的信心,亦能激发中国电视人创新的活力。

第二,占据国际传播的高地。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电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负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推进节目模式原创水准,从节目模式源头上植根于中国本土,并将模式进行对外输出,才能占据电视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制高点。

第三,助力文化强国的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里,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对政治和经济产生反哺作用。中国曾有过漫长的文化对外输出史,每一种文化输出的背后,映照的都是当时国力的强盛,也助推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近些年,中国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全球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责任,“一带一路”惠及世界,践行“文化强国”则成为文化领域的共识。从电视媒体来讲,如果说从模式引进到本土原创是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觉,那么,模式对外输出则是中国电视人文化自信和助力文化强国最重要的一步。

 

(二)现实的挑战

本土节目模式对外输出,当然并非容易。

如果将海外节目模式对本土的进入视为外患,那么,传统电视台生存环境的变化则为内忧。

近年来,中国正迎来一次巨大的移动互联网普及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在文化消费领域,传统电视节目虽然继续保持主流地位,但国民拥有了除传统电视以外海量的新媒体视频消费选项,与此同时,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品质、审美诉求亦在显著地升级。

创新,已经是中国电视安身立命的根本。

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寻求模式创新,并在国际节目模式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突破旧领域,挖掘垂直领域深度。

在政治或经济视野里,模式往往用来描述具有宏观历史性的概念,也因其宏观特性而极为稀缺,世界上能拿来讨论的政治经济模式屈指可数。但在电视节目领域,模式可施展的空间广阔得多,理论上可以涵盖各个垂直的社会领域,各种节目形态。湖南卫视2018年一季度播出的《声临其境》,是一档用配音来展开竞技、用真人秀的方式呈现演员台词专业能力的节目,具备一定的专业深度,看起来极其小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类似的节目模式,但偏偏是这档节目成为一季度收视和口碑最好的节目,并具备输出海外的潜力,足以说明新品类、新领域是模式创新的一个方向。

第二,突破浅娱乐,破译民族文化密码。

鲁迅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电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破译还有许多的空间。某段时期,一些电视节目曾被批评为肤浅、低俗、过度娱乐化,但随着《中华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高品质文化节目的流行,电视的教化功能重新得到重视,肤浅、低俗这类批评开始转向许多新媒体短视频内容。传统电视节目因其较高的专业制作门槛,天然具备厚重文化内容的承载能力,本土电视人应利用自身优势,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第三,突破粗制作,提升技术精细水准。

电视节目是视听语言的艺术,在原理上是技术的产物,好的理念、好的内容,归根结底要靠技术手段去实现。而对一个可对外输出的成熟节目模式来说,可复制再现的单元、元素、组织结构和逻辑关系,是节目模式最核心的部分。近年来,本土电视节目在编剧、选角、舞美、摄像等各个技术层面的精细化程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国外顶级节目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本土电视人既能进行创新实践,更要具备创新模式的提炼能力,将成功的节目打造成成功的节目模式。

总之,在中国综合实力日渐增强、国民文化消费日益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本土电视节目模式创新和对外输出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中国电视能否提振行业创新活力,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模式占据国际传播高地、助力文化强国,值得每一位电视人去思考和探索。

 

(作者为湖南卫视《声临其境》总导演)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