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口述历史】甩掉拐杖,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您是何时进入上海电视台的?最早是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我是重庆人,在军队干了将近三十年,1978年转业以后才进的电视台。我最初进电视台,大部分时间是搞文艺节目和电视剧。因为我对文艺工作一直比较感兴趣,虽然我学的是新闻,但是我喜欢文艺,我过去写了很多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

 郑礼滨--简介照片.jpg

当时你们在创办电视文艺节目方面有哪些思路,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呢?

那时候,我的想法是要把电视文艺这块做得更好一些,向前再推进一步。当时的电视文艺节目主要靠两根拐杖撑场面,哪两根?一个是播放电影,每天晚上放一部电影;另一个就是实况转播剧场的舞台演出,比如京剧、越剧、沪剧、话剧等等。甩掉拐杖,我们要走自己的路,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自己制作节目。中央电视台那个时候也是刚起步不久,我们几乎没有可借鉴的东西,所以我们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敢为人先,勇敢地去试一试。

刚开始,大家先从单个的节目下手,想办法改进和创新。后来我们就想到能不能把一个一个分散的节目集中在一档节目里面,搞一个春节晚会,这在当时而言,也算是一种突破吧。

 

能谈谈上海台的春节晚会是怎么回事吗? 

我记得那是1978年。当时我们搞的春节晚会不是直播的,而是一个一个节目先录下来,然后再汇编起来一块播出的。播出前,我们还特意在报纸上做了宣传,预告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将有一台叫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主要的节目有歌曲、杂技、曲艺、说唱等等。之后,我们又推出了一个叫《大世界》的栏目。

 

您说的是上海电视台名牌栏目《大世界》吗?

是啊,《大世界》就是在单个节目创新的基础上又一次的飞跃和转型,上海的电视文艺节目第一次从分散、单一的模式走向规范化、定时化、栏目化的新阶段。这个栏目是把单个的文艺节目串编在一起,通过主持人穿插,打破以往节目固有的模式。1984年4月14日《大世界》第一期《青春晚会》开播。具体节目有上海乐团陈小群、方佳璐的女声二重唱,广州歌手吕念祖的独唱,上海沪剧团倪幸佳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沪、越剧清唱,上海滑稽剧团俞荣康、沈荣海的独脚戏,上海时装表演队的时装表演,上海师范学院的韵律操,还有“即兴小品比赛”和“文艺猜谜游戏”等。其中时装表演应该是以前很少见的。上海的第一支时装表演队是上海服装公司成立的,时装表演队的姑娘们都比较漂亮,服装也很亮丽,所以就很吸引人,非常时髦。《大世界》这档节目一经推出,在社会上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台节目更在气氛、节奏、编排上取胜,充满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竞相播出,又经中央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上海市文联特授“优秀电视作品奖”。那个时候,每到星期六,很多观众都要看我们上海电视台的《大世界》,这个栏目就像吸铁石一样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了。

 

《大世界》的成功,是否给其他的栏目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呢?

是的,那时候大家都开始着手考虑如何让电视台的节目走向规范化、栏目化了。从自办节目中逐渐找到感觉,之后,我们电视台开始创办各种各样的栏目。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有了“电视主持人”,这个主持人和剧场演出里的报幕员有什么不同呢?

我记得《大世界》最初的主持人是女歌手沈小岑和我们台新闻部的刘维,当时是由他们俩一男一女搭档主持的。主持人的串联词在节目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串联词写得好,主持人才能把一个一个节目,通过他们的解说,巧妙而自然地串联起来,就像一根丝线把一粒粒珍珠串起来一样。这就是主持人跟以往报幕员不一样的地方,报幕员把一个个节目如实地报出来就可以了。而主持人不同,我们栏目的每一期节目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持人必须非常艺术地、巧妙地、略带趣味性地把节目内容传达给观众。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对主持人和报幕员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紧接着,文艺部又推出“模特大赛”、“外国友人唱中国歌”等特色节目,是吧?

我负责电视文艺工作的那一段时间,正好是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创新,要敢为人先。于是,很快从栏目化又发展到要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竞技比赛,比如说模特大赛、五项全能比赛等等。《大世界》成功推出后,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把这个节目继续办下去,办得更好。显然光靠我们上海本地的演员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兄弟省市电视台共同参与。我们就想到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华东六省一市组织起来,一块儿来办晚会,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于是,共同举办了《华东六省一市春节联欢晚会》。再后来就应运而生了“模特大赛”,当时上海是全国第一个搞此类大赛的。接下来,我们还举办不同样式的大型电视竞技活动,比如1991年联合十二省市一起举办的“奥迪斯十二省市青年风采电视大赛”,这个比赛要求选手不仅能唱歌,还要进行一分钟的演讲,并即兴回答问题。还有《外国友人唱中国歌》这个节目也是开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先河的,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不仅要把外省市的请进来,还要把外国的也请进来,这样才有利于节目的不断提高,让观众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除了综艺方面的节目创新,当时戏曲节目是不是也有所发展?

戏曲电视剧就是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戏曲是传统的舞台艺术,我们把它用电视剧的手法来拍摄,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舞台布景变成了实景。在原来的舞台上,马鞭一挥动就代表千军万马,一张桌子就是几座山,我们把这些都放到实景里面去做,可看性就更强一些。但是,当初我们刚开始搞的时候,批评的声音比较多,有人形容戏曲电视剧简直就是不伦不类、不真不假。不过这样的批评并没有持续太久,观众欣赏到了它与舞台艺术不同的魅力,发觉戏曲电视剧并没有改变戏曲的本质,反而更加真实,也就慢慢接受了这样形式。我们组织策划的戏曲电视剧《璇子》、《潘月樵传奇》、《曹操与杨修》、《曹雪芹》均获得全国戏曲电视剧一等奖。

 

除了戏曲电视剧,普通电视剧的题材有没有新的突破?

1979年,郭信玲导演的电视剧《玫瑰香奇案》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从题材上来说,它打破了侦破题材的禁区,这在当时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还比如说我们上海电视台1985年拍摄的《济公》这部电视连续剧,按照以前的观念,济公这样一个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形象怎么可能被搬上电视荧屏呢?

济公 (2).jpg 

电视连续剧《济公》剧照

 

 

电视剧制片人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认为制片人这个提法应该是1990年前后产生的,刚开始的时候叫制片主任。当时拍电视剧一般都是国家出钱,没有广告收入的,后来很多公司老板都愿意拿钱出来支援电视剧,而且这种支持是不要回报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无偿的投入变成了需要有盈利的投资,制片人制度就逐渐时兴起来了。

 

当时有收视率这个概念吗?

1986年年初,上海电视台在进行重大改革中提出建立一套衡量具体节目质量指标的设想。经过可行性分析后决定,当年投资5.5万元建立上海市区电视收视率调查网,委托具有权威性和设备条件的上海市城乡抽样调查队实施。收视率调查员每周一收回上周调查表,周二上报城乡抽样调查队,周四向上海电视台发汇总表。

1987年5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在无锡召开的受众研究会上,向全国电视台推广了上海收视率抽样调查方法。调查资料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上海市区居民的收视情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自此以后,每周公布收视率,不仅作为衡量电视节目质量、广告资金投向的重要依据,对一些收视率比较低的节目,就要考虑改进创新。

 

您对年轻的电视人有没有一些建议?

现在年轻人的学历、文化程度都比较高,接受能力很强,接受新生事物快,而且创造能力也比较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精兵强将,我认为这是他们非常优越的一面。但同时也要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平实的位置上,避免浮躁,踏踏实实地工作,未来的路很长,新一代的电视人一定能闯出新天地。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