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口述历史】我坚信,惟改革者新,惟改革者强,惟改革者胜

 image001_10.jpg

1979年小平同志曾为上海电视台题写台名,首先想请您讲一讲,这个题字的过程和意义。

邓小平同志1979年给我们题了上海电视台的台名。我记得在1992年,江泽民同志还给我们题了东方电视台的台名。

应该说,中央领导为一个地方台两次题写台名,在中国电视史上是没有的,这充分说明中央领导对我们上海电视台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小平同志题字的时候,正是实践检验真理大讨论结束不久,他希望我们电视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电视事业。

江泽民同志1992年的题字,是因为他知道我们要成立一个独立的东方电视台,与上海电视台展开友好的竞争,他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步伐,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发展之路。

我认为,那几年和此后的几十年,我们上海电视台的同志们没有辜负两位老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他们用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向两位老领导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您是1983年担任台长的对吗?

对。

 

我听老一辈说,1980年代的上海电视台是激情洋溢的。在您心目中,80年代的上海电视台是什么样子的?

你讲80年代是激情洋溢的年代,我认为更确切地应该说,是改革开放激情洋溢的年代。

在80年代以前,应该说我们上海电视台在市民和领导的心中没有报纸那么重要。每当重大活动结束后,领导总是说,请新华社、报社的记者留下来。我们的记者就只好无奈地抱着机器回来了。

我总是劝慰大家,不要紧,俗话说得好,有作为才有地位,现在我们的作为确实不如人家大。

你想想看,当时我们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少得可怜,新闻节目不讲究时效,屏幕上经常会出现“冬天春花烂漫,夏天大雪纷飞”的怪现象。

我们也想把节目搞好,但没钱。当时整个电视台国家就给了我们190万元,这是什么概念?当年电影厂要拍一部好的影片需要200多万元。也就是说,我们全台的职工工资加上我们制作节目的经费还抵不过它一部电影。这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在我们纠结的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股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电视台,激发了大家想干事、敢干事、肯干事,也想把事情干好的心情。

 

你们乘着这股东风,具体怎么做呢?

我记得当时我们电视台做了三大举措。现在总结起来,第一个是转变观念,突破了广告经营的禁区。

在当时同志们的心里,我们电视台是事业单位,靠财政吃饭,根本没有考虑到可以经营。但是,我们在全国率先播了第一条电视广告以后,把我们思想就打开了,说明电视台不光是一个事业单位、宣传单位,同样也是一个文化产业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单位。

我记得很清楚,1984年,我在南京全国广播电视大会上作主题发言,提出了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我们要一手抓节目生产,一手抓广告经营,以节目促广告,以广告来保节目,多快好省地发展电视事业。当时在现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还纷纷到上海来学习我们从事广告经营的经验。

之后我们除了搞广告以外,还搞了其他的多种经营,使电视台的创收逐年增加,我记得到1987年,上海电视台创收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也就是说,我们超过了财政给我们拨款的十几倍。从那时开始,电视台就不依靠国家财政,而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收、自主积累、自主发展的新路。

第二,我们敢于创新,突破了宣传节目制作的盲区。

我们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节目好不好,还是让老百姓来评论。所以我们首先在新闻部,实现了采编录播一条龙,也就是把录播改成直播。之前是把新闻片录好以后,再靠录像片对外播出,怕犯错误。我们把录播变成直播,在全国新闻界、电视新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认为我们胆子太大了。后来中央电视台专门派人到我们上海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们也进行了直播。从此以后,全国新闻就开始了直播。这次的创新也启发了我们,所以以后全国第一的节目在我们上海电视台纷纷出笼、纷纷上马。

比方说全国第一个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透视》,全国第一个电视台与市民沟通的《观众中来》,全国第一个真人秀节目《卡西欧大奖赛》,全国第一个竞技类游戏节目《60秒钟智力竞赛》,全国最早的综艺节目《大世界》、《大舞台》,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体育杂志类节目《体育大看台》,第一个专门传播国际知识的新闻节目《国际瞭望》,第一个中外合办的影视节目《海外影视》,还有中国第一个英语类节目等等。当时,人们把这些称作为“上海制造”。

上海制造的节目,不仅上海老百姓喜欢看,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老百姓也喜欢看,收视率很高。当时我们的收视群体不是上海的一两千万,而是长三角的一亿人口。一时间上海出品的节目像我们上海制造的轻工业产品,比如缝纫机、手表那样,受到全国的青睐。

央视和兄弟省市的同行都跑到上海来,他们不是来看大楼,当时我们没大楼,都是来看我们的节目。

第三,坚持自力更生的精神,突破了事业发展的“难区”。当时,电台、电视台事业发展全靠政府拨款,而我们主动提出自筹资金、自我积累、自力更生发展广电事业。“八五”期间,先后筹集了8亿多人民币,先后建成了450米高的广播电视塔、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交流中心、广播大楼、影视乐园和有线电视网络,令全国同行十分敬佩和羡慕。

 微信图片_20181008145704.jpg

2018年9月27日,纪念上海电视开播60周年活动现场

 

创办于1986年的上海电视节应该也是全国率先的吧?

1986年,我们在全国率先搞了上海电视节。当年办电视节是贯穿全年的,电视节那五六天是节庆的高潮。

举个例子,第三届电视节,我统计了一个数目,我们从3月开始到10月份,8个月里面,我们要搞9台文艺晚会,58档节目。老百姓把电视节看成是自己的节日。

 

当时的“五台三中心”是什么意思?

当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我们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出现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人员壅塞,后勤服务和技术支持都跟不上。台领导既要管广告,又要管节目,还要搞接待和基本建设,很难把宣传放到重要位置上。

根据这个情况,我们成立了“五台三中心”,这样一来,把资源整合了,产生了效应。领导可以一门心思搞宣传,技术和后勤经过整合可以为宣传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体制成功了,为我们东方电视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年为什么要开办东方电视台?

我认为东方电视台是跟浦东开发开放同步进行的。东方电视台之所以成立,是在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激励下,促使我们搞成的。

当时体制还是不活,要新成立一个独立法人的台,在当时很难,通不过,有编制问题。就在这时候,小平南巡讲话了,小平同志要我们思想进一步解放,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大胆试大胆闯,所以我们把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东方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的想法跟当时市委市府领导汇报了,他们非常坚决地表示同意:“你们是应该胆子大一点,解放一点,我们支持你。”

就在这种情况下,东方电视台成立了。成立之初我曾经给他们提过七个字——

一是希望他们突出一个“改”字,就是要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二是注重一个“创”字,就是要节目创新、体制创新,创新是唯一的动力。

第三是增强一个“精”字,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精办节目。

第四是力争一个“乐”字,电视台是个宣传单位,一定要努力提高节目可看性,寓教于乐,宣传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另外,第五是追求一个“高”字,做节目要有高标准,要做就做一流。

第六是强调一个“严”字,严格要求、严格纪律。

第七是实现一个“新”字。因为东方电视台是新单位,要有新体制、新机制、新人员、新班子,要有新气象,以全新的面貌搞好电视。

我认为东方电视台的同志们是严格按照这七个字去做的,所以他们事业发展很快,不仅节目出新,而且事业也蒸蒸日上,没几年就把一幢大楼造起来了。这样就在黄浦江两边,一头是东方电视台,一头是上海电视台,两台隔江相望,友好竞争。

 

广电的改革,对上海文化系统的改革带来什么变化?

作为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局来说,应该讲“五台三中心”建立以后,体制改革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了。但我们上海宣传系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电影局、文化局,当时经费很紧张,因为没有钱,电影很难拍,新的演出和节目也很难上。另外,他们的体制也需要变革,存在着吃大锅饭、平均主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激不起活力。在这个情况之下,市委就想是不是请广电局搞一个整合的方案,因为当时文化局和电影局、广电局,这三家有很多相通的东西,资源可以共享。在中央领导和市委领导的同意下,我们就进一步解放思想,第一步是实行了电影和广电的合并,也就是影视合流,成立了上海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局。第二步是跟文化局合并,成立了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成立之后,我认为是进一步激活了大家创作的积极性、工作的积极性,体制也理顺了。

我统计了一下,当时合并了以后,我们电影局和文化局系统的职工不仅生活待遇提高了,而且过去想办的节目,因为没有钱不能办,现在都可以上了。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光是创作的资金当时一年就投了3.5亿,最后形成了年产15部电影、1000部电视剧,舞台节目创新不仅数量多,在全国的获奖数也年年是最多的。而且,我们上海的演艺市场创收也是国内最好的,全国排名前三位的剧场都在上海。也就是说,由于上海广播电视的改革成功,带动了文化、电影的体制改革,带来了上海文化战线的欣欣向荣。

所以,我认为我们上海电视、上海广电局的同志不仅自己改革开放走在前面,而且通过自己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带动了我们电影和文化系统的改革开放,贡献是巨大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上海广播电视的同志们有大局的观念,自己富了,自己强了,还帮助政府做了大量事情。比方帮助建设了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东方电视台、东方绿洲、八万人体育场,都是他们帮着一起搞的。还有上海重大的体育文化活动,包括东亚运动会、八运会、世博会、财富论坛、APEC会议,也是上海电视台同志们参与一起搞的。

所以说,上海电视台不仅自己取得了改革的成就,同时也为上海文化战线的改革成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上海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回想当年,再看看今天家大业大的上海广播电视台,您有什么样的感慨?

我是1974年从部队复员到上海广播的,1975年调到上海电视台来工作。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过了40多年,今天,我看到气势雄伟的一幢幢大楼,再回想我当年走进电视大院,看到的是低矮的小楼和破旧的设备,天壤之别,感慨万千。

这样的变化是上海电视人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和成果。当然,上海电视还要继续发展、继续前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习总书记说的,改革开放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没有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下也是媒体融合的时代,您怎么看待如今的媒体环境?

习总书记讲的媒体的深度融合实际上是一次媒体的大革命。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受众接受方式和媒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衷心希望我们上海电视的同志们一定要高举改革开放创新的大旗,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

 

您对我们这些晚辈,有什么期许呢?

我希望新一代的电视人,能够继续发扬努力拼搏、敢闯、敢试、敢作为、敢担当的大无畏精神,继续发扬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领先精神,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继续发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学互帮、协同创新的团队精神,尽快地、尽力地、创造性地推进媒体的融合,把我们上海SMG打造成一个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的主流媒体集团,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再立新功,再创辉煌的业绩。

同时,我也想到,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碰到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坚信,惟改革者新,惟改革者强,惟改革者胜。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