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口述历史】做电视是要吃苦的,是需要敬业精神的

image001_5.jpg

 

 您是哪一年进的电视台?请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是1950年出生在上海,1968年参军,在部队担任通讯兵。1971年复员到上海冶炼厂工作。197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老师来招生,没想到,后来我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了。

1977年7月,我从戏剧学院毕业分到上海电视台工作。一开始是做社教类节目,在医药组,我的指导老师是王文黎老师,她拍的纪录片《毛毛告状》在上海影响非常大。那时候我们出去拍摄是没有汽车的,踩三轮车去拍摄,我们骑着三轮车去了很多医院,比如胸科医院、中山医院等等。在向王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做电视是要吃苦的,是需要敬业精神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从医药组调到了文艺科,文艺科有很多早年进台的老同志,比如说赵惠娟、周宝馨、许诺、翁起奋等。虽然我到文艺科是从事编导工作,但是一开始我做的是扫地、擦桌子、打水等,还有就是打下手。出去录像了,转播车要拉电缆,我就帮助技术部的同志一起拉,转播结束了,再把电缆擦干净盘好放回车里。当导演之前我还跟冯兵老师学过摄像。我是从最基础、最底层的工作做起的,我至今都感到,这一步非常重要。

 

您到文艺科后从新手做起,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因为我们要做节目,要请好多著名的演员到电视台来演唱、朗诵等等。大热天我骑着自行车,头上绑着毛巾,到那些著名演员家里去通知他们录像时间,像赵丹、黄宗英、张瑞芳、秦怡、白杨、乔奇等,还有很多戏曲名家的家里我都去过。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话,靠骑着自行车去通知,通过这项工作,接触这些艺术家,让我以后受益匪浅。这些老同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而在待人上也是非常谦虚的。我记得到秦怡家,我在楼下喊:“秦怡老师,我是电视台的刘文国,我来联系节目的。”她说好的,她姐姐马上开门让我进去,给我倒水,递上来吃的东西,临走的时候,她说你骑自行车要当心一点,当时我真的是非常感动。

在文艺科工作时,我的带教老师是许诺老师,她拍摄过许多戏曲片,转播过很多大型节目,她也是非常地谦虚和智慧,她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她说,作为导演你要知道所谓分镜头就是此时观众要看到什么。这个道理非常浅近,但让我知道了镜头切割的规律。

我记得我第一次上切割台,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歌手大奖赛》节目。我坐在切割台上,许诺老师就坐在我旁边,一开始我还有点紧张,后来我就忘记她了,很专注地把这台节目切割完了。录播完成之后我松了一口气,往旁边一看,许诺老师不在了,我找到她问,许老师你怎么走开了。她跟我说,小刘,我也是老同志这么教过来的,你们青年人总要成长的,如果什么都由我来代替你完成,你是不会成长的,我放手让你切割是让你感受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个节目后来获得中央台《电视歌手大奖赛》的金奖,这是我第一次获奖。

 

您后来到了东方电视台,当时东视办得风生水起,出现很多有影响的栏目,可以介绍一下吗?

1992年年底,老领导龚学平同志提出广播电视要进行改革,成立了东方广播电台和上海电台展开竞争,成立东方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互相挑战,在竞争的态势中让老百姓听到、看到更好的节目。我当时到东方电视台担任副台长兼节目部主任,文艺节目、专题节目、少儿节目都在节目部。东方电视台成立以后,我们都憋着一股干劲,首先对节目进行认真策划。东方电视台刚成立也就30多个人,大家通宵达旦讨论节目方案,因为节目是根本,有了好节目,电视台才能站得住脚,观众才能喜欢你这个电视台。我们创作了不少至今来说还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节目,比如《东方直播室》,星期一到星期五天天晚上七到八点和观众见面,选题大多是昨天或者今天白天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节目组请了专家和观众一起座谈,观众有什么想法,马上打电话过来,可以现场问嘉宾,这个节目理念很新,非常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时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统一。还有一个《飞越太平洋》,这是与国外进行交流的节目,为什么搞这样的节目,因为我们是上海,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另外就是《相约星期六》,到现在还在做。还有《快乐大转盘》,是全国第一档游戏节目,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还有《白金大碟》、《东方110》等节目,当时有17个崭新的栏目推向社会,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社会上的影响非常大。英国的BBC电视台到我们这里访问,看了我们的节目和设备,他们说我们是世界上最简陋的电视台,但又是一个最有活力的电视台。因为很多节目的样式比较新,所以当时很多兄弟台到我们东方电视台来参观和交流学习。我们对此也总结了很多经验,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就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东方电视台成立以后对全国电视节目制作的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地区有两个电视台,必然形成竞争的态势,有了竞争才能做出好东西,一家独大就不会有继续创作的动力。  

 上海东方电视台1993年1月18日开播.jpg

上海东方电视台1993年1月18日开播

 

 

您执导了很多大型节目和大型活动,比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歌剧《阿依达》。

那是2001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八万人体育场演出,我担任了这个剧的总导演。《阿依达》在剧院演出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但能不能搞一次更有观赏性的景观歌剧的演出呢?我向胡劲军台长汇报后,他马上就同意说,好的就这么干,而且要做得有影响。参加《阿依达》演出的演员有3500名,3支乐队参与演奏,舞美设计由上海戏剧学院的韩生教授担当,他设计的埃及金字塔非常壮观。服装、道具是意大利设计师的手笔。我们加入了互动的环节,埃及军团胜利归来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大的盛典, 24匹马组成马队,有24辆战车,还有1200人的军团,浩浩荡荡的场面非常壮观。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我们调动了一些动物,有大象、狮子、老虎,但是猛兽是关在笼子里面的,大象有专门的驯象员,有四头大象在前面开路,狮子、老虎等动物跟在后面。没想到演出的时候,前面的老虎撒了一泡尿,拉战车的马闻到了老虎尿的味道一下就惊了,哗地腾空而起,驾驭马的那个人真的是水平高,一下子拉住了缰绳,如果一翻车,后果不堪设想,真是惊心动魄。

 

您是哪年入党?是当兵的时候吗?

是的,1970年3月7日在部队入的党,现在也算是名老党员了。是党的培养和教育才有我今天的刘文国。另外我也感谢电视台对我的教育,也感谢一些老同志,特别是在我起步的时候,像老领导龚学平、郑礼滨,还有王文黎、许诺、周宝馨、翁起奋、赵惠娟、叶惠贤等老同志对我的关心呵护,这是我至今不能忘怀的。

 

您对当下传统电视行业遇到的困难怎么看?对后辈有何希冀?

现在广播电视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回顾过去,要总结经验教训,哪些经验可以继续弘扬,哪些走过的弯路要尽量避免。对目前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我也经常思考,大概有几点体会,第一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搞广播电视要有理想和激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要注重节目的导向,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点也很重要,思想要精深,艺术要精湛,制作要精良,教化社会是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责任。第三点,广播电视是一个发展的事业,所以我们提出来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把双创精神牢记在心,才会把节目办好,把电视事业搞好。第四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有奉献精神,搞广播电视就是要有奉献精神,要吃苦耐劳,一个想法、一个选题要不断地打磨,才有可能成为好节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广播电视新的辉煌。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