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口述历史】既看脚下,更看天下

image001_11.jpg 

如果给自己过往的职业生涯做一点评,您会说什么?

岁月呼啸而过,如今回头望,一个个脚印串起来,像是一条潺潺流动的溪水,有源头,有河岸,也有水流的方向。总体来说,三十多年电视生涯,我对自己的文化理想和艺术创意的释放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其中,有收获,也有遗憾;有些项目已经实现,也有些项目还在路上。所以,还得努力。

 

作为国家一级导演、电视行业的带头人,您如何评价您的团队?

应该说,我们生逢其时,正好赶上了中国电视、上海电视高速发展的30年。我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团队承担了无数次上海和国家的重大任务,我们抓住了机会,付出了心血,收获了成果,完成了使命,成长了团队。

 

面对电视行业的现状,回望过去几年的走向,您是否认为电视已经式微?

我不太赞赏唱衰电视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精彩,一个时期也有一个时期的困难。当年,电视高速发展时期,困难其实也是一大堆。攻坚克难下,“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只是新的困难出现了,电视人如何继续去攻坚克难,事在人为,办法一定比困难多。

为此,我们电视人还是要保持激情,满怀信心。电视永远是重要的传播手段、重要的文化平台,它不会消亡,也不会过时。不过,面对业态和技术的高速变化,电视人在不断跑步前进的同时,要习惯在高速中“换轮胎”,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变革,包括不断地去除自身的沉疴,电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翻看您的履历,发现您在纷繁的管理岗位之外,电视艺术的实践也非常丰富,作品可谓丰厚多彩。

近五年,我又奉令涉足电影领域,执导了4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一部国家大剧院的歌剧电影,能为传承我们国家的戏剧瑰宝出力,这是我的梦想,我的荣幸。这些年来,我做过导演,也一次次做过国家和国际重大文化项目的领军者,带领我们上海电视台,包括原来的上海东方电视台,以及后来合并而成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导演团队,亲历了二十余年中上海几乎所有的重大文化事件,包括APEC、上海合作组织十国峰会、世界劳伦斯颁奖盛典、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演出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开闭幕式等等。这些宝贵的经历成了我们的财富,也成了我心目中值得回味、值得自豪的记忆。

 

到上海世博会,多年前的精彩一幕,恍然如昨。您与世博的情缘,让我们格外关注。作为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8年后再忆世博,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最深的感受是:祖国给了我们一次信任,我们奉献给了祖国一个奇迹。在我的创业履历中,上海世博会是挥之不去的重要记忆,尽管已时隔8年,依旧萦绕心头、恍如昨日。因为我参与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全过程,前前后后整整十个年头,亲历了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各个阶段:海内外申办、申办成功、会徽揭晓、会歌揭晓、迎接倒计时、“天天演”、直至开、闭幕式等各个阶段。

 

说起申办成功,有一个细节想要问您,16年前,2002年的12月3日,申博活动有个直播,当时打出的主题字幕是“我们成功啦”,感觉有些萌萌的。想请问,为何不用“我们成功了”,而用了“我们成功啦”?

其实,没有更多的深奥,只是我们“期盼已久”和“定能办成”的多重心情交织使然。中国是主办世博会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成功了,要承担起我们的承诺,还世界博览会一个“最佳”;万一申办失败了,我们也向世界坦然表达我们参与的热情,下次再来,志在必得。当然,最终一切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记得,上海获得成功的消息从蒙特卡洛瞬间传来的时候,正在总导控室指挥全球六个直播点的我热血沸腾,但是意识马上又告诉自己,必须再确认一下。所以,我用五秒钟时间,正式向在蒙特卡洛前方的团队确认以后,发出坚定的口令:“把‘我们成功啦’这五个字,切出去。”一下子,在电视屏幕上全面地展现了。所以,我想这五个字其实代表了我们的开心、我们的承诺、我们的责任。

 

当确定要举办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时,有多少参与竞标的对手?

一共有中外团队14个,其中有主导过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也有主导过区域洲际大型活动的,都非常有名。上海电视台的团队是其中之一,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作为总导演,内心很明白:

第一,我们对于上海世博会最有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外来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因为我们生于此、长于此,最有内生动力。

第二,对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我们最了解、最有创新和高完成度的渴望,因为前面已经有8年的申办、筹办经历,上海需要什么,中国需要什么,世界博览会需要什么,我们最清楚。

第三,我们是以上海广播电视台导演团队为骨干,这是一支胜任过国内外最高规格的大型活动的优秀团队,同时,我们还打“中华牌”、“世界牌”。因为上海广播电视台的魅力,我们的周围有一大批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高端人才聚焦。所以,我充满自信,坚信上海广播电视台团队特别能够打硬仗,特别能胜任各种复杂环境、最高标准下的精彩呈现和全覆盖传播。

 

请谈谈参与竞标的过程。

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结束以后,上海开始了在全球竞标世博会开、闭幕式的导演团队的工程,我率团队信心满满地参与了。当时因为要求保密,所以我就带着一位导演,就是现在我们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编辑戴钟伟,在苏州找了个旅馆,在那边默默奋战了两天一夜,把整个策划大纲详尽写完,交上去参加了竞标。一轮、二轮、三轮,整个过程历经一个月,最终宣布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台胜出,当时我的心情还是比较平稳,我只是想,竞标成功了,真正的考验来了,前面的所有节目制作全都是复习题、测验题,开、闭幕式才是真正的大考。

 

苏州旅馆写了两天的策划,跟最后的呈现相一致吗?

不一致。因为我们当时胜出的详尽方案是在黄浦江上营造一个生命岛,被誉为“契合主题、充满创意、实施可行”。

但是,竞标成功以后,不久就传来了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博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取消的消息,导演团队就地解散。一下子人去楼空,就剩我一个人了。但是我想世博会只要在上海,我们就不能停,不能轻言放弃,万一有转机,万一又有新的需求呢?为此,我跟大家讲,回到各自岗位好好工作,同时必须关注一切世博会的消息,我还是要阶段性地聚拢你们,我们还是要为两年后2010年的世博会做准备。

一年以后,即2009年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气势磅礴,上级根据国际、国内的情况,包括中国经济向好,世界经济开始走出低谷的态势,12月份决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闭幕式照常举办。这个时候距世博会开幕只有五个月了,按照国际惯例重新招标,我们又迅速做了短期筹备更可操作的第二套方案,并再次胜出,当市领导把总导演的证书交给我的时候,一再叮嘱:俊杰,这是一份重担,只能做好,不能出任何差错。我知道这个分量,我没有什么兴奋,只感到压力,沉甸甸的压力。

 

所幸最终的呈现,按外界的说法,上海世博会的开、闭幕式实现了“短期内同行无法复制、难以超越”的效果。这其中体现了上海电视人的哪些特质?

从开、闭幕式本身来讲,里面有不少环节确实至今还没有同行复制成功的事例,我们对中国文化、上海艺韵效果的追求,我们对“立体”效果的追求,我们“零差错”的极致效果的追求,确实体现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团队的一些特质。

如体现了上海电视人的不遗余力的创新精神,体现了面对国家重任坚定不移、挺直腰板的文化自信,我们有底气、胆量和智慧。

另外,体现了节俭办博。我们的经费有限,但创制开、闭幕的艺术境界不变、标准不降、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导演团队而言,就变成了更加苛刻的一种历练、一份考验,但是我们挺过来了,既完成了国家使命,也培养出了一支能挑大梁的骨干队伍。

 

关于世博会开、闭幕式的视觉盛宴,您内心掌控的调性是什么样的?

以互联网时代的视听再造为主基调(开幕式压轴节目);以优雅启音、艺术、科技、环保创新为纵贯线,以全球真正参与狂欢为收尾。如,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理解的更美好的城市一定不是喧闹的、锣鼓喧天的、狂热的,它是优雅的、有疏有密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所以,我换了一个思路,以700个女大学生无伴奏的颂咏开场,它用一种优雅、浪漫、静谧,甚至一阵阵高远的氛围笼罩全场,让中外来宾、现场观众感受到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一种崭新容颜、中华文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动是一种力量,静也是一种力量。

 

上海世博会之后,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您当时是中国上海艺术团的团长、总导演,再一次与世博结缘,感受如何?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赢得了荣誉。所以国家就把后面几届世博会的任务都交给了我们团队。比如说,2012年的丽水单项世博会,2015年米兰综合性世博会,这个总导演的任务又交到了当时在市文广局任职的我的手上,由我们团队代表中国去了韩国丽水和意大利米兰。我们精诚团结、不遗余力,大大小小分别十多场演出,又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卫星双向传送技术是电视创新的另一个生动例证,能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吗?

卫星双向传送技术,其实我们的电视前辈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着手做了。到了我们这一代,则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日臻完善的卫星技术引入到节目当中,将中国的形象和声音直接进入西方标志性的主流场所、主流人群,并且大规模地现场直播。

为此,我除了研究艺术、研究节目内容,还钻研起了卫星技术、声音延迟技术、海底光缆技术等,我是一个导演,但我对技术充满着好奇,经常会琢磨琢磨,琢磨透了以后,就大胆地亮剑。我们一开始跟日本、中国香港地区做卫星双向传送,后来越做越远,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跟很多国家都做了卫星双向传送、多点传送的节目。而且,我们从原来的录播做到了直播,从一个区域性的城市直播做到了全欧洲的直播。比如,“上海•悉尼——2000年的跨越”音乐会,我们用双向传送完成一个创举;2001年,我们又以上海申办世博会第一次全球直播的名义,拉开了包括上海大剧院、巴黎香榭里舍大剧院、东方明珠塔、埃菲尔铁塔在内的“双院双塔”直播;东方明珠电视塔太空舱——多伦多电视塔太空舱迎接新世纪的对话等,充满全球视野的节目制作,成为连续多年国家外宣响当当的品牌。今天,在践行习总书记关于“要到世界中心舞台,不断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指引下,我想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即走进主流人群、主流场所、主流媒体)的过程中,还有多种手段。今年5月,联合国“世界中文日”的任务交给了上海,交给了SMG。我们高度重视,策划了10大项目,集束出击、组合展示;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100多个国家的大使、4000多个外交官面前,进行了5天的展示表演,同时,在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厅搭建了超薄型的超大屏幕每天8小时滚动播出,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成就、上海的亮点,真情实感、真实表达,打动了这一“世界中心舞台”,联合国总部专门发了官方公众号给予高度赞扬,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也专发了官方公众号赞誉,全球媒体,包括无数新媒体超量播出,传播效果上佳。为此,我国驻联合国的大使馆破例两次发函给国内,表达对SMG团队创制的2018年维也纳中文日项目的高度评价和对它广泛传播的高度赞赏。

 

在今天上海电视开播60周年之际,请您对年轻的电视编导、导演提些期望。

总体来说,要蹄疾步稳,创新致远。具体而言,第一,要有格局,不能只看脚下,更要看天下。第二,无限地贴近受众,深入生活、感受鲜活、勤勉创造。第三,深化学习,确保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碗水”,让观众在娱乐中获得正能量的教益。这三点,我想是我们电视人的使命、天职。我们互勉!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