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口述历史】“上海台做了中央台没有做的事”

 image001_8.jpg

请简单介绍一下,您是怎么踏入广播电视这一行的?

1983年我大学毕业,当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正向社会公开招聘,正好需要一名体育记者,我于是实现了梦想,踏入广播电视这一行,做了一名体育记者。能把当记者和搞体育这两个爱好结合起来,作为我的职业,我感到非常幸运。

 

2002年您从广播调到了电视,参与和策划了不少重大项目。比如2009年国庆60周年,你们策划了一个《光耀六十年——最具影响力的新中国体育人物评选》项目。能不能和我们分享其中的一些故事?

这个项目从策划到最终成功做出来,我深感梦想的力量。2002年我从广播调到了体育频道,主要分管采编业务板块。电视的平台更大,表现力更强,很适合做重大的活动,所以我一直想搞一个有创意、题材比较大的项目,但是没有具体想好怎么做。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就想能否通过我国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把不同年代、不同项目的最优秀的运动员都放在一起,搞一个全国性的评选活动。当时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也和同事讨论过,讨论下来,觉得我们体育频道搞这样的评选活动,是有绝对优势的,我们有制作能力,有人脉资源,也非常了解中国体育的历史和体育杰出人物等。我们还议到,评选结果出来后,必须要搞一台大型的综合性的颁奖晚会,但我们体育频道不太擅长晚会,没法儿做。于是这个想法就被暂时搁下了。

2009年年初,台里征集“建国60周年”系列活动的方案。台里召集我们班子成员开会,问大家手头有什么好的方案可以上报。我听后眼睛一亮,马上想到了那个已搁置的想法,国庆60周年,如果搞一个建国60年“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人物”评选,很合时宜。于是我就在会上说出了我的想法,并把我的担忧也说了,即评选活动之后搞颁奖晚会,我们频道在这方面是短板。刚接手分管体育频道的滕俊杰副总裁听后表态:“你们不用担心,到时候让大型活动部来配合你们一起搞。”我一听很兴奋,当时就觉得孕育了那么多年的一个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会后便马上行动,我和团队一起很快就拿了一个比较粗的方案上报集团,没想到这个方案很快就被批准了,并被列为台里60周年国庆的重点项目。方案出来了,这个项目叫什么名字呢?当时我请我们资深的编辑袁念琪策划活动的名字,他考虑了几天后告诉我,想了个名字叫“光耀六十年”,不知行不行。我感觉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当场就拍板。后来我又加了一个副标题,全名就叫《光耀六十年——最具影响力的新中国体育人物评选暨颁奖盛典》。后来我们就把方案细化,全力筹备,筛选出120个候选人,最终选出60个最具影响力的新中国体育人物,我们还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新民晚报和新浪网共同举办了这个评选活动。

 

尽管是地方台,但上海台有这个信心和底气来办大事。你们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尽可能多地把评选上的体育明星请到颁奖晚会上的?这当中有没有值得跟我们分享的故事?

评选活动进行了3个月,采取资深媒体人、专家及网络三方共同评选,其中网络上有168万人投票,最后综合三方面的投票,选出了这60名获奖运动员。评选活动成功结束后,颁奖晚会就是最重要的了,但颁奖晚会能否成功,获奖运动员的出席率是最关键的。首先要落实场地,我们当初在策划颁奖晚会时看了许多场地,包括上海大剧院等,但这些场地不是档期不对,就是不合要求。场地定不下来,大家都非常着急。有一次我去北京开会,刚到北京,我突然开窍,我们为何不可以把颁奖盛典搬到北京?到北京办有很多好处,第一,请颁奖嘉宾非常方便,他们大部分在北京。第二,很多退役的运动员大部分也居住在北京,有的退役后在北京工作。第三,一些现役的优秀运动员候选人,他们常年随国家队在北京集训。出差回来后我马上向领导汇报了我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很快我们就跟着滕总去北京看场地,看了很多场地,其中包括水立方,但最终选定的是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定好了场地,接下来这个晚会的主角就是运动员了,如果获奖运动员来得很少,现场冷冷清清,那晚会就不会成功。于是我们体育频道全体动员,成立了十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几个分项目,其中有一个公关小组,我请我们采访部主任叶岚负责,她带了几个精兵强将,驻扎在北京,天天跟这些运动员和所属的运动管理中心联系,盯着中心领导,一一落实运动员的出席情况。我负责盯着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请他们盯着各个运动管理中心,届时好放人。最后总局的宣传司发了一个红头文件,要求各运动管理中心支持这项活动,有红头文件我们就有了尚方宝剑。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争取,最后确认120个候选人可来将近100位,当选的60名运动员里有53人确认出席,我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下了。

 

听说颁奖晚会非常成功,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们和大活动部齐心协力,精心策划颁奖盛典,策划会经常从下午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领导要求我们要有雄心做出有全国影响的节目,要做中央台想做而没有做、地方台想做又做不了的事情,要克服困难,做到极致。2009年9月6日晚,颁奖晚会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成功举行,并通过东方卫视、山西卫视等向全国直播。颁奖盛典恢宏大气,仪式感很强,60位曾经叱咤体坛的风云人物走上红毯,依次登台领奖。很多运动员的获奖感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晚会达到了预期的成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第二天在他们的内部会议上说:“这台晚会我看了,非常好!上海台做了中央台没有做的事,非常了不起。”中央电视台、央广等中央和全国90家主要媒体报道了颁奖盛典,东方卫视的平均收视率达3.28%,是当天所有地方卫视在上海落地节目的第一。

 

北京奥运会的许多重要历史节点,您亲身经历,尤其是2008年奥运火炬接力在上海市的传递活动,您还担任电视转播的负责人,这其中一定也有不少曲折和困难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上海市传递活动原定5月21日和5月22日两天举行。我们根据市领导的要求,做了一套完整的转播方案。没想到距离上海市火炬传递活动不到十天时,汶川发生大地震,我们原定的火炬传递日期正好定为全国哀悼日,所以组委会临时决定把上海市火炬传递延后到5月23日和24日。

奥运火炬传递直播是SMG第一次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移动直播(当时我们的上海马拉松比赛还没有做到全程直播),技术要求高、直播难度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化悲痛为力量,齐心协力抗震救灾。而我们的火炬传递本来是喜庆的,体现上海人民喜迎奥运的心情,沿途还安排了很多欢庆场面及采访。汶川地震后,按照市里的要求,火炬传递除了奥运元素外,还要融入抗震救灾的主题,用市领导的话来说,电视转播要体现“不喜不悲”四个字,要把握好圣火传递与爱心接力的主基调,体现出上海人民积极奉献爱心、全力支持灾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决心。因而,原先设计的方案几乎被完全推翻,我们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修改方案,技术部门也密切配合我们。

经过紧张的方案调整,第一天的转播终于顺利完成。第二天的转播市里面又要求我们改部分转播为全程转播。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我们也在市领导的全力支持及技术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在转播结束后马上打电话到台里,称我们的转播“没有瑕疵”。

 image003_4.jpg

您对广播电视事业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我采访过许多运动员,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一直在感染我,也使得我坚信,成功也许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新时期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对,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