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一直没有离开钟爱的广播事业

龚敏芝--简介照片.jpg

 

您在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广播工作的?

1947年,我经人介绍进入了民营“民声”电台,担任播音员。一年后,转到了“金都”电台。在这两个电台里,我都是从事沪语的播音工作。
当时民营台的节目比较多,有歌唱社、越剧、评弹、滑稽等。在两个节目之间,会插播一些广告,我们播音员主要以播广告为主。节目中还有听众点播环节,只要听众打电话来台里点歌,我们就会尽可能地满足听众的要求。在一张电话单子上往往写着某路几弄几号,某先生、小姐所点唱的歌曲或戏曲等简要信息,我们是根据这张单子上的内容来介绍的。我们在广播时嗓音要略提高一些,这样一来也可以使听众听得比较清楚。沪语广播在解放前的上海电台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
当时从表面上看,民营电台和官办电台是没有关联的。官办电台直接受国民党管辖,民营电台是老板负责的,但是老板必须参加统一的同业公会,而同业公会又受国民党政府领导,所以如果说民办电台和当时的官办电台没有任何关联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民营电台是靠什么来维持生计的呢?
民营电台都是靠广告收入来赢利的。当时我刚参加工作时,普遍是两家电台合用一个千赫,如“民声”与“九九”电台合用。今天“民声”播音,明天“九九”播音,两家电台轮流使用这个千赫。演员也是如此,今天去这家唱,明天去那家,也是轮流的,这是最早的时候了。
后来就改成小时制了,即前四个小时“民声”播,后四个小时“九九”播。这样做是为了广告赢利均衡。先前两家电台的广告费是加起来平分的,这样一改变,那么前四个小时的广告收入是我的,另外四个小时的广告收入就是你的。只要我的广告赞助多,那我就可以多赢利。所以我们那个时候的工作时间是前四个小时先播音,然后可以外出四个小时,之后再回电台继续工作。
 
龚敏芝工作照2.jpg
 
那些艺人也是来民营电台现场演出的吗?
是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录音,演员只能直接到电台来演唱。许多当时上海滩的名角都曾到我们台里演唱过,比如尹桂芳等。我们“金都”电台和金都大戏院是相邻的,所以如果尹桂芳要到我们电台唱,就要从金都大戏院的前门走过来,这样容易造成围观者众多。于是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两家相邻的那面墙敲掉一小块,让演员从这个通道走过来。这样既方便,又避免戏迷围观堵路。刚开始的时候,戏迷没发现,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人们说:这个不是尹桂芳吗?怎么从这个地方走了?要到电台里去唱歌了?后来在对马路的人行道上围观的人群就越来越多了。
 
据史料记载,到1949年5月,上海有21家民营电台,1952年10月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广播电台。您进入到联合台后的情况怎样?
1952年“金都”并入联合台后,我继续做沪语播音员。1953年联合台搬入北京东路2号,名义上是联合台,但实际上我们逐渐归属于人民电台。联合台刚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有专门的编辑写稿子了,我们主持戏曲、曲艺等节目时,要严格按照稿子念,多加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是不允许的。
1956年联合台取消后,我仍旧担任沪语播音员。我曾播过《广播漫谈》、《科技节目》、《新人新事》等,有上海话和普通话两个版本,但都是同时使用一份稿件的内容。《新人新事》的时长有十分钟,主要内容是介绍群众中出现的一些好人好事。《广播漫谈》大概有十五分钟左右,内容是分析在社会上出现的看法、思想和问题。它们都是很短小精悍的节目。
 
baozhi1 副本.jpg
 
上海人民广播创建一周年纪念册
 
 
 
解放前后,您在沪语播音的风格上有何改变?
在民营电台时,我就拿着一张电话单子随便播,比较放松。到了联合台后,就要求我们不能播错一个字,播音时要严肃认真。刚开始,播音效果很不自然。但播出的时间长了以后,我们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新的播音方式了。
 
沪语节目撤销后,您从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里的什么工作呢?
1958年下半年,沪语节目就基本撤销了,只保留了农村节目《阿富根谈生产》,这是档农民喜欢的节目。而我就调到节目科工作了。当时演员来电台现场演唱就比较少了,多数是录音和唱片节目时间。我在节目科里负责唱片发放工作,进行一系列核对后,把唱片装在车子上再推到播音室里,按照不同时间放入相应的柜子,值班的播音员会按照需要去柜子里拿唱片播放。唱片内容主要是戏曲、曲艺、外国音乐以及解放后创作的歌曲等。
当时有个节目是将新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播出的,这样既能听新闻,又能欣赏音乐,达到吸引更多听众的目的。
 
“文革”后,您还是在节目科里工作吗?
我在1979年回到了节目科。当时科里有六七个工作人员,但是这六七个人的工作性质都是不同的,像一条流水线一样,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新磁带分剪。因为进口新磁带全长1000米,在录音时容易脱芯,使用不方便。第二步,发录音组录制新节目。第三步,交付编辑审听、复制。第四步,回收编号、验收、盖章、制卡。第五步,发往千赫播出使用。第六步,收回检查并入库保管。
 
1990年之后,您怎么会参与转存老唱片资料工作的?
当时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是由领导指派,都是退休后返聘的,都比较认真负责。主要成员有我、杨爱珍、赖素娟、陆进云等。当时我们库里的磁带基本都日趋老化、脱磁、易断裂。所以转存工作就显得十分艰苦和重要。
我记得,在转存老唱片的时候还有着许多特殊、难忘的事情。举个例子,《孙中山的讲话》是一张唱片,其一面是普通话,一面是广东话,这张唱片有些变形了。我们在处理时,就把唱片放在一盆热水和一块大玻璃的上面,再压几块玻璃。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慢慢地把它压平了。这项转存任务,我一直持续干到了1996年。
总体上,我们将这些珍贵老资料都翻录下来了。回想起来,台里的宝贝东西可多了。我们在复制老节目的时候,政治节目里有政治人物的讲话,如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和孙中山、宋庆龄等,以及巴金、郭沫若、钱伟长、俞振飞、蒋月泉、尹桂芳、袁雪芬等的讲话。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资料。
 
您从1947年就开始做广播,您觉得广播对于您意味着什么?您对如今广播事业的年轻从业者有些什么寄语吗?
1947年刚开始播音的时候,感觉自己还像小学徒一样,什么也不懂,必须从头学起,但我觉得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高兴的。我本身很喜欢戏曲,所以做播音工作对我来说是十分开心的。那时候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之后我调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科,虽然远离了播音话筒,但是我认为自己一直没有离开过钟爱的广播事业。
现在的年轻人要比我们更聪明、更能干,我希望他们能够为广播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