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广播不可替代

 image001.jpg

 

 

您刚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时候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体制就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老台长提出来,要搞八个专业台。为什么要建立专业台呢?满足群众的需要,各取所需。群众想听新闻了,就打开新闻台,想了解最近的经济趋势,就听经济台,然后还有戏曲台、体育台等。我当时在负责上海电台群工科的《听众信箱》节目,但等我把工作交接完,去经济台报到的时候,人家都有工作了。于是领导就让其他记者把手里的金融线的采访任务交给我了。什么叫“金融”,我不懂的。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当时所谓的“金融”,就是“银行”。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没什么事情的,一年大概只报一次消息。到年底了,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公布,今年我们吸引了储蓄多少。就是这个事,其他真没有什么新闻了。可是没多久上海的金融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契机。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跑银行条线的。当时上海的银行业也正处于脱胎换骨的改革过程中,发股票、建立短期资金拆借市场、成立外汇调剂中心。尽管在整体改革上,上海不能和深圳比,但是在金融改革上风风火火,在全国还真是耀眼并独树一帜。所以对于我来说,机会真的是太好了。

 

听说当时您的某篇新闻稿还造成了上证指数K线图上第一波大跌,是吗?

确实曾经有过非常大的影响。在发股票的初期,我手里有4股豫园商城的原始股,每股100元钱。后来豫园商城上市了以后天天涨停,一直涨到了10500元。我就想,要么抛一股试试看。我就跑到证券公司的柜台,跟我认识的一个工作人员说,你帮我填个表,明天帮我卖掉。他问,你抛的心理价位是多少?我说,能1万元钱卖掉就可以了,无所谓。

等我把手续都办好后,突然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的电话,老左你快到我这儿来。我就去了。他跟我讲,最近市场不正常啊,大户把跑道都给控制了,小散户要抛股票抛不出去,目前这个价格是虚涨。大家没有地方抛,才导致价格上去了,这样下去要出事情的。我问,怎么办?他说,我是这样想的,我明天专门在文化广场开一个单向卖出的市场。如果有人要卖,可以到那里去。尉文渊让我明天就把这条消息发出去。我们作为新闻人来说,最感兴趣的就是有价值的新闻。我一听他这么说,心里真是特别高兴,我决定不写简单的新闻稿,而是专门写一篇新闻分析,告诉大家真相。这些大户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主要想干什么,是什么原因,广大股民要注意些什么。我写得很激动。写完了以后,我马上打电话给我那位证券公司的朋友,因为他白天帮我填了一个单子,帮我卖豫园商城的股票。我说,明天我的股票抛不掉了。他说,干吗抛不掉。尉文渊叫我写一篇稿子,目前这个市场不正常,我稿子已经写好了,明天股票要跌。他又说,那你晚一天发吧。怎么能晚一天发呢?这是不可以的,明天必须发布这条新闻。于是,当天晚上我就把稿子发掉了。第二天早上是由方舟播的。播完后,当天开市股票就暴跌了。

上证指数K线图上第一波大跌就是我这篇报道引起的,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文章是不能瞎写的,原来我的新闻稿对市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对于记者个人的素养,有着很大的考验。为了得到有公开价值的文章,记者是绝不能掺杂个人利益的。后来我自己暗暗立下了誓言,坚决不打探内部消息,不做人为影响股价的事情。我有一级市场发行的股票,但我不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我坚决不打探内幕消息谋私利。因为只有这样,我的文章才经得起检验,不管我写对或是写错,都不牵涉到个人利益,才能够保持新闻的客观公正。现在回过来看,当时写的各类有关股市的分析文章都还经得起市场检验。

 

《市民与社会》是怎么会找上您来主持的呢?

慢慢地,我开始熟悉金融市场,也学了很多金融知识。然后在我干得正风生水起的时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又要改革了,准备推一个节目,叫《市民与社会》,是新闻类的直播节目。当时从全国范围来讲,还没有这类节目。为什么要推这档节目呢?内部竞争机制逼出来的。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成立了。他们所有的节目都是24小时全天候直播。上海电台是个老台,历史包袱很重,而面对年轻的东方台的虎视眈眈,老台为了寻求生存,就必须要把这个节目开出来。为什么《市民与社会》需要我呢?所谓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指什么?是经济体制的对外开放,是对内改革,而不是全社会的改革。我一直是做经济报道的,领导觉得我很适合这个节目,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去了《市民与社会》。

 

对于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是的,通过实践,我得到了锤炼,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从最初的《听众信箱》到经济台,然后又到新闻台做经济记者,我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当初我在新闻部当记者的时候,我们的经济稿子在全上海的新闻单位里,是完全不落后的。我个人的稿子经常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有时候他们的记者还会直接拿我的稿子用。是你个人了不起吗?不是,是时代造就了你。改革的时代来了,再加上你又肯学,机会就来了。好的机遇被我赶上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个时代。

 

11111 副本.jpg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市民与社会》节目担任嘉宾

1998年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期间,在《市民与社会》热线直播节目里,作为嘉宾与上海市民进行了交流,成为与中国市民通过热线对话的第一位美国总统。您当时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请谈谈这段经历。

说起来这真是机缘巧合。《市民与社会》是新闻类的直播访谈节目,针对每天的新闻事件找专家来发表观点,与听众互动。当时我做这档节目有两条原则。一是思想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紧跟党的步伐;二是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结合。只要把这两个关键点抓住,那就肯定没问题了。干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有一天我接到领导的电话,他说,老左你做一下准备,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可能要到你的节目里来做嘉宾。这些国外的政治家,他们特别喜欢和群众直接交流,因为这样有利于塑造亲民形象。美领馆为什么会建议总统去我的节目呢?后来他们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原来他们天天听我的节目,知道我的节目主要是谈民生、谈经济的,并让老百姓直接谈他们自己的感受。他们希望可以让克林顿通过节目和上海民众直接交流。

一开始外交部是不同意的,没有这样的先例,万一出点什么事情谁能够担责呢?后来在多方努力下,这件事情成功的希望就很大了。而我收到消息后依然按部就班工作,照常做节目。并且我也在思考,如果克林顿真来了,节目要怎么做?我要如何确保我的听众打进来的电话都要达标,而且一定要有素养?那个时候正好碰到上海市政府换届,我就把各委办的领导请到节目里来。记得有一期嘉宾是上海外办领导、研究美国问题的领导以及社科院的教授,三个人做一档节目。这档节目的主题是21世纪的中美关系。就在这次节目里,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克林顿总统要来我们节目,你会对总统说什么?请大家每天在我的电话录音里留言。历经半个月的准备,我每天公布几个录音电话,这些准备都为这档史无前例的直播节目起到了导向性的指引。节目临开始前的10分钟,我们终于收到外交部的明码电报,同意我们搞同声翻译的直播节目。

当天所有的翻译都是由美国人担当的,技术保障也都是他们的。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美国方面还同时配备了卫星直播,向全球直播这档节目。我问克林顿,这样的节目你经历过没有?他说,国内经常有,但是从没有在国际上搞过。他说,假使这次能成功,我下一站到日本访问也这样搞。在直播室里,克林顿回答了上海市民关于贸易、教育、环保、交通、图书馆等电话问题。

 

这期打进电话的听众是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呢?

有人说是安排的,也有人说没有。但对我来说,我一切按照常规办事。当天节目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党委书记找我,他说,徐匡迪市长在旁边的一个小房间休息,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吗?我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跟我谈过,节目该怎么主持,提什么问题,我心里没方向。我说,我当然要跟徐市长交流了。我对徐匡迪是很熟悉的,曾经专门做过一期徐匡迪市长的访谈节目。我说,徐市长,你来了真是太好了,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他说,别慌,就跟你平时一样主持。我只告诉你一点,遇到任何你感到很棘手的问题,你扔到我这来就可以了。我说,徐市长,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了。徐市长笑着说你主持我也很放心啊。

 

您对广播有着怎样的感情?

通过广播的这种讲话,语言的节奏、声音的高低,甚至呼吸的急促感,都能表达人的感情。这是任何文字都无法表达的情绪,只有亲力亲为听到这段录音,才能知道此刻的那种激情。其实所谓的广播不可以替代,指的就是人类的语言不可替代。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是因为人类发明了语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广播不可替代,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从事广播记者最深切的体会了。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