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能为听众解决问题是我最开心的

 

范惠凤--简介照片.jpg

 

您最早是怎样进入电台的?

1968年夏天,电台到我的学校控江中学来招播音员。这一年招生,当时电台在全上海的好多所学校挑选,有一些同学的业务条件和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但是由于家庭出身不符合规定的条件,所以没有被录取。1968年招生,全上海只录取了我一个,当时开玩笑说,这是“千里挑一”。

 

进入电台就开始播报新闻节目了吗?

我到电台之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普通话很不标准,更谈不上播音技巧。所以我要从零开始学习。那时候,周围的同事大都是北京人或北方人,听到我有哪些字音发得不准就马上会来纠正我。所以当时我学习的语言环境很好。和我搭班的杨磊老师,对字音很讲究,在普通话标准度上,我很受益于他的帮助。

最开始我是播气象和节目预告,新闻节目是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的事了。不是所有的播音员都能得到播新闻的机会。我的播音生涯中,能成为新闻主播,是让我感到自豪的。我还要特别感谢陈醇老师,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播音艺术,喜欢琢磨问题的工作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给我们介绍一下《范蓉时间》吧

1987年广播改革,理论科领导方庆华希望我主持一个栏目,这正合我的想法——可以自己搞采、编、播。于是我从1988年开始主持《范蓉时间》。

《范蓉时间》是周播节目,每期说一个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采、编、播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做,每次节目十分钟,两千字左右的稿件。我觉得做这个节目有个好处,就是我自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看一些与话题相关的资料,还能走出去,这一点比单纯当播音员好多了,因为播音员走到社会上去的机会少,自己采、编、播,拉近了和社会的距离。自己写的稿件,对播出内容熟悉,对语气、语调的把握,心里也更有底,分寸恰当。碰到我们的老台长,他说:“你主持节目的播音比原来的播音有进步。自然了,亲切了。”1992年,节目改名为《凡言时间》。

 

做《范蓉时间》和《凡言时间》有什么感触吗?

我过去一直做播音员,当了节目主持人后,要自己采访写稿,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主持《范蓉时间》比播新闻更亲切一点,对象感更强一些,语调也更柔和一些。此外,节目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都是有感而发,没有特别的限制。比如外国人学雷锋,比如孩子放暑假寒假,社区应该怎么组织他们去活动,还有当时很敏感的婚姻问题等。做了几年《范蓉时间》,我觉得自己思维灵活了,想问题也开始深入了。这对我以后主持专题节目有很大的帮助。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人到中年》吗?

1994年改版,尹明华副台长想做一些专题类的主持人节目。他找我说:“我想办一个中年节目,想来想去你比较合适。”确实,那年我47岁,正是人到中年,自我感觉关于中年人的话题内容很多、很丰富,所以我高兴地把它接了下来,并且带着激情去做。所以这个节目我很有主人翁感,也是我播音生涯中值得回味的一段经历,它是我所做过的节目中比较满意的,感觉自己很多设想在这档节目中得到了实现,同时又结识了一批优秀的中年朋友。

如果说《范蓉时间》是议论文的话,《人到中年》就是一个记叙文。节目主要做人物专访和报道,也有一些小评论。这档节目有十来个小栏目,我自己最喜欢的栏目是“秋韵”,我会选一些美文朗读。作为一个播音员出身的主持人,朗读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希望在节目中,让听众欣赏到朗读。此外,每期都会有一个人物专访,中年人中的精英人物和杰出人物,我会想办法去采访,讲一些他们的故事。

 

您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专访?

我印象最深的是余纯顺的人物专访。他是一个徒步旅行的探险家。《人到中年》第一次开播,他正好走到西藏,我就把电话打到西藏,成了节目开播的第一个嘉宾。1996年4月25日,他回上海,我邀请他来我们节目做客,那期节目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反响,节目还为他开了两百人左右的听众见面会。他的口才特别好,一个人讲了两个多小时,全程没人离场。一方面是大家对他的经历感到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语言本身就闪耀着很多思想的火花,充满魅力。

1996年他在罗布泊遇难后,在上海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是我们节目跟踪采访了好几年的人物,直至他遇难,对他后续的纪念工作,我们也一直没有放弃。我退休以后还和当初资助和报道余纯顺探险的人士一起,筹办余纯顺纪念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建成,但是这事我们一直没有停过。

 范惠凤工作照1 副本.jpg

 

《人到中年》有没有普通老百姓的故事?

当然有。我觉得做节目让我最感到享受的是为听众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节目组搞过一个《风雨同舟》的征文活动,一个崇明电台的记者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一个农村妇女因为家里实在太穷而喝农药自杀,紧接着她的丈夫又被查出了患有重病,肝腹水很严重,以至当时家里人都以为他去世了,但把他放在自家厅堂里,等着出殡时,他居然又活过来了。他家里还有两个读书的孩子,大女儿考取了中专,因为付不起学费,准备辍学。这篇文章刊播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为他捐款,帮助他继续接受治疗,帮他女儿解决了就学和工作问题。类似情况,在《人到中年》播出的几年里,碰到过很多次。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听众解决一些问题是最开心的。

 

《人到中年》还办过哪些听众互动活动?

听众见面会挺多的。每次征文活动结束后的颁奖活动,就是跟听众见面的时候。活动一般几十个人,不超过五十个。规模小些,有利于和听众沟通。我会组织大家到近郊去一天,上午座谈会,吃完午饭下午参观一下,听众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满意。我觉得要办好节目就要依靠听众,脱离了听众,节目就很难办好。如果有一段时间听众来信很少了,我就觉得有点空落落的,心里没底,最近那些节目是好还是坏?热心听众常常会很坦诚地告诉我最近节目做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人到中年》节目能够办得比较有生气,跟有这样一批听众是分不开的。

 

您有什么心得能和我们分享吗?

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个工作,就是在话筒前播音,在话筒前讲话。首先我觉得,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有淡定的心态,不要受外界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做深做细。其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开始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是再好不过了,但事实常常相反。不过做长了,也会产生兴趣和感情的。我刚开始工作时,不喜欢播音工作,可是在这个领域中摔打了几年后,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其三,播音的基本技巧也是节目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

在做节目主持人之前,我当了将近二十年的播音员,虽然都是在话筒前说话,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言语方式各有侧重。通俗点说,一个是有稿播音,一个是无稿播音。播音员有稿播音能力强,而节目主持人则是无稿播音能力强。而一个合格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这两样能力都要掌握。还有就是我们心中要有听众。我们是为听众服务的,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做节目,无论是对我们思想素养的提高,还是对节目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您觉得现在的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

广播电台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我们的工作也是很神圣的,说我们的工作是桥梁,很恰当。那么多听众通过广播听到我们的声音,了解和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所以,我觉得年轻人首先要把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放到相当的地位。再有,业务基本功还得下苦功。最后我想强调做主持人就要心里真的有听众。虽然每个主持人的脾气、性格不一样,但在话筒前就要用统一的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