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广播特有的魅力

 

image001_2.jpg
 
您当时是怎么进入广播行业的? 
    我是1981年社会招聘进入广播电台工作的。在38年前,广播电视行业公开向社会招聘,这是非常罕见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就是通过那次招聘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据说当时在十天之内报名有5530人,最后录取的是33个人。我后来算了一下比例,只有千分之六,这个比例是非常非常小的,很不容易,所以我很荣幸,我一直心存感激,感谢广播接纳了我,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让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我们广播事业做出了一点点微薄的贡献。 
 
您被录取之后,就正式进入台了,当时是做什么工作? 
    我最早是在新闻部当记者,主要采访纺织行业。那时候纺织行业有50万工人,规模蛮大,杨浦区的国棉一厂、国棉十二厂,都常去采访,也曾采访杨富珍、黄宝妹等很有名的劳模。那个时候采访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都是自己步行或者是坐公交车过去,发现有新闻的苗子,就马上赶过去。对我来说,以前没有做过新闻工作,一张白纸,必须从头学起,所以我就认认真真跟着老同志边学边干,慢慢上手。还有一段时间在新闻编辑室学做编辑,要知道怎么采访,必须晓得怎么编辑稿件,所以在编辑室里学习了一段时间。在领导和前辈们的关爱指导下我“渐入佳境”。未曾料到的是,4年之后,我转岗成了管理者,先后担任了新闻部主任、副台长、副总编。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更是压力和挑战。 
 
微信图片_20190508110957 副本.jpg
 
  招聘录用后邱洁宇前往电台报到(摄于1981年)
 
在采访报道和宣传管理的实践中,您有哪些思考和体会?您认为广播有什么优势? 
    广播特有的魅力,是我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人们的印象当中,广播主要是读读报纸。但是到了80年代,台领导提倡自采的新闻,要有自己采访的独家内容,特别希望带有音响,采访一些时效快的新闻报道,要体现广播特色。
    我记得1986年有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当年的中秋节,南京路上的惠罗公司,发生了一场比较大的火灾,整栋楼都几乎烧红了。那天早上我还没起床,5点钟左右,接到新闻编辑部的电话,他们已经知道那儿着火了,就希望我能够去采访。那么我马上就赶过去,那时候我都随身带着录音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录音机蛮笨重的,还好电也充足。在火灾现场,我站在与惠罗公司仅一街之隔的对面,近距离描述了火势的蔓延,采访了目击者和消防战士,战战兢兢地完成了我个人的首个口头火灾现场播报,然后做成一个3分钟左右的现场报道,赶在7点钟的新闻中播出。这则现场新闻是上海最早发布那次火灾消息的新闻。当时市领导听到广播,立刻要求外滩各大楼举一反三,防患未然。我觉得这就是发挥广播的独特优势,突发新闻抢时间,声情并茂又有现场感。
    还有就是1986年10月,英国女王到访中国,这无疑是我们国家外交史上非常重要的外事活动。按照行程,女王先到上海,然后再去北京,那么我们就向领导汇报,决定在女王到达上海虹桥机场的时候,在机场进行现场直播,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我们在机场停机坪旁边搭了一个平台,播音员可以站在上面眺望飞机降落的情况,可以看到女王走下来的情形。于是专机一降落,播音员就开始播报了,同步在新闻当中播出,把这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迅速传递给我们的听众。当时我们的英语新闻节目也作了同步直播。
    第二个方面我的思考,就是社会的热点关切,我们广播怎么样来体现。我觉得是每一个传媒单位也好,传媒人也好应有的责任,你必须要反映社情民意,怎么样来反映这是我们每天都要碰到的问题,我觉得确实是要深入受众,要体会到民众的切身要求。记得1988年的时候,上海爆发了甲型肝炎,很厉害的,据说有10万人感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们的记者就深入社区,深入病人的病房,然后跟医务人员探讨,最后发现是饭桌上小小的毛蚶里面有一种菌是致病的,我们这位记者就采写了一篇报道,篇名大致叫“小小毛蚶为什么多次危害上海市民”。这个消息发出以后,当然得了奖。然后市里面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把不干净的毛蚶全部禁止了,不让出售了,当然这也是比较有效的一条途径,杜绝了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扩展。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关注到一个小小的毛蚶,可能就挽救了多少万人的生命,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社会关怀。
    第三我的想法是关于广播创新的传承和突破。因为创新一直是广播前辈要求我们的,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前行所必须要有的精神。我们也在努力做一些探索。记得我曾经参与上海和日本横滨两地的跨国直播实践,这是1993年的一档直播节目,节目时长三个小时,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也是上海电台历史上第一次,那一次正好是上海和横滨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所以也是蛮有纪念意义的,这也是一个创新。1998年春节,上海电台推出了一档互联网+节目《 网上广播 虎年贺岁》,21年前就敏锐地联手互联网,那也是上海电台首次。互联网为广播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当时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同步收听,瞬间反馈。 
 
能和我们说说《毛毛访谈录》这个采访的来龙去脉吗? 
   《毛毛访谈录》采访的是邓小平的女儿邓榕,邓榕出了一本书叫《我的父亲邓小平》,影响很大。早在《邓小平文选》发表的时候,我们就有这个想法,应该说酝酿了很久,一直想能不能有机会做些深度报道。当时我们的文艺节目已经准备朗读介绍毛毛的这本书,但是没有对作者进行专访是个遗憾。后来正好有一个机会,我就联络了这本书的出版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找到了他们的负责人。我说我们想是否有可能采访一下作者毛毛,他欣然答应,说他们会安排一个记者会。哎呦,我那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向台长李尚智汇报,由新闻部派出了一名记者,前往北京采访,其中还着重请毛毛谈了小平与上海的不解之缘。结果第二天,2000年7月12日《990早新闻》播出了,反响很好,这则报道后来得了上海新闻奖的一等奖。
 
 
 
能说说您分管广播剧时的体会吗? 
    广播剧是上海的长项,那时我们连续在1997年、1998年、1999年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连续三年,应该说蛮难能可贵的。那时候我们的创作是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题材比较多,比如说《热血男儿》、《凝聚》和《嫁给了公家人》等等,总体上看来都是非常接地气,是贴近现实社会、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听众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容易引起共鸣。
 
    您一直提倡音乐要走向大众,要重视受众的体验? 
我觉得各个层次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他们的喜好,然后做出有针对性的节目。我分管文艺那一块时,有些节目很热,所谓热就是很有市场,很有听众,反馈也多,活动也多,进社区进高校见面也多,主持人的影响力也大。当时我们还开辟了古典音乐专门频率,少儿节目专门频率,营造了氛围,加强了引导。
 
    您当总裁助理的时候主要是负责哪方面的工作?
我主要是协助总裁分管演艺工作,那时候有一些文艺院团也纳入我们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管理,包括话剧、交响乐、京剧、昆剧,还有一些剧院像上海大剧院。那时候我也参与了一些精品创作的过程,我觉得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因为我从小就蛮喜欢文学、戏剧、音乐的。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包括舞剧《天边的红云》,我也有幸一起从策划开始参与,后来这个作品在舞蹈界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还有杂技《ERA——时空之旅》,也极具市场号召力。那个时候我是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成员,我们要负责审一些剧本,然后创排过程要参与,对我而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 
 
    您对广播事业有着怎样的感情,对我们青年人有什么想说的? 
我想广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责任,我就是这样来理解广播的,对我来说是非常崇高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对青年人的寄语,我想说,未来已来,面向智慧世界,勇敢探索,创造奇迹。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