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传播科学与新知

 image001 副本2.jpg

 

您是何时加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

    1984年4月我离开上海科技出版社所属《自然杂志》社,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报到,在《知识杂志》节目做了一名编辑。
 
作为科普编辑,在担任《知识杂志》编辑的过程中,您有过哪些探索?
    我比较注重节目内容的系列性。做系列性节目,容易把一件事物写深、写透。比如说介绍某一植物家族,我请复旦大学生物系的一位副教授写反映种子植物演变、特点、趣闻的系列稿,由播音员蔚兰、凌云、张培等解说,我编辑时再加上一些音乐、音响效果,播出后,获得一些听众来信称赞。
    我比较关注科学的热点。1985年开始我多次采访过中科院学部委员(即以后所称的院士)张香桐,他是国际著名的脑生理专家,他的一句话震动了我。他说:“人类将要对自己的脑发动攻势了!”90年代,国际脑研究组织支持的“脑的十年”活动展开。一方面,人们开始重视健脑,提高用脑的效率。另一方面,脑疾病患者众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此我觉得健脑是一个新的热点。1987年我在经济台负责人刘继汉、郎佩英的支持下,组织了《健脑之道》广播征文活动。征文活动中,专家、民间人士纷纷来稿畅谈认识,介绍方法。张香桐、徐秉煊等专家从科学角度谈大脑的功能以及如何能够提高效率,民间人士介绍自己通过一些特殊方法提高记忆力。钢琴家李名强写到弹钢琴与肢体和大脑的联系,以及弹琴能够促进记忆力和反应力;象棋大师胡荣华谈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能够同时一对十几个人下盲棋。我还采访了滑稽大师杨华生,他讲到记忆力和应变力与语言表达的关系。征文结束后在同事们配合下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健脑之道”现场演示会,请来了有超强记忆能力的高手即时展示记忆复杂数字和长句。二是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支持下,出版了由我主编的《健脑之道》一书,其知识和方法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
 
“人类将要对自己的脑发动攻势了!”我觉得这句话点出了您从事媒体工作的兴趣和重心所在,那就是激荡人的脑力,传播科学与新知。有哪些科技报道让您印象深刻?
    1989年初夏,我到上海航天局采访,采集到一些宝贵的火箭发射原始音响资料,包括60年代毛主席亲自到上海南汇县老港镇观看早期探空火箭的发射音响。在整理上海航天人发展长征系列火箭方面的概况和知识后,由我采写、凌云解说的《通往宇宙之路——上海航天基地的光辉历程》专题报道,于当年6月29日在《科学与生活》节目播出。这篇报道连同当年由我编写、配乐,蔚兰、渠成播录的对话体专题《当钟声响起时——介绍国际减灾10年》以及我撰写的一篇论文同时获得1990年全国科普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及论文一等奖。一个人同时拿下3个一等奖十分罕见,为此,《广播与电视》在头版报道了这次评奖结果,还配上我的工作照。这激励了我,也催促我必须继续努力。身处经济、科技大发展的上海,我们的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给了从业者以发挥想象和实践的平台,感到有做不完的好节目等我去做。
    在科技报道的题材和领域我也有意识地做些突破。1991年写就的录音报道“上海科技巡礼——我国第一座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追踪的是科技前沿题材;1992年写就的录音、配乐专题“古树新蕾话针灸”,是与同事一起和德国之声记者共同采访上海中医药大学、四家医院和市卫生局局长后编写的,其英语版在120个国家播出;1996年写就的录音报道“高高扬起的风帆”在立意上主要反映“抓斗大王”包起帆的科学发明思维;1994年采写的“从梦想到现实——访美国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先生”记录尤金在月球上采集岩石的趣闻,通过对话了解他对“登月”从梦想到现实的认识,这则报道已经从一般的知识、信息拓宽到哲学层面了。
 
1992年大家从广播中听到一档关于性教育的节目《悄悄话》,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当时怎么会想到要办这个节目?
    1992年10月东方广播电台成立,形成两家市级电台的竞争局面,对每个从业者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挑战,特别是想怎样把节目做得更有吸引力,更符合听众需求。1992年9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设想推出《名医坐堂》和性教育类的《悄悄话》,一位台领导来问我愿不愿意承担?如果承担下来,分别在一至两个月内推出,我那时担任科技节目组长,就问六七位编辑记者是否准备接受这一任务?时间如此吃紧,既要维持正常节目《科学与生活》的编播,又要策划、推出两个新节目,在当时两台充满竞争气氛的情形下,大家都意识到求新求变的重要,我主张接受,大家也赞成。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努力,《悄悄话》节目于10月26日开播。 
    无论青少年、中年、老年都离不开性这一内容,但这个话题也很敏感,忌讳去谈的。学校老师在上青春生理课基本上也是半遮半掩地讲,青少年对这些问题也很迷茫,我们编播人员到提篮桥监狱去参观,了解到不少人就是糊里糊涂走上性犯罪道路的。社会上确实需要这方面正确的引导。
   《悄悄话》节目当年安排在晚上11时播出,听众可以在宁静的晚间收听凌云的播讲和交流,有一定的私密性,会感到比较放松,既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接受到正确的知识。节目播出后常年保持每天来信平均20来封,我们根据播出内容编辑出版了书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在作序时写道:“举办《悄悄话》节目正是为了消灭悄悄话。”
 
《名医坐堂》是上海电台的一档名牌栏目,是怎么办起来的?
    1984年的《知识杂志》节目有一个10分钟的栏目叫《医药顾问》。编辑张德留、金毓湜将听众来信反映的问题,整理后转给中山医院杨秉辉医生,由他安排选题,在录播栏目中回答提问,听众反馈非常踊跃。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11月1日推出新节目《名医坐堂》。
为提高节目质量,我们采用了新的广播节目形态,即引进直播+热线的新路子。开播前,有些医疗专家对直播有顾虑,认为还是传统的录播放心。陈文炳台长听说后,要我打消这些医疗专家的疑虑,并说广播直播是贴近听众、加强交流互动的一个趋势。果然,时长55分钟的《名医坐堂》节目于1992年11月1日首次直播就获成功,后由周播增加到每周三次。
 
image0031 副本.jpg
 
与刘建航院士在《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科普讲座现场交流
 
 
后来在离开节目一线后您还是对传播科技与新知情有独钟?
    是的,1999年我听取了编辑许慎的好点子,参与策划、组织,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上海市科委、中科院上海分院联合举办《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讲座,约请21位院士在《今日科技》节目主讲,每一次讲座由新闻部记者做成录音报道,在次日的《990早新闻》播出,形成专题与新闻“共振效应”,影响很大。后来我们将其内容编辑出版书籍,徐匡迪市长、院士欣然作序,称此书:“立意新颖,富有特色,既能很好地普及科学知识,又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一部好教材。” 
此后我于2002年离开电台,到文广集团主办的《广播电视研究》担任执行副主编,这本内刊力争能够反映广播电视各方面的新观点、新案例,提供学术思辨、工作研讨、潮流跟踪的园地。可以说我的工作仍然与传播科学与新知有关。
 
作为一个广播人,从基础岗位到管理岗位,退休十余年后现在又受聘担任《上海市志•新闻分志•广播电视卷》副主编,从业这么多年来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整个广播一直处在上升和变革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从业者,我觉得要不断学习,多开动脑筋,敢于做新的尝试,紧跟发展趋势。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