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我热爱这个工作,愿意为它做出一切努力

image001_3.jpg

 

您是如何进入广播电台工作的?

    我1975年1月从崇明长江农场调到上海市青年宫工作。到了1987年,青年宫所在地恢复成大世界,工作的性质变了,我就想到调动了。正好机缘巧合,也许是命运使然,电台广播剧组的瞿新华给我写信问我要大世界的票子,信里随手写了一句:青年宫变大世界了,你的工作有变化吗?我就回了信说:正在考虑调动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可以推荐一下。第二天他马上打来电话问我:想不想去电台?对搞广播剧有没有兴趣?广播剧我小时候一直听,但是怎么做我不知道。以前在农场时我一直排演话剧,在青年宫我也是负责话剧队的,尽管广播剧是以声音出现,但是觉得和话剧是相通的,所以我挺有兴趣的。
 
    于是就和电台的有关领导见了面,并马上着手借调工作。在1987年年底的时候,调动完成,很顺利就成了电台一名正式的员工。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一个大的变动,我很庆幸,命运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安排。
 
 
 
刚进电台您的感受如何?
 
    进电台之前我不清楚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不知道这个工作我习不习惯、喜欢不喜欢。来了以后,我觉得很好。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大家密切配合。而且确实起点比较高,本来我是业余的,现在是专业的,感觉事业上一下子有了飞跃,所以很乐意、很高兴。
 
 
 
您的广播生涯与《刑警803》有着不解之缘,请为我们谈谈这部广播剧的创作过程。
 
    1989年的时候,广播剧组筹备录制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正式启用我当导演。我那时候还没有做过广播剧,《刑警803》可以说是我广播剧的启蒙,这部剧也贯穿了我整个广播生涯。
 
    这个剧的创意来自当时在上海很轰动的电视连续剧《神探亨特》。我们的副科长瞿新华说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广播版的《神探亨特》,他的建议马上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瞿新华又想到要以上海公安刑警作为对象,因为以前的公安尤其是刑警,在生活当中是接触不到的,充满了神秘感;而且这也是弘扬我们上海刑警的风采、精神。于是我们与上海公安局刑侦处联系,组织作者下生活,最后确定以老队长刘刚和年轻队员沈西为主要角色来串起整个剧。
 
    当时要起个剧名,想了很多名字都觉得不好,瞿新华就问当时刑侦处的处长张声华他们的地址是哪里,张声华说是中山北一路803号。瞿新华就说:那就叫《刑警803》吧,“803”作为一个代号。后来随着《刑警803》的热播,全上海人都知道803了。刑侦处后来搬家了,但是门牌号还是保留了“803”,因为“803”这个名字,真的是名扬上海、名扬全国了,这也是广播剧的功劳。
 
    这部广播剧的主题歌产生也很有意思,我们先是发动群众来写歌词,收到了1000多份稿子。为了保证质量,我们也组织专业作家同时创作。歌词最后选定的是贾立夫、贾彦父子写的《晨星是你机敏的眼睛》。曲子选的是我们自己的音乐编辑杨树华、杨树竟写的。后来去北京想请刘欢来唱主题歌,他听了有关介绍以后,很乐意,说干就干,下午就到中央台的录音棚去录。刘欢演唱的主题歌影响很大。
 
    我们当时分两条线生产。第一条线是老导演孔玉,她带一个年轻的音乐编辑杨树竟;第二条线是我和一个老的音乐编辑杨树华。以前的技术很落后,所以我们的年产量是一年20集。为了完成百集目标,我们没日没夜地赶,积累了差不多一半的量就开始播出了。1990年8月10日,《刑警803》的主题歌第一次回响在上海上空,立即引起了轰动,大家觉得这个刑侦剧太好听了、太抓人了。我们本来做完100集就准备偃旗息鼓了,但是欲罢不能,大量听众写信强烈要求我们做续集。局领导、公安局的领导,也都觉得要趁热打铁再接再厉,所以我们第二批又做了差不多100集。老版《刑警803》一共39部206集,历时5年。
 
    当时已经开始有市场化的概念了,为了扩大“803”的影响,也为了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我们在西安召开了一个“803”的节目销售会。全国30多家电台包括中央台都购买了节目,30元一集的定价,卖了10多万。“803”不仅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更由此走向了全国。
 
    2000年,公安局主动来找我们,说这么好的一个戏,你们居然让它断掉了,实在可惜,他们觉得可以联手合作。当时的电台台长李尚智也觉得,这么好的一个节目,应该重新发扬光大,所以拍板给了我们一些政策,比如节目后面5分钟的广告时间。因为有老版“803”的影响力,很多广告公司都来抢,很顺利地解决了制作经费问题。2000年12月16日,新版“803”开播了,《刑警803》的主题歌再一次响彻上海的大街小巷。新版同老版的人物设置不同,以前比较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破案更多一点,所以以苗震、丁小军、乔立娜、诸葛平为主的破案小组出现。罪犯作案的手法不一样了,破案的手法也不一样了,他们是高智商犯罪,刑警是高科技破案了。
 
   《刑警803》从1990年一直做到2016年,一共是196部991集,是中国广播剧制作、播出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剧。我们的节目也很注重质量,有30来部剧获得了全国、上海的各种奖项,特别是《白玉观音》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网上捕鱼》获得了“中国广播剧政府奖”一等奖。我觉得职业生涯中能够参与这样一个节目的制作很荣幸。
 
 
 
除了《刑警803》,您还有众多优秀的作品,个人也获奖无数,您觉得比较满意的是哪些?
 
    我自认我的代表作有两个,一个是《走进罗布泊》,一个是《嫁给了公家人》。
 
  《走进罗布泊》的剧本,与一般讲故事的广播剧不一样,它是一种意识流,非常诗意凝练。它有两条线:一条是现实的线,展示余纯顺在罗布泊迷路了,有关人士积极营救的过程;还有一条线,余纯顺因缺水昏迷,出现了很多回想,很多幻觉,特别是他死了以后,出现灵魂间的对话。剧本给二度创作很大的空间,但从制作来说又有很多难点,因为两条线的时空是平行交错的,你必须把它捋得非常清楚,否则光凭听觉会听不明白。我动了很多脑筋,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声音手段,使用大量的声音蒙太奇把它连接起来,我觉得自己有创造性的突破。这个戏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比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诗意、浪漫,风格很独特、很少见,是一部声音大片。
 
  《嫁给了公家人》的创意是2000年的时候,广播剧组被中组部、广电部评为“先进集体”,我作为代表去北京领奖,听到了宁夏讲演团宣讲他们一个先进人物金占林的事迹,听了很感动,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我一回来就向领导汇报,当时李尚智台长、邱洁宇副台长很支持,说先下生活寻找创作灵感。于是总监王小云带着编剧赵耀民和我一起去了宁夏。我第一次到西北农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穷、什么叫干,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有了切身的体会。我们一路颠簸,像“土人”似的到了同心县预旺,到金占林工作的地方和他的家,采访他的同事、妻子、儿子,并和乡亲们一起座谈。随着采访,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逐渐活了起来,走到我们心里去了。
 
    剧本写出来以后,我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有西北味,还有一个就是要“土”、要自然质朴,所以决定找兰州演员来演。那里流行一种山歌叫“花儿”,演唱者自由发挥,没有固定的词曲。我们根据剧情的需要,写了几首花儿的歌词,又找了两个农民来唱。这两个农民字都不认识,我们就把歌词念给他们听,告诉他们要表现什么情绪,他们默念后说可以了,就进棚唱,一开口把我们的眼泪都唱下来了,就是我们要的味道,西北的泥土味道。后来音乐编辑杨树华又根据花儿的曲调编写了几段单管吹奏乐穿插在剧中,这就保证了全剧血脉贯通,风格更加浓烈。后来我还做了一个决定,让演员说方言,不说普通话。因为一说普通话,你就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个农民。好在西北话还是属北方语系,听众能听懂。
    
    因为宁夏、兰州两个台对我们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赠送广播剧让他们播出。结果当地电台都傻了,说上海台怎么做得出这样地道的西北戏来,肯定是我们当地台做的。我们听到这样的反馈意见,觉得非常欣慰,我觉得我们做到了。
 
 image005 副本.jpg
 
2003年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导演终身成就奖” (左三)
 
 
 
您对广播有着怎样的感情?
 
    我1987年到电台,2005年退休,2008年又返聘,陆续工作到2014年,20多年的时间我一直没有离开电台。我热爱这个工作,愿意为它做出一切努力。我觉得我得到了很多,领导给了我很多荣誉,我非常感激电台的领导,也感激听众能够认可我的付出。我是无怨无悔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是幸福的。所以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如果你喜欢这个工作,你要珍惜它、热爱它。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