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王小毛》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image001_1 副本.jpg

您能谈谈《滑稽王小毛》的创作背景吗?

1987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成立了三个分台,每个分台都要创新出一些新节目来。当时央视春晚正好兴起小品,小品很受欢迎,老百姓也喜欢。我说能不能我们也搞一个小品节目?广播小品。有了这样一个朦胧的想法以后,就开始想下一步:要有自始至终串联起来的人物,应该是怎么样的人物呢?

我想先给人物起个名字吧。我在进大学之前,街道生产组工作时,每天到中午11、12点钟的时候,总会听到楼上的苏北老太太喊一声“小毛啊,吃饭了”。那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在江南,江浙地区叫小毛的很多,老百姓比较熟悉,中国最大的姓是王,那就叫“王小毛”,讲给人家听,一听就记住了。那王小毛应该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我们觉得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是年轻人,最终我们给他定了一个基调:王小毛是个年轻人,是个聪明又朴实憨厚的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不是高大全的,而是热心的,又时时会犯一些小错误的、有缺点的好青年。

这个人物从哪来呢?身世是什么样的呢? 80年代初,有个政策是子女可以顶替退休的父母去工厂上班。我就设想王小毛有个妈妈,妈妈是在上海工厂里工作的,王小毛从苏北乡下到上海来顶替他妈妈的工作。王小毛就这样出场了。《滑稽王小毛》诞生是在1987年5月11日,在广播里第一次和大家见面。

 

“王小毛”播出后,听众反响怎么样?

那时候收听率很高,达到了50%,几乎上海一半的人都在听这个节目。可以说这个节目是一炮打响了。这个节目是符合老百姓审美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非常接地气。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妈妈是普通的退休工人,王小毛的女朋友也是。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王小毛是做什么的,王小毛没有固定的职业,他永远在变,这一集他可能做营业员,下一集可能做车间主任,再下一集又做里弄干部了。很多人还给我写信,说这个人物太离奇了,我们现在要换一个工作多难,这个王小毛天天在换工作。他不知道我们的苦心,我们如果把这个人物固定了,只做一种行业和一个职务的话。写写就会枯竭了,很难再找到题材了,会影响到我们的创作,我们一个星期要出3个小品,都是原创的。所以实践下来几年以后,我们觉得当时这个想法是完全对的或者说很英明的。

星期天我自己还主持一档节目叫《王小毛信箱》。这个信箱的作用,就是联系听众。节目红了以后来信很多,大多是表扬的,当然也有批评的,有的甚至很严厉。我们通过《王小毛信箱》不断地把这些信播出去,反馈非常好。现在我老是会听到有人说,我们是听《王小毛》长大的,甚至40岁、50岁的人都说,我们是听《王小毛》长大的,对我来说也很欣慰,说明这个节目对人的成长、对人的影响是正面的。

 image003_1.jpg

录音棚工作照

 

《王小毛》是由好几位演员同时演绎的,那如何统一人物性格呢?

《王小毛》节目的录制也很独特,它不像广播剧,也不像话剧,是按照台词走的,不会有很多过度的发挥。但《王小毛》的录音,即兴的东西却很多,本子可能相对粗糙一点,很多时间我们都是花在二度创造上面,也就是排练。在排的过程中,互相之间会产生很多新的笑料。我们这些演员,特别是滑稽演员在这方面的能力特别强,像王汝刚、吴媚媚老师,即兴发挥都是好得不得了,有时候他们可以本子都不看自己说下去。我们在剧本的基础上,会尽可能地发挥一些新的东西,这也是《王小毛》节目和其他节目不同的地方。

我们的演员是按照统一的性格来表演的。最早一代的《王小毛》由王汝刚、林锡彪、姚勇儿、沈荣海这四位演员出演。四个不同的演员,都来演《王小毛》。演员的风格是不一致的,怎么把他们都统一到王小毛这一个人物性格当中去呢?就规定他们用一种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语调,而且规定他们不能超出这个人物性格的范围去表演。四个人演下来,很多听众都觉得好像是一个音嘛!但是可以听出稍微有些不一样的,因为声音肯定不会完全一样。

我们也不断地在摸索、在学习,所以整个节目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节目播出以后,反响很大。那个时候很多上海人家到了晚上6点都要听《王小毛》,特别是夏天你到老式的里弄里面去,大家窗户都开着,好多个窗户都在同时播出这个《滑稽王小毛》。这种壮观的景象在今天恐怕是没有了。有人说我从这条街走过去,能够完整地听完一集《王小毛》的小品,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

微信图片_20190507085958 副本.jpg 

王小毛漫画形象

 

《王小毛》不仅是个节目,从它的题材、内容和时间跨度来看,我觉得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

《王小毛》牵扯到的面非常广,各行各业都有。凡是社会上的热点,我们都会积极跟进。比如说90年代初,全民炒股,我们就马上写这方面的内容,包括“炒股有风险”这一类的。比如说80年代开始下岗潮,我们就写“王小毛下岗了”,王小毛下岗了怎么办,王小毛怎么自力更生,怎么再就业等等。这对很多下岗职工都起到了安慰作用,心灵抚慰吧。有人写信给我,一个纺织女工说下岗以后真的很苦闷,家里还要养老、养小的,但是听了《王小毛》节目以后,心里宽慰很多了,王小毛的态度很积极,不断在生活当中寻找新的职业或者自谋出路等等。可以说这个节目多少对社会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

另外我们还做了很多配合各个政府部门工作的节目,比如说我们《王小毛》有很多专题节目,王小毛做警察了怎么搞好治安,怎么和坏人做斗争,怎么在公交车上抓小偷,还有王小毛去做计划生育工作、去搞公共卫生等等。很多政府部门都会主动来邀请我们,问能不能跟我们配合一下出个小品。

《王小毛》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王小毛》节目有很多第一,原来广播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它做到了。从来没有一个节目有主题歌的,但是广播的《王小毛》做了。从来没有一个节目会给自己画一个形象出来,但是《王小毛》第一个有了漫画形象。我们也是第一个把听众带到演播间来,让他们看我们怎么录节目的。我们还生产了很多衍生产品,王小毛的T恤,王小毛的太阳帽,王小毛的火柴,王小毛的连环画等等,这也是第一。还有就是我们节目不但是广播节目,它某种程度上还是电视节目,从来没有广播节目被搬上舞台、做成电视剧,这我们也是第一。

 

可以和后辈们分享一下创作经验吗?

《王小毛》就是我的本业,是我终身追求的东西。我觉得一个编辑如果一生能做出一档大家记得住的节目,有影响的节目,对社会有好处的节目,能够反映时代变化的节目,就很心满意足了。有的时候人家叫我去上课,谈谈《王小毛》的往事,我就会说:大家都知道宋代有一幅画,叫“清明上河图”,它是一个长卷,反映了整个宋代人民的生活。你如果把1000多集的《王小毛》也拉开来看,它就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侧面,一个里程。每一个改革开放的画面,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它里面都有,所以说《王小毛》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这个节目的出现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天时地利人和,催生了《滑稽王小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王小毛》。回头看看,每一步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留下来的深深浅浅的脚印。

 

 image004 副本.jpg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