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用耳倾听 用心倾诉

 image001_2 副本.jpg

您刚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时候,负责什么工作呢?

当时电台有文学科、音乐科、戏曲科。我最开始是在文艺部的文学科做编辑,大概半年后,我去了戏曲科,负责《舞台内外》节目。这档节目有综合录音报道、演员的采访、剧目介绍、评论等内容,是比较综合性的栏目。大概在1986年,领导提我做了文艺部副主任。第二年,整个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力度很大,设立了五台三中心,大家做事的干劲很足。1988年我担任了文艺台台长。

 

能谈谈90年代初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筹备前后的故事吗?

当时市里和局里的领导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的广播和电视都是独此一家,是不是应该制造一个对手,能够彼此竞争,充分激发广播的内在活力?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这项议程——成立一家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并行的省级电台,就被提出来了。

过去的台长都是上级任命的,而这次是通过公开招聘,然后经过比选再聘任的。上海广播电视局以外的人也可以来报考。当时上海广播电视局组织了一套八个人的评审班子,我记得大概有十几个人来竞选。我精心准备了一套改革方案,他们经过讨论,感到我的方案是最有竞争力的,最后决定由我来挑头组建一个新的电台。于是我被任命为新台的台长,并给了我六十个编制,员工可以在老台里双向选择,也可以去社会上挑选,甚至连副台长、部主任也可以由我来挑选聘任。这在当时来说,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

 image003.jpg

1992年9月24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挂牌

 

筹办新台,包括给新台取名字、选台标,应该有很多难忘的事吧?

为新台取名字的过程还颇费周折的,一开始领导借用了“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这一名称。正式命名时,原上海市副市长,当时也是浦东开发办主任的夏克强建议说,新台叫“东上海电台”倒是蛮好的。我们一开始也感到这名字还不错,但因为新台和老台是平行竞争的关系,我们心里就有些想法了,既然有东上海,那么就应该还有西上海、南上海,以及北上海。“东上海”这个名字似乎代表着我们只是上海的一个角落,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更大气点、从地域上来说可以更广阔的名字,最终我们选择了“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这个名称。我们因浦东而起,浦东是上海的东方,上海是中国的东方,中国是世界的东方。另外,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孕育着希望、光明、未来。这个名字太合适了,不但得到了市里的支持,还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我们题写了台名。

说到台标,当时有好多台标样稿供挑选,最后是我拍板定下的。我们的台标就像旋风一样,非常具有动感。而且它又有点像“e”,代表了east radio,具有东方的意思。同时它又带点我们中国传统八卦的标识,具有我们古老的内在精神。而且我们当时配在台标旁还有两行字——用耳倾听,用心倾诉。这两句话,我看现在的广播还在继续用着。

 

新台和老台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精心挑选了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第一批成员,当时没有用足六十个编制,因为怕以后还会有人陆续进来,只用了四十四个人。我们办了两套频率,一套是中波792千赫,另一套是调频101.7兆赫(后来又增加了卫星金融台、儿童台和有线音乐电视台)。当时虽然人手不足,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整个东方台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我们直接开办了一个24小时全天候直播的电台。这在当时来说是大胆的创新,也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从华东地区来讲,从来没有这样尝试过。原先上海所有的电台到晚上12点就结束播音了,从晚上12点到早晨6点,这6个小时上海是没有广播的。而东方台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状态。从早新闻开始,我们就开始大容量地直播。我们把播音速度提高了,一般播音员是按照1分钟160个字这个标准来讲话的,我们提高到了200个字,甚至更多,这样节奏更快、信息量更大。我们还引进了听众的评判机制和感受机制。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自建台起,就确立了自己节目框架的三维支柱,就是要以信息性、服务性、参与性见长。第一点信息性,指的是广播的信息需要最快、最密集地来传递。第二点服务性,过去是“我播—你听”的模式,所有的听众都是被动的,我们现在要变成“你听—我播”,根据听众的需要来设计我们的节目,牢牢树立为听众服务的理念。第三点突出参与性,广播是一种特殊的媒体,听众可以随时参与到节目里来,一条电话线就可以把直播室和整个城市连在一起。同时我又提出了“主持人中心制”。这样就整个改变并且完全颠覆了传统广播的模式。

 

听说开台之初听众反响热烈,收音机都卖到脱销?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开播使整个上海沸腾起来了。我们每天收到的听众来信都是用麻袋装的。后来统计过,大概每天四千封以上。听众的来信使我很感动。有的听众说,我一天24小时始终开着你们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甚至有些老同志说,我早晨是听着东广醒来,晚上枕着东广的声音睡去,我希望等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还是能伴着东广台走完我生命的历程。开播那阵子上海便携式收音机全部脱销,买不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当时办得热火朝天,对整个广播来讲,它带来了一场复兴。

1993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出版了以主持人为主体的纪实报告文学《东方旋风》,在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签名售书,受到了听众的热烈追捧。早晨8点钟就有人搬个小凳子在门口排队了。到下午1点30分正式开始的时候,完全就是人山人海的场面了,连书店门口都围了好几圈。

我看到大家这么热情,心里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同时我又担心出安全事故。主持人本来是在大厅里签名售书的,我们临时决定把主持人拉到二楼的小阁楼里。这样听众们要拐几个弯,才能进去,就比较安全些。6月的天气已经是比较热了,而且所有人都是前胸贴着后背这样排队的,所以空调根本不起作用。但是即使是这样小心安排,当时还是挤碎了好几个玻璃橱窗。我记得有一个中年妇女抱着发烧的孩子来排队,挤碎的玻璃把那个妈妈的大腿划开了,血流出来了。我连忙先让她签,签好了以后把书给她,然后送她到医院去包扎。事后我跟主持人讲,什么叫回报,这就是最大的回报。听众如此喜欢你,给你们的待遇远远超过当时的歌星、影星,你怎么可以不舍生忘死地往前冲呢?

当时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上海人为东方台打开收音机》。除了官方肯定,还有很多暖心的故事。我们走出北京东路传达室的时候,总能够看到听众捧着牛奶、鸡汤等着喜爱的主持人。我是台长,不是直接与听众接触的,但也感受到了这种热情。1993年的时候我住在中山医院,要开刀。夜晚突然有人来敲病房门,来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青年。她拿着花,说她也住在医院里,听人家说楼上住着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台长,她就特意到外面买了鲜花来送给我,希望我明天手术顺利。

 

东广的开播可以说是改革年代一个华彩的乐章,由此掀起了中国广播新一轮改革热潮,被誉为“中国广播改革的第二座里程碑”。那么除了社会反响外,经济效益又是如何?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台没有创办费,我们按照年利息4.2问局里借了一百万。第二年我就连本带利还给局里了。龚学平局长当时说,你们争取达到八百万广告收入,结果我们第一年的广告费是一千六百万,比他提出的目标翻了一倍。后来我们每年的广告收入是以一千万的速度在递增。我当了八年台长,等我2000年离开台里的时候,我们的广告收入将近八千万,几乎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逼平。可以说,当时整个广播业是很火红的。

 

后来您又在不同岗位进行过开拓性的工作,回顾自己整个的职业生涯,广播在其中有着怎样的位置?

广播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甚至在我的生命当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尽管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面对信息的爆发,广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广播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它能不断蜕变、不断更新、不断地面向未来。广播是语言的艺术,人类永远需要语言。我相信,广播有它存在的价值,也看好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