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12月31日,打响疫情报道第一枪

 

2003年“非典”时,我还是一名新闻系的在校大学生,憧憬着毕业后献身中国新闻事业;17年后,我所在的媒体第一财经打响了疫情报道的第一枪。

2019年12月31日,本该是万家团圆喜迎新年的气氛,却被一则重磅新闻打破。上午10点,第一财经发布《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离,检测结果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一文,全国首家报道了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打响了疫情报道的第一枪。随后,多家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由此拉开武汉疫情报道的序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章平说,这篇震惊全国的短文,虽然不足700字,但一定会成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件领域最重要的报道之一。

12月30日晚上,同事就了解到了相关信息,但有待向官方确认。 12月31日一早,我向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官方热线12320求证了网传文件的真实性,通过热线工作人员的答复,间接证实了武汉发生的疫情,保证了消息来源的权威性。而另一渠道的官方盖章,也进一步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

但因涉及重大疫情的新闻发布,编辑部非常慎重。当日值班的三审领导早上9点时表示“记者精神可嘉,但重大疫情发布还是等官方正式公告吧”,我以为稿子是被毙掉了,心想“写稿是记者的分内事,我尽了本分,就足矣”。

一个小时后,正在医院产检的我还全然不知,微信朋友圈已经被上述报道刷了屏。

对比我的原稿,发布版稿件删掉了“目前医学上已查出的不明原因肺炎主要包括SARS和禽流感”等与SARS相关联的表述,同时删掉了“华南海鲜市场距离汉口火车站仅1公里,是武汉人流密集区之一”等易造成社会恐慌的描述。

事后我才知道,这篇报道最后是由集团领导亲自修改、把关、定夺的,集团领导的责任感和担当令人动容。正如传媒学者所说,这篇文章在呈现重要而又敏感的信息的同时,在疫情细节和标题、行文处理方面,看得出编辑部极大地保持了专业、理性和克制。

打响疫情报道第一枪的同时,由总编辑牵头的“武汉肺炎”报道组同时已经派出记者前往疫情源头——华南海鲜市场,试图展示市场现状,以及其中几家商户的感染过程。当天下午3点左右,正当现场记者苦寻染病商户时,我们从知情人士处获得了一份《关于医院报告华南海鲜市场多例肺炎病例情况的调查处置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华南海鲜市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分布。

我注意到报告里的一个细节:有一个家庭4口人都感染了,这是否意味着该不明肺炎可能存在人传人的情况?我一边将这份报告发给编辑部负责人,一边致电现场记者,寻找与这一家庭有关的成员,追溯感染经过。前方记者很给力,得到消息后,很快找到了这家商户,采访到了相关人。

武汉因疫情封城两个多月,社会经济遭受重创。我时常想,如果媒体能更早一些提醒人们这个病可能会人传人,事态会不会好一点,感染的人会不会少一点……

疫情还没结束,媒体人就不能下火线。截至目前,第一财经一直处于各类媒体疫情报道的第一梯队,我的同事们在新闻敏感性、获取能力和策划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大家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为自己在这样一个能打仗、打胜仗的团队里浸润倍感幸运和自豪。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