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李兰娟、张文宏、卢洪洲——我采访到了传说中的“大神”们

 

2020年1月28日晚,我在西双版纳接到电话:“联系上了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她答应后天下午在杭州给我们半小时采访时间!”听到这个消息,我决定提前结束春节假期,立即飞回上海。

1月30日,我们抵达杭州树兰医院,下午一点半,73岁的李院士出现在我们眼前,她比电视上瘦一点,有些疲惫,但眼里有光。除了我们还有其他几家媒体也在一旁等候,为了不让她太累,制片人姚婷立马给我一个暗示:快准稳!

“咔!非常好,李院士您辛苦了。”从采访开始到导演喊出这句话,一共22分钟。在这22分钟里,要不是怕惊扰录制,在场的人应该会发出数次欢呼,因为李院士给出了近日来为数不多的好消息:

 

预测一个月内可能迎来拐点;
目前已成功分离7—8株病毒,并已获得种子株,离研制出疫苗又近了一步;

各路人马正在研究直接抗击病毒药物;
市民无需过度恐慌,戴口罩和洗手都很必要;

公共消毒做好,可以迎接正常工作,但自我防护措施是绝对要坚持的。

 

这五条讯息无一不牵动所有人的心。“禹迹九州铸华夏,生于忧患五千年”,多难兴邦,眼前的这场疫情于国于民于我来说,都是一场修行。

采访后仅隔了一天,李兰娟院士就率领她的团队驰援武汉,坚守抗疫最前沿,达两个月之久。

我采访到了传说中的“大神”们1.jpg

我采访到了传说中的“大神”们2.jpg

微信图片_20200413105159----2.jpg

2020年2月25日,我又跟随《X诊所》节目组前往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目睹了“医疗天团”的大会诊。这是疫情期间上海每日举行的例会,与会的都是来自各大医院的一线专家,他们会根据实时情况进行讨论,给出更新版的治疗方案。上海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大到个案分析、危重病人救治,小到用药剂量等等都在这里充分探讨,不断更新,成为更优化的方案,而这里也就是上海新冠肺炎的救治大脑。

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带着黑眼圈出现在我的话筒前。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位“男神”接受采访的一个个短短片段,后来纷纷上了热搜,当然不是我太有办法,而是他太有魅力。还记得那句“专家们平时文质彬彬的,都是假象”,实则他半开玩笑的回答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每位医生据理力争、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所谓“吵架”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吵出个最优的治疗方案,怎么对病人好,就怎么医治。这位耿直科普系男神,值得被大家喜爱。

接受我们采访的另一位“大神”是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的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也是上海救治方案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之一。采访中,他专注从容地跟我们说明了为何上海方案如此有成效,阐述了上海医护零感染的秘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铁血战士”在我问到“您有多久没有出过金山”时,突然哽咽了……此段后来被刷屏。当时我不忍再继续追问,我知道这流淌的情感里有责任、有牵挂,更有大医仁心。

 

写下这篇札记已是一个多月以后,我们走出了至暗时刻,正常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前线医护人员也已陆续回家,出征还是白雪皑皑,凯旋已是春暖花开。谢谢你们的负重守护,我们都会用各自朴素的情感来礼赞医者大爱。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