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阳台里的上海 ——无人机记录的战疫心声
新冠肺炎的疫情发生之际,SMG纪录片的拍摄也随即开始。镜头的录制键随着每一批医疗队出征、每一次医疗事件的发生而按下。我们记录下了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出征、瑞金医院的发热门急诊的日常、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的一线专家组、儿科医院的“幼儿园”隔离病房等等抗疫一线。
但我们也在思考,在为我们的记录与拍摄寻找出口:社会上受到疫情影响的人群如此之多,我们镜头可以为谁而发声,还能为谁发声?能以什么样的独特的方式来发声?这样的探索与思考持续在进行。
除了在日常跟踪拍摄上海的医疗力量如何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作用之外,我们也在寻找切入点,希望从普通人的视角去展现他们内心对于疫情的看法。最终,我们找到了他们的阳台。这或许是疫情肆虐之下,唯一一个能够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区域。
我们在上海联系了十几户普通人家,希望他们能用最简短的词语表达当下的感受。我们让每户人家都把自己心中对疫情最直白的想法写在纸上,在自家的阳台上展示给窗外的航拍无人机。
拍摄期间也曾经历过一些波折。正值三九严寒的上海,西北风考验的不仅仅是飞机的耐受力,还有在各种阳台、露台上举着标语的市民们。这些标语化的词汇,或饱含诗意的表白,是人们在口罩之下的心声,是属于上海市民的行为艺术。航拍飞机记录下了他们无声的呐喊,而这呐喊的内容却又是如此温暖、正向、直击人心。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这些普通人家的全力配合。在听说拍摄目的后,大家纷纷主动出力,在家作画写字,发挥能量。他们说,作为普通人,除了在家自我隔离,很难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但当有机会可以为前线的医护人员、身处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鼓劲,全家人都活跃起来,愿意做点份内事。
因为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这片战场上,不仅仅需要医护工作人员在一线奋力救治,也需要我们身边的这些普通老百姓做好自己,为他们加油。
短视频上线后,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通过“上海发布”公众号推送的推文迅速突破10万+,抖音、微博播放量破百万。网民纷纷在留言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抗疫标语”。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曾在《天下无贼》里被戏说,被共鸣。疫情之下,医患之间的信任也再次被提起,被歌颂。
一位医生说,此刻的医患关系,融洽到不正常。
疫情肆虐下的中国,利己主义、排他主义盛行的今日,这根被迫切断的人际交往纽带以另一种方式显现了出来。我们共情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感动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记录的力量在此刻体现。真实的事件、真诚的人物、珍贵的时刻在此时交融,被我们这样的职业所记录,用市民们的阳台一角来呈现。
希望以后,我们还会回忆起那些诗、那些标语。那时我们不再“宅着”,能够跨越“一江水”,用摄像机记录下“一家人”的故事,盼望“冬将近,春可期”的美好祈愿在全球快点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