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新冠时期电视新闻报道的创新分析
电视作为传统新闻媒体,在新冠疫情发生的当下,承担了权威发声、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宣传的重要责任。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媒体,各种媒介渠道都高度重视这次疫情报道,电视新闻只有改变传统媒体报道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打赢这场聚焦“疫情”的特殊新闻战役。
一、新冠疫情时期的语境特点
(一)新闻传播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模式改变,观众可以实时观看新闻直播节目,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随时重播或停播,也可以在手机端选择性观看并传播转发,实时互动,反馈意见,这也有利于新闻从业者对舆情状况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及时的了解。新冠疫情时期,人们隔离在家,更加关注疫情报道,广播、电视、报社、新媒体等都会发挥各自媒体的渠道优势,发布疫情新闻,视频、文字、短视频,时时更新,争夺受众眼球。
(二)信息传播碎片化
新媒体时代催生了自媒体发展,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者,导致信息传播碎片化。新冠疫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贯穿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不同媒体渠道不断更新的新闻和信息,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独家新闻日益减少,依赖单个媒体很难满足这种新语境下的发展需求,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必须更好地筛选、整合信息内容,以自己的视角重新梳理、构建起权威报道。
(三)公众话语权引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社会公众话语权出现变化,信息传播时间变短了,传播范围扩大了,使得受众话语权大幅度提高。任何教育层次、社会领域的受众都可以在网络渠道发表意见,传播、交流、分享身边的疫情信息,而且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这一方面可以给传统媒体提供丰富的新闻线索,但也不乏假新闻混杂其间,这就需要媒体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有限的版面上呈现最有价值的报道。
二、新冠疫情时期,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电视新闻报道策略
(一)接近第一现场,贴近社会公众信息需求
1月23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权威地方媒体,旗下的东方卫视、新闻综合频道率先启动应急机制,在晚间18:00点的《东方新闻》和18:30《新闻报道》以大版面重点关注并报道了疫情发展,两档新闻节目收视率均大幅攀升,其中《东方新闻》收视率提升了65%。网友评价说“东方卫视定位清楚,新闻做得冷静又有温度,彰显出新闻的价值和意义,记者好样的”。
而第二天大年三十晚,融媒体中心就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跟随上海医疗队前往抗疫一线——武汉进行报道。这条消息当晚刷爆朋友圈,无数网友为这些放弃新年团聚、赶赴前线的勇敢“逆行者”点赞。抵达武汉两小时后,两位前方记者就发回了首篇报道《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现在是“战时状态”!》,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各平台全网推广,单条点击量达数千万。2月,融媒体中心再次加派记者奔赴武汉,分别蹲守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方舱医院,各档新闻版面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从疫情防控前线发回的报道,让观众全面了解了上海医疗队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真实情景和最新鲜的资讯。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过:“你认为你没拍好,其实并非这样,你只是离得太远。”这些贴近新闻现场的报道,凭借其他媒体渠道难以获得的采访资源,采制了鲜活、真实的新闻,满足了受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有效吸引了观众眼球,增加了人们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
(二)前后方联动,挖掘新闻线索,实现故事化叙事模式
在电视传媒中,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就是“采用故事化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报道结果、关注细节和情节,采用一定艺术手段,挖掘人物情感,提高可读性和感染力。”[1]也有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纪实、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2]
疫情当下,观众对疫情第一线的关注度非常高。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前方记者的信息资源优势,创新性地采访制作了多条前后方联动的新闻报道,通过上海、武汉两地跨时空的交流互动,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个温情感人的医护人员的事迹,形式新颖,内容有深度更有情怀,传播了正能量,树立了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心。《新闻透视》栏目在2月份做了四期这样前后方联动的新闻专题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为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模式做了成功的探索。
电视新闻故事化叙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确保新闻真实性、时效性
对于新冠疫情报道,真实性是第一原则,时效性也不能忽视,尤其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抢夺先机的当下,如何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不让电视报道成为旧闻,必须未雨绸缪、早做策划。
《新闻透视》栏目2月24日播出的《你好,“+1”小朋友》,关注了当天在上海出生的一个特殊宝宝。她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两周前,孩子的父亲——瑞金医院血液科医生薛凯没有陪伴即将临盆的妻子,而是报名加入瑞金医院医疗队奔赴武汉。在机场送行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薛凯医生与妻子依依惜别的场景,直觉这是个好选题,于是随后几天,记者去薛凯家中进行采访拍摄、陪同薛凯爱人进医院产房,记录了她从待产、到进入手术室的全过程。同时,在武汉的前方记者也陪着薛凯医生一起守候,记录了薛凯与爱人视频连线时,听到宝宝哭声后的第一反应。这种真实感人的画面,打动了无数观众。宝宝的名字还被取作“加1”(佳依),突出了孩子父亲主动加入战队,出征武汉的意义。一个宝贝的诞生勾连起上海、武汉两地最深的牵挂,更体现了这对医务工作者父母的责任和情怀,朴实动人,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2.以细节为核心,升华主题
在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事中,以细节呈现的方式来丰富和升华新闻主题非常重要。人物故事中要体现细节,通过细节彰显出人文精神,在报道中要揭示故事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让受众从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精神得到满足[3]。
《新闻透视》栏目2月23日播出的《亲爱的,这次换我来当“后勤部长”》,同样聚焦了一对医务工作者。华东医院外科大夫留守上海,照顾儿子;妻子奔赴武汉疫情第一线,在重症监护病房当护士。记者特别拍摄了一个细节,外科大夫放下手术刀,拿起菜刀学做菜,变身“后勤部长”。2月12日播出的《我想回去,和大家战斗在一起》也呈现了一个细节,医生为何一连六小时不喝水,从而进一步解释医生穿上、脱下防护服的复杂流程,让观众从这个细节中体会到医生工作的辛劳。这些细节都有赖于记者的细心观察,放大细节,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体现医务工作者真实的工作状态。
3.后期制作体现“艺术性”
电视新闻节目在对新闻进行故事化报道,倾向于突出“情”,这就必须重视后期制作在画面与声音的运用,要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同时又不影响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以2月8日播出的《相隔800公里的医生夫妻档》为例,新闻一开头就以开双框的画面方式,同步展现这对夫妻分别在上海和武汉的医院,换上防护服走上工作岗位的画面。在随后的视频对话中,也是采用上海和武汉两路记者,同步在两地拍摄记录的画面,让观众仿佛同时身处两地,看到两人对话。
在《你好!“+1”小朋友》一片中,画面展现了小宝宝在上海的医院出生那一刻,随即画面转换到奋战在武汉第一线的父亲,拿着手机,通过视频听到女儿哭声的场景,“这哭声怎么这么响啊,嗓门太大”,这句父亲自然流露的实况声,以及身边同事们纷纷恭喜他的场景,让两地实时同步的场景自然衔接、转换,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令人印象深刻。而该片的编后语,还特别引用了父亲写给新生女儿的一封信:“为了给你一个健康安宁的生活环境,爸爸决定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平凡人,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永久的相聚,等你长大以后,爸爸带你去最美江城,看武大樱花浪漫,听黄鹤楼千古绝唱,吃热干面和三鲜豆皮,以作补偿。”将这样温情质朴的家书引入编后语,也是新闻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凸显了医生的情怀和担当,更加富有意境,令人印象深刻。
(三)体验式采访,提升电视新闻报道感染力
体验式采访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亲身参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以事件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身份,体验新闻事件本身并进行采访的报道方式[4]。新冠疫情时期,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很多人更是需要隔离家中,不能随意走动,这些都给电视新闻采访带来了难度。
疫情发生以来,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们密切关注着疫情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采用各种报道方式、技术手段,让每天的新闻版面丰富鲜活,既有动态消息,也有人物特写、记者观察等深度报道。这其中,多次采用的体验式采访,给观众传递着记者切身感受带来的新闻故事,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效果颇佳。
2月15日,上海遭遇寒潮来袭,最低气温猛降10到12摄氏度,上半夜还迎来了今年首场雨雪天气。这样的特殊天气,上海每个小区都有坚守岗位的保安,他们怎样当好“守门人”,把好家门口疫情防控的第一关?这是很多观众想了解的。为了采访这个选题,两位记者开动脑筋,以驱车回家的夜归人的身份,体验了一下“守门人”夜间工作的辛劳和坚守。深夜11:30,两位记者开车驶进小区,记录下保安如何给他们测体温、车辆通过两道关卡进入小区的全过程,并拍摄到在人行出入口、外来人员如何进入小区的流程。此外,还有深夜里,保安人员在风雨中坚持站在户外工作的场景。从23:30到凌晨2:30,记者精选了作为体验者目击到的这些精彩画面,采写了一篇新闻特写《寒潮中的守夜人》。短短2分43秒的新闻,展现了小区保安的敬业值守,并指出“这样的守夜人还有很多,幸而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的安稳梦乡”,让报道主题升华。这篇新闻还特地让记者亲自进行解说词配音,客观朴实的叙述性语言,没有煽情和夸大,更具有代入感,使得整篇报道更加鲜活生动。
三、结语
新闻报道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媒介环境变化,在不断创新传播理念的背景下,传播主体是受众,行业必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传媒行业而言,要结合受众的实际需求,根据最新的技术,将开放化的传播方向呈现在受众面[5]。
融媒体中心除了在传统电视新闻板块发力,在看看新闻网等新媒体渠道,也持续发力,每天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防控疫情最新情况,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多维立体的传播格局,进一步增强了融合传播力,为处于转型期的电视媒体行业,适应时代发展、创新报道手段做了探索和思考。
本文中总结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涉及故事化叙事、体验式采访等内容,虽然并不是首次提出的概念,但在新冠疫情时期,这些电视新闻报道手段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在采制手段上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色,这些都使得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变得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因此各档新闻的收视率在疫情期间都得到一定提升。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电视新闻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中,面临着严峻挑战。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出好的选题,不断创新更多报道手段,灵活运用新技术,要更加重视电视新闻从采访、编辑到后期制作播出的全流程品质把控,才能凭借精良、权威的电视新闻报道赢得受众,实现新发展。
注释:
【1】金铁明,谈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记者摇篮,2005(5):42.
【2】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J],当代传播,2005(4):106.
【3】张良君,论电视新闻故事化人文精神的彰显[J],新闻界,2010(2):158
【4】高媛,论记者体验式采访[J],活力,2013(4):164
【5】董正韬,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策略的变化[J],201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