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云综艺”的未来之我见
在疫情期间,人们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客厅、厨房、卧室里,原定的综艺节目大多无法正常录制,节目出现断档窘境。“云录制”由此应运而生,成为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契机。那么,云录制会不会是综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我的观察,云录制节目无外乎vlog方式和视频连线方式。
湖南卫视的《嘿!你在干嘛呢》就是利用新技术打破时空局限,利用与艺人的视频连线嫁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再现了人们在非常时期的生活缩影和情感沟通。引入vlog形式,是它有别于疫情期间其他“极简综艺”的成功之道。近日我看到BBC的一个关于武汉的微型纪录片后也很受触动,它将疫情期间武汉人拍摄的vlog加以汇总,辅以后期采访和解说,制作成了一个武汉市民面对突如其来疫情的很有冲击力的白描。
Vlog方式的云录制侧重于第一视角,侧重于记录生活,它的个体化、人格化的表达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感情共鸣。在目前的很多综艺里,vlog已经是打破“我播你看”壁垒的一个接地气的表达手段,把真人实境的vlog与其他手段巧妙结合在一起,才会有一个丰满的节目效果。我认为vlog的方式在今后的节目制作中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而关于视频连线,人们在以往大型直播晚会现场常可以看到,主持人在主会场通过微波或者卫星信号进行多地双向连线。这次疫情期间,我观察到好几档节目突破嘉宾分散多地的空间局限,通过5G信号多地多向连接,用小屏拼接成大屏,让参加节目的嘉宾形成互动完成节目的录制。这种因时因地制宜的努力无疑值得肯定,但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大多乏善可陈。
比如《歌手》的演唱部分录制采用的各地拼接录制,由于条件有限,缺少了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和观众的互动,隔屏的录制让嘉宾之间的互动也缺少了默契。《欢乐喜剧人》疫情期间变身为《云端喜剧王》,缺少了激烈比拼和观众参与,再加上对脱口秀段子的挖掘着力不够,节目显得缺少亮点。专业艺人应该做专业事,如果云录制的内容改成他们点评前几季的小品段子肯定比他们拉家常更好看。
在云录制节目中,嘉宾在家采用的都是非专业设备,传到录制控制室要经过一系列转换,在画质、声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节目的质感上就大打折扣。特别是谈话聊天的云录制节目简直可以说是“战地临时节目”,这类节目完全靠语言来调动,而很多嘉宾语言表达杂乱,说话缺乏节奏,缺少彼此之间的眼神交流,镜头语言又单调,像这种节目的尬聊方式很容易让观众疲惫。这类节目的嘉宾选择非常重要,需要能够干净利落又真诚率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
综上,云录制综艺目前来看是特殊时期的权益之计,云录制将来更多只是连线录制的某个部分。对于专业媒体来说,不提升专业性和丰富性,云录制难成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