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作为“国家相册”的两类抗疫纪录片 叙事创作研究 ——以《同“心”战疫》和《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为例

 

2018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纪录片“国家相册”功能,真实记录奋进的新时代,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昂扬之气。该通知从政策层面定调,充分开掘优质纪实影像的社会功能,鼓励具有时代印记、彰显时代精神的纪录片精品。疫情期间,记录抗击疫情这一时代印记的纪录片相继诞生,类型也颇为丰富,既有系列长纪录片,也有微纪录片;既有全景式记录战疫全貌的纪录片,也有微观聚焦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既有展现行业英雄的英雄叙事纪录片,也有多视角、平民化的影像纪录片。

同在东方卫视播出的两部纪录片,一部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同“心”战疫》,一部是上海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这两个节目播出后都取得了优秀的传播效果。《同“心”战疫》于9月在东方卫视播出期间,同时段收视排名全国第三,平均收视过1。《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5月第一集播出收视率达到0.97,豆瓣评分高达9.3,多家媒体报道,引发微博热议,微博端总播放量755万。两部“国家相册”纪录片在叙事结构和功能上却体现出较大差异。《同“心”战疫》无限广阔地打开了镜头的触角,突出展现抗疫全貌,多地域、多视角强调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微观展现医患关系,通过结构化的故事逻辑凸现价值引领和人文关怀。

 

一、构建“全景式”叙事框架,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

《同“心”战疫》通过6集的篇幅,采用全民参与的宏观叙事方式,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景式展示出来,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党与政府领导下广泛动员、主动参与形成的强大合力,以及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时代精神。

1.全覆盖叙事视野

首先,在时空轴上,《同“心”战疫》从疫情源起、暴发一直讲述到国际疫情的蔓延以及中国的严防死守,各城各地各行业的行动,上至国家层面、政府行为,下至平民百姓,乡里乡亲。从主题设置上这一特点也可见一斑,比如第一集《令出如山》讲述了党政军民同舟共济支援武汉的行动,凸显了我国政府强有力的号召力和执行力。第二集《生死阻击》专项描绘了全国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的抗疫壮举。第三集《坚强防线》则展现了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进行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第四集《众志成城》对焦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第五集《命运与共》镜头瞄准国外,全面展现国外友人对我国的驰援和帮助,以及我们对国际疫情作出的贡献,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第六集《人民至上》重点突出同心战疫,人人有份的时代面貌。该片通过大量的解说和镜头语言讴歌中国勇毅向前,从不停歇的国家精神。这种多视角、广维度的叙述以及强劲的现实主义能量极大促进了大众与社会沟通、对话的积极性,有效加强了国家认同。

2.融合叙事方式

《同“心”战疫》采用了将宏大叙事和微观书写相统合,行业英雄与平民英雄兼顾,诉诸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式叙事方式。六集纪录片既有观众感兴趣的个人故事讲述,也参与着社会记忆的生产,大量的解说词和专家访谈阐述国家方针政策和行动指南,帮助人们理解现状和强化集体意识,持续回应着不同维度的现实关切。一方面,实证影像资料、大量数字报道、政策和行动指南的解读让观众能在理性状态下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全程回顾战疫的基本面,并像教科书一样教育民众。另一方面,通过一个个小切口的故事片段进行叙事,第三人称的客观解说展现最真实的医者生活。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被包裹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内,却还要做好高强度、长时间的危险性工作。通过情节推动的叙事让普通大众真正认识到医生也是肉体凡胎的普通人,在舆论、职业、责任、个人家庭等多重重压下,医生们即使身体不适,也要像机器人一般精密、高效地“运转”。

《同“心”战疫》通过群体英雄塑造,构建国家形象,加强国家认同。除了医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形象认同外,《同“心”战疫》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只塑造行业伟人的“英雄叙事”模式,塑造了很多普通群体中的“平民”英雄。片中有每日为医护人员送去500杯咖啡的咖啡小店,开办小超市便民助人、不辞辛苦的居委会主任,风里雨里奔忙的快递小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不分昼夜的建筑工人,制作大数据疫情地图的程序员……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一场规模盛大的草根影像。导演通过对疫区疫情发展脉络的梳理,用“上帝视角”的抽离感,客观地记录了这些“平民”英雄的伟大。与此同时,体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而不是个人主义。他们不是孤胆英雄,不是依靠一己的力量挺身而出,他们来自人民,披肝沥胆、忘我无私地奉献,他们不张扬个性,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的“英雄共同体”,彰显出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以《同“心”战疫》为代表的全景式战疫题材纪录片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我国抗疫的全过程,分享了我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在追踪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同时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口,丰富了国家形象纪录片的叙事主题和叙事内容。例如,片中以新闻联播画外音的形式多次出现了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指示。后来,镜头又展现习近平主席亲自赴武汉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这些都意在构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全国抽调的 346 支医疗队、4.26万名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驰援武汉;集中建设收治点,按时按质完工等举措体现了中国的抗疫决心,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大国担当,也是增强对外传播的主体性。在个体微观层面,职业化形象和公民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着眼点,例如,在疫情中牺牲的武昌医院院长、80多岁坐着轮椅坚持为他人看病治疗的老医生,武汉敲锣女孩、社区开小超市的居委会主任等。良好的个体形象充当着传递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宣扬中国人民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禀赋,这些都有利于西方形成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正面评价,贯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体现中国力量”这一对外传播政策的具体实践。

 

二、构建焦点式叙事框架,传递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

与《同“心”战疫》不同,《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纪录片聚焦疫情之下的医患关系,共有《红区》《相逢》《雷神山纪事》《脸庞》《武汉来信》《我会陪着你》六个主题。该片摒弃了英雄主义的大命题,而是从普通人的个体故事出发构建叙事框架,以极小的切口聚焦于一个个不平凡的救治故事,力求见微知著,洞见人性的大光辉。

一段时期,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多属于阐释型叙事,这种叙事以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讲述故事,故事常常沿用主观化而非自然客观的状态来演绎,导致故事的讲述往往刻板、严肃,过于“高冷”而不接地气,同时人物塑造符号化、脸谱化。《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在叙事模式上,更加注重故事为本,同时采用外视角叙事、渐进和平列叙事的结构,以及深度的细节刻画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活泼,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多面,从而达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1.有“秘密”的三幕叙事让抗疫救治故事“有血有肉”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其叙事视角和结构设计不容小觑。那么什么是好的结构呢?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认为:“布局良好的情节应该包含某些‘秘密’,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秘密’将显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使得整个故事体现出完整的结构之美。”抓住一条好的思路主线,给被拍摄对象赋予一个能够引发受众兴趣的任务就是这样一个“秘密”。比如《雷神山纪事》中就展现了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获得最好的救治效果,成了所有医生需要面对的难题。ECMO专家王维俊就面临这样的抉择。这是一种体外心肺循环系统,往往用于心肺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人,因此成功率并不高。当时,医院只有一台ECMO可以工作,而有5床和15床两个病人危重,究竟先救谁?“没有时间犹豫,必须要做出选择了。”首先获得ECMO救治的15床从死亡线上被抢救了回来,康复出院,而5床的病人永远留在了这个春天。

这一集中采用三幕式结构,将故事本身分为了三幕,第一幕介绍故事的角色和问题,即只有一台ECMO。第二幕随着复杂情况的出现,产生让人出乎意料的问题或走向,而随着这样的冲突不断地升级,故事的节奏也不断加快。第三幕即角色逐渐走向成功或失败,达到高潮或低谷,比如15床康复了,而5床去世。《人间世》几乎在每一集都以三幕结构和外视角叙述一个个救助故事,这样的叙事手法能带动观众情绪,使得故事紧张复杂,观众在叙事者的时间线中同主人公一样,对病情充满同理心,让观众在不知结局走向的好奇中深深卷入,观察和体会医生和患者的两难,感受医生高尚的职业情操。

2.并列和渐进叙事让主题“形散神不散”

《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的纪录片团队蹲守在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等重点区域进行拍摄,采访了上海援鄂医疗队近百位医务人员,记录了这群白衣天使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作品的情节内容以板块为单元,各单元之间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表现出密切的共存关系。从宏观上看,作品采用的是平列叙事的逻辑结构,而从微观上看,围绕不同角色展开的各个小故事本身由不同的片段拼凑而成,内部也可划分为小的单元,上下承接的单元具有一定的线索关系,即故事内部的渐进叙事。以第二集《相逢》为例,整集时长41分15秒,围绕“相逢”这个主题,既有在上海工作的武汉籍医护人员不顾生命危险,从相对安全的上海“逆行”前往家乡武汉的雷神山医院救治的故事,也有同去武汉抗疫的夫妻医生,在武汉工作40天因忙于救治病患无法见面,在武汉过生日的感人故事。各故事通过镜头转场和旁白实现板块间的跳跃性切换,使板块之间保持平行、并列的逻辑关系。每个小故事内部按照一定的框架推进,各叙述单元之间呈过渡性连接。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下,大主题和小主题巧妙呼应,形散而神不散。

3.以小见大的细节叙事让人文关怀“跃然而出”

该片的特写和中景达到全片的 70% 以上。细节叙事的增多能塑造出更丰满的个体人物形象,让纪录片的叙事空间得以拓展,使观众的体验在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得以延展。细节叙事方式对整体形象而言具有突出的聚焦作用,其体现出的美学张力在纪录片生产中自然而然地生成。

比如在第二集中一位老人一家三口都被感染,他的老伴就在一墙之隔,却无法见面。青梅竹马的老伴用手机打出千字长文,鼓励他坚强活下去。上海援鄂的护士陈桂林穿着密闭的防护服,在缺氧的状态下,用武汉话把信一字一句地念给病榻上插着管的老人听。观众在一句句饱含温度的“念信”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一细节的放大传递出可贵的亲情,更有老人、护士这两个陌生人之间最基本的良善之心,透露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片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在金银潭医院,一位女患者在离院前拿出纸笔,记下了每个护士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并一定要给他们鞠躬。12床的老人迎着夕阳的余晖,经过一路颠簸,终于被医护人员们安全转运至40公里外的手术医院,等待一场救命的手术。陪同的医护人员从医院里出来后,看到医院门口的樱花树,决定拍张合影记录一下此情此景。蓝色衣服的上海医生,白色衣服的武汉医生,他们不知道对方姓名,也没见过对方样貌,却在这一瞬间,留给了彼此一段最温暖的回忆。一位市民穿着笨重的皮卡丘套装,举着“谢谢”的纸牌,站在路边数小时为医疗队送行。镜头中医生换下防护服,汗水交织的脸庞;因为无力救治,医生痛苦抹泪的双眼;倚靠在窗口思索治疗方案的医生背影等等。这些真实而又被放大的细节镜头充满无比强大的叙事张力,深深冲撞着观众的内心。

在焦点式叙事框架下,《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一方面是通过对迫切需要解决的疫情救治问题的强调,诠释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以取得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是通过温情平和的镜像符号,刻画一幅幅有温度的场面,彰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让受众看到医护群体培养、成长、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从而促进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公众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理解与尊重。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纪实影像正以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凝聚国家民族情感认同、召唤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挥国家级媒体的拍摄优势、人力优势和资源调动优势拍摄出《同“心”战疫》这样全景式的纪录片,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公民风范,树立了国家和民族自信。《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则依托《人间世》原有的医疗纪录片品牌优势和拍摄经验,聚焦于疫情救助中医患故事的讲述,通过人性的小刻画反映整个大疫情下的医疗面貌,功能定位于凸现疫情下的人文关怀。对于信息资源、采访资源相对有限的地方媒体而言,这种纪录片摄制做法是非常取巧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无论是《同“心”战疫》还是《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大视角还是小切口,这两种不同功能定位的“国家相册”,均以其清晰的价值诉求,传播了国家的力量、逆行者的担当、人性的温暖,以面对疫情的初心使命、人性善意,成为记录时代可铭记可流传的百姓日记、国家相册。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1】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

【2】结构是制作一部好纪录片的关键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05/08/3980569_783991459.shtml.

【3】《医疗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以〈人间世(第二季)〉为例》,姜卓群,《科技传播》2020年4(下)

【4】《医疗类纪录片影像叙事与传播研究》,王筱卉  侯娅珂,《当代电视》2020年8期

【5】《战疫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策略研究——以〈英雄之城〉为例》,姬之聪,《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9月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