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媒体深度融合“深水区”的创新突围 — SMG融媒体中心在严肃新闻领域的“微革命”

 

从2014年媒体融合战略的全面启动,到2020年媒体深度融合战略跨入“深水区”“攻坚期”,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应融合转型而生,向蜕变发展而行。从转观念、做产品、建平台,到跨前一步探索一条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向内改革的新路径,融媒体中心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保持着开放、革新、求精的态度,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一、“破圈”:以技术和创意拥抱用户,虚拟主播“申䒕雅”惊艳亮相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元的文化通过更广泛、更便捷、更强大的传播平台不断碰撞,如何与越来越年轻和个性化的观众用户建立紧密、双向的联系,成为媒体必须面对和攻克的课题。5G环境下,多点、多地、全流程、全功能、4K/8K超高清节目的集成制作和发布能力有着质的飞跃, VR、AR、AI、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立足于以上客观条件的成熟,融媒体中心以技术和创意拥抱用户,努力“破圈”。

2020年11月4日—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融媒体中心连续7天推出了共计21小时全媒体大型直播《新时代 共享未来》。这一次的大直播相比前两届而言,更为注重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更直观、灵动、立体的视觉语言呈现进博会盛况,推动内容的创新表达和融合传播。11月5日的直播中,融媒体中心全新“破圈”打造的虚拟新闻主播“申䒕雅”,通过东方卫视向全国观众首秀亮相,成为一大亮点。在5分多钟的直播中,“申䒕雅”通过光学动态捕捉技术、AR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和游戏引擎技术相结合,一口气连续“穿越”四叶草的四个展区,与进博会展馆中的现实场景“无缝”链接,并与现场的展商人员进行实时采访和流畅的多轮互动,成为国内首位在大型直播报道中亮相、具有新闻属性的二次元虚拟新闻主播,成为主流媒体与年轻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后续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宣传报道中,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了《PD Boys》(浦东 Boys)、《申䒕雅带着最强男团PD Boys来啦!》等新媒体产品,为浦东地标树立张江IT技术男、外高桥带货主播、金桥制造业蓝领、临港萌系正太等动漫“人设”,以最新潮、最青春的语态吸引受众。申䒕雅还在演播室跟年轻嘉宾“连麦”,频频亮相,十分活跃。同时,节目团队也在B站同步开设“申䒕雅”账号,精心维护,每日更新动态(截至2020年12月已更新125条,粉丝4.2万),和网友分享申䒕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向年轻用户展现不一样的新闻气质,在与粉丝的互动交流中逐渐“养成”这一创新IP。

从观众和网友反馈来看,不管是惊艳亮相的虚拟主播申䒕雅,还是小试牛刀的PD Boys,都捕获了众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引发了不少具有话题性的讨论,粉丝黏性极高,“从来没有觉得新闻这么有趣”“小雅姐姐今天要播什么新闻呢”等弹幕刷屏,为未来更多如虚拟主播和真实人物访谈、在商业平台设立虚拟演播室、屏幕虚拟主播和场内全息投影相结合的报道方式创造了想象空间和实现可能。“申䒕雅”也荣获由传媒内参颁发的“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融媒产品”的荣誉。  

这次“破圈”是融媒体中心在长期内容积累的基础上,向内深入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融媒体中心在气质上全面融入“用户思维”的标志性实践。

 

二、“布阵”:打造更有层次感的传播生态,抢占网络舆论“主阵地”

网络舆论场早已成为舆论“主阵地”,而抢占“主阵地”需要更猛烈的“火力”,更轻便的新式“武器”。融媒体中心尝试着在一些重大的宣传报道中颠覆自我,重新“布阵”,以摆脱庞大复杂的电视安全播出桎梏,打造一个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更有层次的媒体生态。

在2020年11月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宣传报道中,融媒体中心除了精心组织策划《新时代•再争先—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直播特别报道》,以最能发挥传统电视优势的直播报道,全景展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伟大奇迹之外,更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了新媒体产品的“布阵”上。中心专门成立了新媒体产品工作组,展开头脑风暴,梳理内容素材,最终形成了8大系列20个新媒体产品《奋进30年 浦东再争先》《浦东光芒》《每年留个影,看看浦东这30年是怎样长大的》《拿起画笔,描绘而立浦东30个第一》《陆家嘴•时光掠影》《我与浦东同龄》《这条不断飞扬的曲线,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缩影》《浦东史诗》等,并按产品类别、目标受众、内涵气质、传播功能等进行详细划分,根据预热阶段的不同节点,制订出具体到天到点的“作战出征”表,按步骤、有重点、分波次推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澎湃等其他媒体开设的直播间中均广泛转载融媒体中心短视频产品,今日头条、UC头条、新浪微博等平台积极推送,有力提升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舆论知晓度。

以新媒体矩阵筑牢新闻舆论高地,融媒体中心实现了高质量完成宣传任务,扩大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双赢”,同时这更是对内部新媒体生产资源的一次盘点和“整训”,是建立在媒体融合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果基础上实施的生产策略,具有承上启下的开拓性意义。

 

三、“加持”:影像视觉语言的专业表达,为主题报道增添“大片”观感

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出现壮大后呈几何级数发展普及,智能手机的不断迭代升级和5G技术规模性投入使用,使得短视频的拍摄和发布迈入“零门槛”时代。但从视频制作的角度来说,专业的影像表达却从来都是一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手艺,是传统电视媒体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如果在短视频的拍摄制作中,能够充分发挥精通画面语言、了解视觉心理、善用影像讲故事的优势,就一定能在“内容为王”的传播生态圈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0年“七一”和国庆,融媒体中心为迎接建党百年,前后推出了两季“骑行党课”融媒体产品,将分布在上海各个区的红色景点巧妙串联、集束呈现。这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主题报道”选题,但“骑行党课”在形式上的精心设计、镜头运用上的炉火纯青赋予了其“大片”观感。节目组以单车动线引导观者视线,贯穿始终的第一视角、主观镜头让观众从头到尾参与其中:在滨江道上迎风驰骋,于先辈故居中穿堂入室,从而获得和绝大多数网络短视频的不同观感。贴地特写、全景航摄、轨道平移长镜头……各种突破常规的镜头呈现,为的是让场景更丰满、视角更多元、画面更富艺术感。推窗转移视线、飞鸽振翅转场、古今画面穿越时光、平面照片牵引入现实,运动中的镜头加上各种巧思妙想的转场,让本来简单的环节不落俗套,也让每集短视频的节奏始终保持精炼紧凑。AE特效“无中生有”的场景加工,字幕与实景浑然一体,具有电影质感的镜头语言精准符合网友的收看爱好。值得一提的是,全系列7集短视频中有超过50%的镜头采用航拍,高难度的摄影方式更具整体性地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神韵气质。而如此“大费周章”的拍摄和制作进度,也充分彰显了电视媒体作为媒体主力军的品质追求和优秀传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必将迎来贯穿全年的宣传热潮,《骑行党课》也将在前两季的成功基础上,进行定制“红色骑行路线”、拍摄“骑行视频”、举办并录制“送党课上门”线下活动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同时探索新生的盈利模式。具有网感的专业化影像视觉语言,在强化主题报道内核的同时,也进一步软化了表达方式,拉近了和受众的距离,体现了主流电视媒体引领舆论、升华审美、唤起共鸣的使命和职责。

 

四、“融通”:广播电视网络生产和渠道的全面融合,促进民生节目传播新裂变

互联网“万物互联”的理念正在重塑各个行业,区块链技术更是强调了“去中心化”,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成为传播的原点。在媒体的内容生产中,强化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特点,促进生产方式、采编播流程、传播渠道的全面融合,进一步打破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成为迫切之需。

2020年11月30日起,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午间时段推出首档“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大型融媒新闻直播节目《民生一网通》。节目由SMG东方广播中心和融媒体中心联手打造,深度融合广播、电视、新媒体生产资源和传播渠道,各个平台的新闻生产同步进行,使得受众无论在哪个平台都能同时收听收看和参与,切身感受到节目与生俱来的全媒基因。节目中有生动的多媒体指南,为老百姓介绍怎样善用政务服务,指明办事路径,解读城市运行背后隐藏的“治理密码”,使节目不仅仅“好看”“好听”,更 “好用”;也有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和现场助力,由广大市民来提供“新闻眼”,加强和百姓生活的联结,媒体再跟踪解决“急难愁”,强化服务性;市民提供线索后,节目组不仅会向有关部门转达市民诉求,还会派记者火速赶赴现场采访拍摄,在节目中连续跟踪、直播事件处理过程,使得广播电视双方优势在节目中互融互补,真正实现“联通现场、时刻在线”,领全国全行业风气之先。 新闻坊+、话匣子等广播电视的头部新媒体对节目中的精华内容和代表性案例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加深节目在细分和垂直领域的渗透力。

《民生一网通》的开播,依托的是主流广电媒体多年来在有效动员集聚社会资源、深刻理解城市管理运行逻辑和公众在社会性话题方面良好互动等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将上海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重要工作进行可视化、具象化、显性化,加强“人民城市”和百姓生活的联结,扬长避短地凸显了主流广电媒体的独家优势,走出了一条充分发挥内生动能的融合新路。

而在刚翻开新篇章的2021年,新闻综合频道还迎来了近年来最具力度的一次全面改版,“批量上新”9档新节目,力求呈现最具人气的民生属性、最生活的都市烟火气、最洋气的国际范儿,深度拥抱新媒体,奉献给观众更多更好的内容产品,迸发出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新活力。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深度融合、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技术创新仍面临着耗时费力和经营迷茫的困难,尽管在严肃新闻领域的每一步创新都是一次“微革命”,尽管已有的探索还没有立竿见影地取得颠覆性成果,作为肩负着党和国家宣传使命的融媒体中心守常知变,守正创新,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力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战略中的创新突围。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总编室)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