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不是拆条,不是剪短,不是发布,而是思维方式另起炉灶” ——王昕轶谈B+原生短视频创制新理念
导读:
作为全国率先完成整合的地面频道,上海都市频道借助电视制作优势,开启“视频+”的媒体融合化内容生产与全媒体化传播探索,打造了三个短视频号,分别是美食类“人气美食”、医疗科普类“X诊所”和民生资讯类“嘎讪胡”,初步形成了美食矩阵、医疗矩阵。2021年,上海都市频道将与B+(即百视TV+,SMG全媒体战略核心载体)深度耦合,开发更多的符合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短视频内容。
东方卫视中心总监助理、上海都市频道主编王昕轶目前身兼B+团队内容总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表示,从电视端到网端,相关的实践过程其实也是试错的过程,是不断转变观念、改变姿态的过程,B+将努力探索互联网原生短视频创制新生态。
近两年短视频在互联网崛起,从电视端分流了用户注意力,您如何看待短视频这个赛道?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广泛应用后,我们收看视频的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观看前,我们首先要选择用哪个终端,是看电视还是看手机?其次是选内容品类,是看新闻还是看娱乐?最后才是选择品类里的具体内容。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一个开放式的场景中做选择,渠道和内容都大大丰富。现代人最宝贵的是时间,一件事2-3分钟能了解清楚,就不会花30分钟去看,但我们的电视版面却必须要撑满,3分钟的节目必须要做到30分钟,并且电视内容的选择远没有互联网丰富,因而在移动的开放式的场景中,短视频的优势很明显。
短视频在2020年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和疫情有关。疫情中很多人宅在家里制作和发布短视频,UGC的创作对于短视频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短视频这个赛道虽然我们不擅长做,但我们看好这个赛道,要去尝试。
这一年多来都市频道将很多优质的长视频内容进行了提炼加工,为B+提供了大量短视频内容,它们和互联网原生的短视频有什么区别吗?
在之前的基础上,2021年都市频道将为B+开发和提供更多的短视频内容,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转变一些观念,纠正一些习气,努力去打造互联网原生的短视频新生态。
目前我们在百视TV APP上提供的视频内容不能简单称之为短视频,更应该称它们为拆条。关于短视频,我认为有两个误区需要指出。
首先是短视频的定义。短视频的短,不单单是指时长短,不能说这个内容一分钟就是短视频,三分钟就不是短视频,不是时间短的视频就是短视频,它更多是指向一种新的互联网传播方式或互联网语态上的表述。短视频需要在一个单位结构内做到包罗万象,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而我们现在做的拆条,其实很多电视元素已经被拆掉了,只剩中间这一段,内容上其实是不完整的。
此外,短视频和电视的语态、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互联网上的短视频,其功能是为了分享、体验,所以语态更多是从用户出发,但是传统媒体做出来的短视频,哪怕只有一分钟,大多都是“发布”的语态。
传统广电媒体生产和运营短视频的空间在哪里?比起电视端内容生产,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我认为传统电视台生产和运营短视频的空间不会很大,因为我们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都是为长视频而产生的。
短视频和长视频是两种内容生态,不同的生态,生产方式就应该是不一样的。短视频其实信息量是很多的,它得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保证所有信息都要有用,我们不能仅仅在内容的终端用物理条件去把视频变短。一个短视频的内容号,它的外拍生产流程中一般不会带有摄像和灯光,但我们电视内容生产有记者、摄像、灯光。我认为短视频一定要采编播一体化。为什么面对网红,你觉得他和你很贴近?因为网红就是导演,他必须深刻理解用户需求,他的语气一定是贴近C端,和用户为一体,而我们很多电视的主持人还是在对着镜头念稿子。要拍好短视频,主持人、摄像、导演三者必须合成一体,并且这个人要直接面向用户。
其次,不要简单认为短视频的制作很简单。一条抖音短视频要拍6-8个小时,都市频道一个长度半小时的节目,最多拍4个小时,我们目前不可能投入6-8个小时去拍一个3分钟的视频。这也是我们电视生产方式和短视频制作的另一个差别。短视频领域配置的人员、设备是轻的,但是花在创意和拍摄的时间是重的。相反,我们电视媒体的人员、装备很重,但拍起来很快,我们花的时间很轻,拍的内容广而不深。但短视频是垂直传播,它的内容一定要深挖。所以,要制作好的短视频,我们需要在人员和思维方式上另起炉灶,而不是简单改造。
您怎么看待大小屏互动?未来的互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我认为大小屏互动包括了流量迁移、转化还有用户沉淀这个完整路径。内容电商是我们要着力去研发的,但是难度其实非常大。一个节目要做到既有信息量又好看,并且最终吸引用户在这个内容里进行消费非常困难。我们碰到的一个难点是,懂内容的人往往不懂电商,懂电商的人又不懂内容。另一个难点在于体量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内容策划的时候就已经有商业植入,商业元素要融入于每一分钟、每一句话以及每个场景, 52期周播节目其实就是52个产品,但是我们电视台长期以来依赖的广告冠名,52期只有一个冠名、一个产品,所以工作量较以往比起来大太多。我们有一个大小屏互动转化做得比较好的电视节目叫《好吃记得夸我》,这是一个带动食材购买的节目,播出后节目中的商品在B+商城的销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东方购物。但是这个节目模式很难复制,因为它搭建了一个大型的场景,制作成本非常高。我们不能简单以为一个买菜的节目就可以复制成买家具的节目,它们每一个节目样式都不一样,研发成本很高。相反,短视频我们可以试错,因为试错成本低很多。我们现在努力探索是怎么样可以把一个优质内容电商节目做到快速复制。
接下来B+会有什么样的原创视频内容?它们有哪些特质?
我们未来会根据互联网的特质定向制作一些内容,它将是B+原生的短视频。我们期待这些原生的内容能反哺到大屏,通过小屏带动大屏。小屏端的自制内容有属于它自己的内容生态,比如百视TV的综艺可能就只有15分钟,探店视频可能只有3分钟,短剧可能只有5分钟。但是我们也不会简单放弃大屏的流量。我们还会把大屏看作一个渠道来进行分发。比如百视TV+的短剧就可以尝试输入影视频道,大屏就播5分钟连续剧,也许观众慢慢也会喜欢上这种新形态的剧,养成一种新方式。如此,我们就走了一条跟芒果TV不一样的路。
比起电视大屏,快速迭代是互联网的优势。我们抓住小屏可以试错的优势,不断迭代打造内容生态,未来B+的内容将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变现,第一个是广告模式,第二个是会员模式,第三个是电商模式,它针对的是垂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