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跨过鸭绿江》:用“全景式、史诗般”承载“不可能”
2020年的年末、2021年的年初,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了40集大型连续剧《跨过鸭绿江》,这既是对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作战的纪念,又是揭开庆祝建党100周年序幕的开篇之作。这部电视剧全景式、史诗般地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和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播出平均收视率1.3,最高收视率1.7,创造了近几年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的新高。这部剧很好地回答了至今萦绕在观众心目中的一些疑问,那就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当时中国的领导层凭什么有打这场仗的战略定力、战略信心和战略勇气;在敌我装备、经费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凭什么敢于作战、能够作战,并且战而胜之。《跨过鸭绿江》最终用史诗般的叙事和史诗般的手法,掷地有声地回答了这样的一个主题——一百多年来,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海岸线上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民族、霸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一、承载“全景式、史诗般”的目标
《跨过鸭绿江》的影响非常之大,不仅在央视频回看网包括央视网观众持续点播达到一千多万,而且我看到一个年轻观众在网上发的东西,很小的一个小孩。他说看完这部电视剧,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什么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争,是因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的中国人民,领导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而战,所以战无不胜。看到一个小孩能够产生这样的感受,确实让人非常激动,说明我们这部剧给我们的后代去看,让他们对那段历史有一种重新的记忆和缅怀,非常重要。
我们在制作之初,中央给我们出的题就是,拍摄一部全景式、史诗般的反映抗美援朝的电视剧。我们如何破这个题呢?我想可能用四个词组更能准确概括:“铭记历史、缅怀英雄、伟大胜利、照亮未来。”首先,“铭记历史、缅怀英雄”,说的既是我们的初心,我们创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创作的结果。而“伟大胜利、照亮未来”,它是讲述了这场伟大的立国之战和改变二战世界格局的战争,对今天、对当下的世界和对我们这个民族未来产生的重大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这一场伟大的胜利,照亮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伟大未来。
二、选择宏大历史材料的经验
《跨过鸭绿江》这部剧从接到任务,到开始创作,再到最后的播出总共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最终是做到了。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创作这个剧本。仅美术团队图片加资料大概提供了130万字,整个制景、道具和装备,都下了很深的功夫。加上编剧团队,甚至包括导演还有主任,我们编审团队总共至少得啃几百万字史料,我个人也看了七八套书。
材料的量太大,面临着怎么做最终选择的困难,我们邀请了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史的专家以及研究抗美援朝史的一个专业团队。根据当时出的题叫全景式和史诗般,我们就向军史团队提出疑问,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全景式?他们用图文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之后,我们再进行筛选,因为全剧只有40集的容量。一遍、两遍,筛选到最终达到什么要求呢?第一,所有的重大事件,从出兵决策、五大战役,到边打边谈,再到最后取得胜利,需要注意这几个重要阶段绝不能遗漏的代表性的事件、不能遗漏的重要人物、不能遗漏的战斗英雄,整个剧里面大概有十几个特级战斗英雄。当军史团队给我们划定出这个范围,经过不断筛选之后,最后编剧们所看到的资料范围也就自然缩小了,才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做浪费的功夫,而把这个剧本创作出来。
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而言,需要借助更为专业的叙事团队和历史专家的参与。因为像抗美援朝史,正史、野史都很多,可能会有浪费了很多的精力看了大量的野史,但是写上去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所以军史科学院重大办参与了整个创作的把关和审查。在这个过程中,说实话我们也应该算找到了“捷径”:完全地尊重历史,以强纪实叙事,还原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图景。比如说军史团队说我们给创作提供4套书,你看完这4套书就够了,但是我们手里有十几套书,包括外国人写的,当然这些都可以作为参照。
三、创造现代国家英雄史诗的新高峰
2020年的下半年,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11月底首播了《装台》,紧接着是岁末年初的《跨过鸭绿江》,再到后来播出了《觉醒年代》。这三部重量级的作品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相继播出,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观众评价说央视电视剧王者归来,生发了重要的影响力。这三部剧我全都看了,由我负责备播,不论是《装台》,还是《觉醒年代》,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样的优秀作品可能你看多少遍、看多少次都看得进去,同样被感动。
张永新的《觉醒年代》播出前我一共看了三版,最后一版看了两遍,这么算下来总共看过5遍,但我在机房备播的时候,我仍然能够热泪盈眶,过去做了30多年很难有这种感受。例如,在剧中呈现的那条路上,胡适喝醉了酒,然而那时他们已经要分道扬镳了,陈独秀给他扔了一块砖,“前路坎坷,且行且珍惜”,在这个时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上个世纪的文化伟人们,他们看重信诺的表达,当作为挚友的他们在道路上发生分歧时,最后用这样的一种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时代的命运。它运用了巨大的隐喻,蕴含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张永新是个伟大的导演,把剧作拍摄呈现到现在这个程度,确实使我感动到落泪。而就《装台》来讲,从央视审片的角度,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如此接地气而又真诚的作品了。剧中所塑造出的这样的小人物,既能够表达生活的艰辛,又能够让人温暖流泪,还能让人反观自己的现实生活,通过这些平凡人物对我们这个时代做了一次深刻而又温暖的总结,这样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难度是巨大的,我个人就是这样的感受。
《跨过鸭绿江》在审查过程当中,原文联的副主席,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李准有这么一段评述,对这部剧的一个高度评价,他说:“这部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影视剧创作中出现的一部真正的现代国家英雄史诗的最新成就和标志性的高峰制作,是继《长征》之后近20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新高峰。”这是他说的一句话,因为他在重大办审了几十年的片子,这是他的一个感受和体会,他也有资格这样说。另外,从观众的感受来说,《跨过鸭绿江》播出了这么长时间至今还能不断地接到电话,因为有的人不是播出的时候看的,而是后来在网络上观看的。我这里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父亲的一个老战友,他们夫妻已经离休很多年了,之前很多年都没有给我爸妈打过电话,在播出《跨过鸭绿江》的时期,有天却打了一个电话过来,说是希望能够见到我。恰逢礼拜六回去看我父母时,这个阿姨就来了,她老公已经身体不太好在床上躺着。我问为什么?原来这个阿姨两口子当年都去了朝鲜,出国作战。他们是搞情报工作的,最让我震惊的是什么呢?那个阿姨讲他们在境外作战的时候,工作任务是侦查美军和韩军的状况,直到现在她对当时负责的几次战役中,美军部队的番号、位置仍记忆犹新。但是她为什么一定要和我交谈呢?她是八十几岁的老战士,居然说她其实并不了解我军的状况,因为他们当时的工作主要是对敌侦查,后来也没有了解全局的公开渠道。所以在她看了《跨过鸭绿江》这个剧以后,才知晓他们年轻时,所侦破的那些情报为我国志愿军作战起了多大的作用,对此她感到无比的荣幸和骄傲。老太太拄着拐杖到我家来坚持一定要见我一面,交流她的感受,得知缘由后,当时我特别感动。
总台能够把这么一部剧下决心拍出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的时间推出来,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曾经感慨,全景式、史诗般地拍出这部剧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实是不仅做到了,而且是尽可能出色地完成了。
我想除了上级和各相关部门在组织上、协调上下了大功夫外,主创团队用心、用力、用命奋力拼搏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我想所有业内人士大概都知道,让任何一家影视公司拍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最终为什么能成功?我得出一个最重要的结论,那就是70年前捍卫我们国家尊严、用血肉长城捍卫我们国家的英灵,是他们在拍摄过程当中护卫着我们,否则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