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议题透视 ——基于英语新闻《直播上海》的内容分析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何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地方媒体深耕本地,对当地的民情、特色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聚焦地方特性,发掘地方特色,打造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互为补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同并进的国际传播媒体集群,有助于构建我国多维度、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
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关系跨越空间被媒介传播,这一传播过程也塑造了人们的观点和意识。[1]国内主流媒体在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更全面的中国。然而一些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仍带有固定的成见,因此中国想要打破成见,就必须主动参与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2]
一、多维度、立体化的地方国际传播平台
近年来,除了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及《中国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外,不少地方广电传媒集团如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均成立了以英语作为报道语言的国际传播平台,制作各类关于地方新闻的报道。此外,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喷涌而出的短视频产品也使得以往专注于在单一媒介平台上发布讯息的媒体纷纷尝试制作更多形式的媒介产品,并借助电视、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多种媒介在海内外传播。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从产品内容到传播载体、辐射范围均比以往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与众多针对央媒的国际传播研究相比,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研究就显得相对冷清,这与当前各地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现实形成差异。[3]此外,对于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其整体业务的发展规划,而较少对其传播内容做具体分析及意义探究。[4、5]这意味着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存在大量课题有待深入探讨。
在从事国际传播的地方媒体中,聚焦上海媒体的国际传播研究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籍人士,目前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已逾21万,居全国之首,国际传播辐射范围和潜力均十分可观,因此对于上海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研究存在着迫切需求。本文选取上海外语频道(ICS)的英语新闻栏目《直播上海》作为研究对象。因其作为一档主要面向在沪外籍人士,同时也辐射到其他地区受众的英语新闻,影响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受众对于上海城市形象及其社会环境的看法,其传播内容直接反映了上海城市生活的各方面,具有代表性。
《直播上海》这一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产品有怎样的特点?具体传递了哪些信息?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详细分析其议题。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议题选择将塑造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媒体议题的呈现和描述,不但影响受众对该议题的看法,而且也会影响他们的判断。[6]一个具有文化吸引力并贴近受众生活的议程,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已成许多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的共识。例如,国内媒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选题较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国家和民众对于和平与发展的向往;2.历史悠久的文化和传统;3.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改进空间。[7]这些议程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也随着媒体专业化的提升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感染力。当前国内媒体的国际传播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以往结构比较单一的输出型传播模式,正在转向更加贴近当下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模式转变。[8]
作为一档地方国际传播栏目,《直播上海》的议题设置是否反映了以往国内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展现的内容?其传递的信息与我们以往的认知相比是否有变化?本文将探究以上海外语频道为例的地方媒体是如何在英语新闻中,设置更具吸引力的议程并改进国际传播效果。
二、英语新闻《直播上海》的主要议程
本文将《直播上海》栏目自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播出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因新闻节目多由时长较长、内容及角度较丰富的单片组成,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直播上海》上述半年时间内播出的所有单片,样本数量共计1250条,并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其传播议题的主要内容。
1. 围绕本地的议题
《直播上海》日播时长为30分钟,每条单片的时长约1-5分钟。这档30分钟的英语新闻栏目除了聚焦上海本地发生的新闻,也播出国内及国际的其他重要新闻。在上述半年时间内,上海本地内容的单片数量达到773条,占据了全部单片数量的62%; 平均每日播出本地新闻单片5条,占日均单片总数的六成。从本地新闻报道的总体占比及日均占比可以看出,《直播上海》的议题内容主要仍围绕上海发生的时事新闻,选取的本地内容资讯超过了来自其他地区的消息。
2. 凸显本地民生类议题
通过整理并归类2020年10月—2021年3月《直播上海》本地新闻单片,可将单片的主要议题归纳为以下几大类型:
1) 本地重要的时政新闻:即上海的时事要闻、重大政策措施及大型会议,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报道。
2) 本地民生类新闻:即涉及衣食住行、教育、社区等和本地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
3) 文化、艺术及民俗类新闻:即各类文化艺术演出、展览以及展现本地风情和民俗的泛文化报道。
图1:《直播上海》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本地新闻单片数量分布
图1呈现了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直播上海》每日播出的三种议题的新闻单片数量,以及在该栏目本地新闻单片中的分布。从总体数量上来看,时政类新闻占本地新闻单片总数的33%,民生类单片占44%,文艺类单片则占22%。数据分析表明,在三个报道主题中,本地民生类报道所占的比例(即44%)最高。因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本地民生类的话题是该档日播新闻节目内容的主力军。
3. 灵活机动的议题分布
进一步对每日本地单片议题分布进行分析,我们将更具体了解这三类议题内容的波动情况。图2使用箱线图来展现该时间段内每日单片的内容分布。首先可以发现,民生类新闻单片的日均占比达到45%;其次,有一半的研究样本数值集中在25%—60%:即在该时间段内,累计3个月,单日播出的民生新闻单片数量占本地新闻数量的25%—60%,波动幅度为35%;其中有数日最高值达到100%,即当天播出的所有本地单片均为民生类新闻;同期播出的时政类新闻的单片数量占本地新闻数量的14%—43%,波动幅度为29%;而文艺类新闻单片的每日占比浮动在0—33%区间,虽比例相比前两类议题类型更小,但波动幅度也达到33%,与民生新闻单片的分布相差无几。
较小的单片数量波动幅度,说明了这类新闻议题呈现出较为平衡的分布;反之,较大波动说明这类议题在特定时段有较高的播出量,而在另一些时段,则变得较少。在这三类新闻中,波动最小的是时政类新闻,波动最大的则是民生类新闻。这些波动也正说明了,《直播上海》新闻内容的议题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分析《直播上海》新闻单片的内容及数量,可以发现在样本时段内,时政类单片的数量和民生类单片数量的相关系数r= -0.46,为中等负相关。这说明,随着时政类单片数量下降,民生类单片的数量就会增加,民生类新闻和时政类新闻成互补关系。
图2:《直播上海》每日本地新闻单片议题分布(2020年10月—2021年3月)
三、《直播上海》议题传递的信息
根据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我们得知媒体塑造着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通过“知晓模式”、“显著模式”等方式,不断强调相关议题,增强受众对这些议题的熟悉和重视。初步分析《直播上海》每日本地新闻单片议题分布后,可以发现不同类型新闻单片的议题分布会随着不同时段而有所变化。本章我们将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图3是在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直播上海》各议题新闻单片数量的月趋势图。在特定时间节点,这三类新闻单片的数量变化均呈现了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呈现的正是栏目想要表达的议题,即议程设置理论中“说什么”的问题。
议题一:开放的经济
2020年11月2日—10日,因上海举办第三届进口博览会,时政类新闻的数量达到了高峰,日均单片数达到了6条;最高的单日数值达到了8条,为所研究时段的每日时政类单片数之首,占当天本地新闻总数的80%。与此同时,该周的民生类和文艺类的单片数量有了明显下降,有的时候甚至出现空缺。该时期的节目,大部分的本地内容都围绕进博会的主题,包括会务报道、重要的经济合作、展品类报道以及由此辐射的周边经济:例如11月5日的“进博会会场为展商提供便捷的签证服务”;11月6日的“进博会签署大额订单”、“新展商举办进博会产品首秀”;11月10日播出的“第三届进博会意向成交额超726亿美元”。而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峰值则出现在2021年1月,这是由于地方两会常在年初召开,许多比较重要的政策也会在此时公布或开始实施,因此时政类单片的数量会上升。栏目在此时强调时政类单片的目的在于,这些主要以阐释具体政策内容为主的时政类单片,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开放的经济,并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议题二:疫情下井然有序的生活
自2020年11月中旬开始,栏目的民生类新闻数量快速上升。尤其在11月底至1月这一时段内,民生类新闻的数量一直在相对较高的位置浮动。主要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上海本地发现新冠肺炎病例,因此疫情相关的内容成了该档新闻栏目一个重要议题。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直播上海》播出疫情相关单片共105条,占栏目报道的所有民生类新闻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疫情新闻单片报道的内容,除了权威机构对于病例的源头追溯及相应治疗应对措施外,也围绕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就如何进行疫情防控而展开,具体可划分为五个方面:社区安全、疫苗/检测、交通/公共场所安全、疫情通报以及食品、物资安全。
图4详细呈现了这五个主题的占比。首先,体现社区加强管理以确保安全的内容占比达到30%,是所有内容中被提及最多的;其次,则是反映疫苗接种以及核酸检测的单片,以及说明交通工具以及各类公共场所加强防控的新闻,这两者分别占27%及21%;排在之后的是疫情的信息通报以及食品、物资安全的检测。从这些主题的各自占比可以发现,在有关疫情的新闻内容中,《直播上海》展现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于社区安全、疫苗接种以及公共场所的防控,这些也是比较容易引起受众关心的话题;更重要的是,虽然它们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传递的却是同一种信息:即使有疫情的影响,但上海整体依然井然有序,市民生活依然稳定和安全。
图3:《直播上海》2020年10月—2021年3月各议题新闻月均数量趋势
议题三: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在《直播上海》栏目中,虽然文艺类单片所占的比例较低,但从月平均趋势来看,这一类型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文艺类单片主要报道上海本地的日常文化活动,包括展览、演出等。从图3的趋势分析来看,10月初、12月底至2月的文艺类单片数目均有所增长。这说明在节假日,《直播上海》会比较突出文化活动的报道。例如2020年国庆长假有两个单日,文艺类单片的数量占当天播出的所有新闻单片总数逾65%。在春节期间的某些单日,这一比例更达到75%,为研究日期内文艺类单片占比的最高值。这说明在节庆时段,文艺类单片比例可占当日的新闻版面的较大比重,当日新闻的风格偏向较欢快的氛围。
凸显本地特色文化是文艺类单片的一大特点。每逢节气,栏目均有特别介绍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知识板块。此外,每当中国传统节日来临时,新闻议题也会增加特色文化的内容。例如,春节时期的新闻,推出了10条关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式报道,涉及的主题包括传统技艺及传统美食等。这些议题表现的本地独特文化,为想要了解上海文化特色的受众提供了富有趣味性的内容。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英语新闻栏目《直播上海》半年来的主要议题,对该栏目的新闻单片从数量和内容上展开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栏目的议程设置与中央级媒体更多关注宏观议题有所不同,而是以上海的民生类新闻为优先,以方便受众更好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并融入这里的生活。这也与相关的国际传播研究结果相吻合,即坚持本地的视角和特色是地方媒体国际传播的重点。[9]《直播上海》通过相对多元化的议题设置,以及聚焦本地特色的定位,体现了地方媒体“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传播特色。
对《直播上海》的议程内容分析,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其传播效能作进一步的检视和思考。如何更好地聚焦上海本地外籍人士群体,增强贴近性;如何有意识摆脱僵硬单一的叙事手法和语态,使节目更富感染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目标受众中的影响力,节目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同时, 这一案例也有助于人们对当下中国地方传媒的国际传播展开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必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及媒体环境下,不断自我调整,不断创新传播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切实履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参考来源
【1】Rantanen, T. The media and globalization. [M]. London: Sage, 2005.
【2】姜飞. 发展中的中国国际传播思想及其世界意义[EB/OL].(2019-12-17)[2021-03-05].
https://sijc.bfsu.edu.cn/info/1084/2228.htm.
【3】刘志红. 地方台英语节目的困境与出路[J].青年记者, 2014(11): 52-53.
【4】 陈洁. 论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发展途径[J].新闻战线, 2018(7):84-85.
【5】 冯小巍. 地方台英语新闻节目发展路径分析[J].新闻战线, 2019(3):88-89.
【6】 邵梓捷、戴遥遥、徐湘. 国际政治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基于2003—2015年《新闻联播》国际新闻文本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8).
【7】Ng, S.H. Ye., J and Lee, C. Media discourse on globalization in China: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1, 30(2):139—157.
【8】姜飞. 发展中的中国国际传播思想及其世界意义[EB/OL].(2019-12-17)[2021-03-05].
https://sijc.bfsu.edu.cn/info/1084/2228.htm.
【9】 冯琳琲、万雨妍. 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短视频比较研究——基于人民网与中国日报脸书主账号的探讨.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109/c431266-31541244.html. (2020-01-09)[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