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国内上星频道文化类节目收视观察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凝结在物质之中但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及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近年来,整治以“饭圈”为代表的娱乐圈乱象的“清朗行动”持续推进,与此相对应,电视文化类节目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表现形式乃至于播出方式亦不断突破边界,成为电视节目创新传播中的一股清流和担当。本文即以71城市市场上星频道播出的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部分文化节目为例,从数据入手,梳理其创新特色及发展趋势。

 

一、文化类节目跨越时空,多领域着力追本溯源

观察当前上星频道热播的文化类节目,以其所聚焦的文化内核为区分,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文史艺术类、文博考古类、节庆文化类和地域文化类(表1)。

文史艺术类节目以多元表现手法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解读或呈现诗词、音乐、汉字、成语、国学、典籍、历史领域的文化现象,以年轻观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演绎传统经典,是当前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主要类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教育等卫视都推出了文史艺术类节目。

文博考古类节目则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以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存、文物遗址等为切入点,借助内容的创新和技术的助力,让历史文化遗产鲜活起来,不仅向电视观众普及了文博文化和考古文化,更是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引领观众追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从全新的视角让观众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节庆文化类节目不是电视荧屏上的新类型,但是在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的引领下热度不断提升。继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一夜霸屏成功出圈,河南卫视在几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陆续推出奇妙游系列节目,以精妙的内容、奇妙的形式,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更多的观众传递出文化的美感和自信。

地域文化类节目以地理为经、以历史为纬,以中华博大多元的地域文化为载体,从地理、历史、语言、民俗、文学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各具风姿的地域风貌,不仅契合了当前国家关于自然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施政理念,更是将知识的传播、理念的完善以及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融为一体,将乡情、乡景、乡思共同注入地域文化的叙事逻辑之中,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全面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哲学观念和文化畅想。

 

二、文史艺术类节目:践行主流价值观传达,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的职责在于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容纳和传播人类的行为与意识的文化世界[1]。而近年来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文史艺术类节目,以不同形式的创新传播展现制播者对于中华文化的感知和体验,无论在电视大屏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均形成了一种强力引流,将传统文化重新引导回主流观众的视线中,实现电视对于文化价值回归的努力和探索。

文史艺术类节目,在内容上更为接近观众日常的文化消费与教育积累,此类节目更早成为文化类节目突破窠臼的一个领域。而经过几年的发展,以中华历史悠久的诗词、典籍、汉字、成语、国学等为主体的创新节目已经逐渐融入电视观众精神文化消费的日常,这些节目也多以季播的形式,以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为背景展开创新,在电视观众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收视期待和约定,有效实现了电视文化节目践行主流价值观传达的目的。

文学经典的魅力,常常在于其能在百年、千年的流传中走向更为广袤的天地,并与新时代对话连接,这也正是近年多档文史艺术类节目所遵循的创新方向。

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就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追溯千年历史,回顾百年历程,聚焦不同时代中的中国英雄、民族精神,唱响了庆祝建党百年的“英雄赞歌”。《典籍里的中国》则以流传千年享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美誉的《尚书》为开篇,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的形式,从典籍中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今天的中国。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以书画为依托,梳理上至千年下至百年的书画之精神及意境背后的奥秘,透过穿越流光的经典书画作品,寻找贯穿古今的情感共鸣和思想传承,并传递出在新时代向新而行的重要文化力量。2022年东方卫视推出的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则立足江南辐射中华,从历史人物的传世文本中提取适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深度解读,比如对家风学风的传承,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诠释,让经典文本穿越时空成为观众内心不朽的文化图腾。除了常规的栏目和季播节目,纪录片也成为文化类节目创新突围的形式之一。湖南卫视推出纪录片《中国》,用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耀瞬间,在映照历史流变的同时,更好地引导今人寻求未来的逐梦之路。

 

三、文博考古类节目:以创新编码解析文明厚度,技艺结合推动文明延续

文博考古类节目的热度渐高,离不开中国考古工作在几代人奋斗之下所取得的成就,它延伸了历史的轴线,丰富了历史的内涵。而以此为核心内容的电视文化节目,更是在技术赋能之下进一步活化了历史的场景,将文物的艺术细节以高清技术呈现于观众眼前,让观众能沉浸式地体验历史现场,不仅增强了文物和历史的可信度,更是让观众第一次真真正正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观察几档较具代表性的文博考古类节目的观众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技术与艺术合力加持下的节目,能爆发出不可估量的活力和持久力(图1)。

一方面,中老年群体和高学历群体是此类节目最为核心的收视主力,岁月沉淀下来的阅历和知识的累积使他们能够更加看得懂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国家宝藏》《国宝发现》等节目中影像化展示和探秘的紫禁城、莫高窟、殷墟、三星堆、靖江王城等不仅是对历史密码的破译,更是与观众一起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CSM数据可见,这两档节目受到45岁及以上中老年观众的追捧。《中国国宝大会》以文博知识竞答的形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科技、医学、生态八个方面让观众“从国宝中读懂中国”,选手也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文博爱好者,节目中大学及以上高学历观众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上新了故宫》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继续深耕故宫文化,集结全国设计类高校学子、优秀青年设计师竞争上岗,用文创设计产品传承故宫文化,第三季节目的观众构成中大学及以上高学历的比例也在三成以上。

另一方面,文化类节目同文化本身一样,也是一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赓续绵延。这种传承和延续,不仅体现在文化本身的生生不息中,更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以及对文化新生力量的培育和对文化节目消费目标的培育中。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赢在博物馆》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桥梁”博物馆为阵地,以青少年文博体验为主要形式,不仅为全国的青少年观众奉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文博教育课,更是在润物无声中践行了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从收视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该节目4~14岁少年儿童观众、25~34岁青年观众的占比远高于其他节目,真正体现了节目的主旨“少年强,通古今”。

image001 副本.jpg

不仅如此,文博类考古电视节目近年来在传播上也尝试突破常规的电视栏目、季播节目、主题晚会等模式,以融媒体直播等创新表达跨界破圈,大小屏共振,实现对全媒体用户的引领。如上海东方卫视在2021年9月28日推出的《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大型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在东方卫视、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百视TV、看看新闻Knews以及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同步推出,与大小屏端的观众一起走进全国10个考古遗址,探访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数据显示节目在电视端吸引了更多的女性、35~44岁、65岁及以上的高中学历观众的关注和驻足。

 

四、节庆文化类节目:小切口触摸文明脉搏,穿透圈层打通审美壁垒

节庆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从农业社会发展而来,不仅记录了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更是不同时代居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承载。先人总结出四时八节的时令系统并进一步细分为二十四节气,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与传统节日一道成为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电视节目中,以传统节庆为主题的节目是非常态节目中播出量较大的一类,通常以晚会的形式营造出一种团聚、喜庆的氛围。近年来,主流广电媒体进一步深挖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以此为切入口触摸传统节日的历史底蕴和脉搏,将古老民俗和现代潮流创新相结合,借助于美轮美奂的东方美学呈现,打通了各年龄段观众的审美壁垒,成为穿透不同圈层受众的文化利器。

2021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自春节《唐宫夜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迅速出圈后,河南卫视在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几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相继推出了奇妙游主题节目,无论是元宵奇妙夜尽显千载风流的《芙蓉池》宫灯舞,清明奇妙游中山川壮阔、气势恢宏的《纸扇书生》群舞,还是端午奇妙游里《洛神水赋》在水底神话世界中演绎的视觉奇观,七夕奇妙游中与石窟虚实相接、亦幻亦真的《龙门金刚》,中秋奇妙游中将中华民族书法的神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墨舞中秋帖》,重阳奇妙游中隐喻凤凰涅槃的《有凤来仪》,系列节目穿珠成链,每一次都在电视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和追捧,掀起国风热潮。从节目在电视端的观众构成来看(表2),号称巅峰之作的《端午奇妙游》15~24岁年轻观众占比接近四成,《元宵奇妙夜》35~44岁观众占比超过三成,《七夕奇妙游》女性、25~34岁、大学及以上高学历观众占比均创新高,而在清明和重阳两个节点推出的奇妙游节目更是深受老年观众的追捧,65岁及以上观众占比超过半数。这些数据再次说明了传统媒体并非不具备出圈、破圈的能力,只要精准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创新融合的姿态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一定能唤醒不同圈层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从而走得更远。

2022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继续以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为依托,春晚的“虎虎生威中国潮”和正月十五的“元宵奇妙游”如约而至,延续国潮唯美风格,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再次刷屏“出圈”。从其在新媒体端的传播来看,在微信端,2月15日《人民日报》发布的《神仙节目上新!元宵奇妙游,太惊艳》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和0.8万的点赞量;在短视频平台,大象新闻、河南都市频道等账号在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的相关短视频,也都获得了超过40万的播放量及3万+的点赞量。

 

五、地域文化类节目:多元融合展现文化之美,交汇与碰撞勾勒地域人格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流布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类节目也是近年来主流媒体不断深挖中华文化内涵的一种创新尝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立足全国视野,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展现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众多省级卫视则以本地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原点,深入挖掘其独有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文化故事乃至于生活点滴,展现独特文化神韵。

从地域与文化的勾连上看,不同的频道则以各自视角切入,通过地域与风物、地域与生态、地域与历史文化、地域与音乐、地域与诗画、地域与民俗的交汇碰撞、多元融合,从更加立体的角度勾勒出不同地区可圈可点的地域人格。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这一历史文化标签为入口,以创新的赛制和竞技模式,深挖地名背后的文化和智慧。《绿水青山看中国》聚焦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通过“淘汰赛+车轮战”的9场大战,在寓教于乐中普及地理知识,感念乡情乡愁。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则立足于北京独有的古都文化,以体现中国都城独特礼仪秩序与规划思想的历史遗产为地域文化节目的全新打开方式。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的两档节目《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江南文脉诗词篇》更是将文化与旅游、诗意与生活、历史与当下破题融合,展现两地具有特色的浙江诗路文化和江南文化。广东卫视《见多识广》集趣味益智、游戏服务于一体,带领观众以家庭的视角了解多姿多态的广州人、快速变迁的广州城与深沉久远的广府文化。在这样的交汇和碰撞之下,地域文化类节目也进一步突破固有地域和圈层,2021年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二》在71个城市的大学及以上高学历观众中获得1.0%的收视率,高于其在4岁及以上所有观众中0.92%的收视率,在优质受众中获得认可和推崇。

 

结语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期待与要求。而电视文化类节目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创新标准,不断地行走在深挖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节目传播样态、引领主流价值回归的道路上。而在这些跨越时空阻隔、多领域追本溯源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引领之下,未来文化类节目也将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春天。

 

(作者为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市场部副总监)

 

 

【1】曾红宇:《数字时代新媒体违法广告传播与社会责任的反思》,《出版广角》2014年第11期:62-63。

 

 

表1 2021年以来上星频道部分文化类节目概览

节目类型

节目名称

播出频道

节目类别

节目属性

文史艺术

经典咏流传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中国诗词大会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中央台十套

专题

竞赛

朗读者

中央台三套

专题

专题其他

典籍里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奇妙的汉字

湖北卫视

专题

竞赛

奇妙的诗词

湖北卫视

专题

竞赛

书画里的中国

北京卫视

综艺

综艺其他

国学与科学

山东教育卫视

专题

竞赛

斯文江南

上海东方卫视

综艺

综艺其他

中华好诗词

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综艺

现场互动娱乐

汉字英雄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现场互动娱乐

成语英雄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现场互动娱乐

成语天下

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专题

竞赛

中国

湖南卫视

专题

专题片

文博考古

国宝发现

中央台四套

专题

专题其他

国家宝藏

中央台三套、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博物馆说

中央台十套

专题

专题其他

中国国宝大会

中央台二套

专题

竞赛

赢在博物馆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

专题

竞赛

细说国宝第一季陶瓷篇

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

青少年

青少其他

上新了故宫

北京卫视

专题

专题其他

内蒙古国宝探秘

内蒙古卫视

专题

专题其他

博物馆之夜

中国教育台一套

专题

专题片

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

上海东方卫视

新闻/时事

新闻/时事其他

节庆文化

元宵奇妙夜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清明时节奇妙游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端午奇妙游唐宫夜宴前传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七夕奇妙游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中秋奇妙游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重阳奇妙游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

综艺

综艺其他

地域文化

中国地名大会

中央台四套、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专题

竞赛

绿水青山看中国

中央台十套

专题

竞赛

最美中轴线

北京卫视

综艺

综艺其他

还有诗和远方

诗画浙江篇

浙江卫视

综艺

综艺其他

江南文脉诗词篇

江苏卫视

专题

专题片

见多识广

广东卫视

综艺

现场互动娱乐

 

 

表2 2021年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首播观众构成(71城市)

目标观众

元宵

奇妙夜

清明节

奇妙游

端午

奇妙游

七夕

奇妙游

中秋

奇妙游

重阳

奇妙游

52.8

61.7

71.8

43.0

57.2

71.8

47.2

38.3

28.2

57.0

42.8

28.2

4~14岁

8.5

9.3

4.4

14.1

12.6

2.6

15~24岁

11.5

7.3

38.5

3.0

16.1

5.3

25~34岁

19.3

0.0

1.8

35.9

10.4

0.0

35~44岁

33.1

22.8

18.9

24.1

5.3

4.1

45~54岁

12.0

5.1

8.7

21.2

12.3

26.4

55~64岁

6.0

4.9

1.3

1.7

3.8

5.4

65岁及以上

9.6

50.6

26.4

0.0

39.5

56.1

未受过正规教育

0.4

3.2

3.5

13.3

2.2

1.0

小学

8.2

43.6

19.9

0.7

17.5

9.7

初中

44.2

1.0

10.3

7.4

24.6

40.9

高中

16.7

13.1

34.9

19.3

27.9

25.2

大学及以上

30.6

39.1

31.4

59.2

27.7

23.1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