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深耕文化:SMG融媒体中心突破传播壁垒的实践与探索 —以《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为例

 

传播的过程中,壁垒无处不在。

新与旧之间,新闻业与文博专业之间,文化与娱乐之间,古老的文物与年轻的族群之间,轻巧灵的短视频与高大上的纪录片之间……打破次元壁,意味着连接、融合、进击、破圈,也意味着走出舒适圈,去探索新可能,却往往会因此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传播效果。原创短视频系列节目《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就是一部以“微纪录片”形式讲述上海博物馆馆藏国宝前世今生的破壁之作。

以新闻为主业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传播的内容、形态与渠道上打破自限,与上海博物馆深度合作,通过生动的故事、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及专家的讲解,让古老的文物突破壁垒,与年轻人跨时空对话,激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共鸣。透视该项目运作的过程及其涉猎领域之新、题材形式之新、合作模式之新、传播手法之新,可以从中管窥SMG在深耕“文化”、破题“传播”上的探索与努力。

张冠李戴三百年的古画谜案是如何破案的?南宋巨幅缂丝画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酷似马卡龙的康熙豇豆红釉印盒,竟有一位不同肤色的“孪生姊妹”?代表清代粉彩最高技艺的雍正蝠桃纹橄榄瓶,在拍卖前的四十多年,居然被作为茶几上的灯座使用?

25集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自202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起上线播出,每周推出一期,于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收官。这一系列以每集四到五分钟“微纪录”的轻体量,聚焦上海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展现文物之美,探寻文明之源,挖掘国宝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展现强有力的文化自信。节目通过多元传播引发众多好评,获广电总局2021年度第三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奖,以及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文物好新闻奖。中文版视频还于2022年2月7日起在美国城市卫视旗下平台黄金时间展播,英文版视频同步在美国城市新闻网和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CBS570官网上线。“2022年庆新春中华文化之夜暨上海博物馆之夜”在洛杉矶举行,活动现场播放了《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精选内容,令观众激赏不已。

 

见物,见文明:

创意内容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为每件文物找到独一无二量身定制的诠释方式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的核心表现对象是上海博物馆重要的捐赠文物,第一季共选取包括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西周大克鼎、金定窑印花云龙纹盘、宋缂丝《莲塘乳鸭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等在内的上海博物馆各门类共计25件珍贵文物。节目策划之初,创作团队就与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团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模式,从挑选文物、表现形式到专家解读,在确保历史细节严谨的基础上,根据每一件文物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创新演绎。

围绕不同的文物,节目设置了不同的悬念“彩蛋”,吸引观众仔细探寻。例如,三千年前的西周青铜酒器为何通体光素,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流通仅十个月的光绪元宝又是如何成为近代银币的珍稀品?明代成化孔雀绿釉青花盘,如何完成一场色彩的魔术?宋金定窑精品刻印了怎样的科技密码?节目以悬念设置为索引,链接着文物不为人知的知识点。这些冷知识,链接到时代背景中,又以“故事化”的形式,自然融合到文案表述与影像叙事中。

文物的魅力同样借由这档节目的文案予以传递。文物的出场,以第三人称营造出神秘的“陌生化”效果;旁白文字清新脱俗,激起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共鸣。例如,介绍清康熙豇豆红釉印盒时,用了这样的表述:“清甜薄荷绿加之精致小巧的外形,酷似法式甜点马卡龙。”引出湖北本省光绪银元时,则形容:“这些历史悠久的古钱币中,银元是年资尚浅的小弟。”描述钧窑月白釉出戟尊的造型,是“又美又飒,身披扉棱”;战国玉龙佩谈到玉组佩的形制组合,又使用了“手工DIY”的说法。一些点睛之笔,更是寥寥数语击中人心。大克鼎上古老的铭文,以此句总结—“诉说着身世,记录了历史,也雕刻了文明”;历经战火,残破缺损的六面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雨沧桑,用来提炼升华的是:“为求完整而生,又独存于世。虽小为石砾,布满伤痕,却历劫不磨,向死而生。”齐侯匜用了这样的旁白作为尾声:“执匜注水,十指连心,掬一捧清水,它淌过掌心,也流过心间。”沉埋于故纸堆里的历史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当代讲述,通过唯美精练富有韵味的文案,与今天的观众跨时空对话。

在影像上,以轻盈灵动的传播方式为底色,画面叙事和情节上造成悬念,文物出场前用历史场景作为铺垫,带来受众观看的强烈期待。区别于传统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剪辑效果,采用张弛有序的节奏、奇幻多变的视觉冲击,同时运用丰富多样的特效技术,如三维数字扫描、多光影采录技术、三维动画、卡通插画等视觉特效,为文物“量身定制”最为妥帖的影像方案,使得文物本体更加突出,同时给观者带来难以言喻的美感体验。

在拍摄素材的选择上,团队则大量运用边缘镜头和微小镜头,做碎剪后的甩镜、插镜,几格长短的微小镜头,往往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在原有画面上增加线条感,把原本静态的文物做活、做动,抑或是进行分解,配合不同的剪辑节奏,多角度展现文物之美。

例如,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运用了一系列三维动画及卡通插画,诠释出榫卯组装的原理和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髓;宋缂丝《莲塘乳鸭图》,穿插江南水乡莲叶何田田的景致,加入水声鸟鸣等自然声音背景,为文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注脚;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泼墨般的写意渲染特效大量运用,呈现中国古代绘画雍容高华、水墨淋漓的韵味。

 

见人,见匠心:

致敬文物的创造者、捐赠者、研究者,以人为本的拍摄制作思路赢得尊重

文物的背后是古人的匠心创造与后人的递藏守护。《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最终将视点从文物推向人,向那些创造、传承、守护文明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首先,节目聚焦文物的创造者。文物在当时是何以被创造出来的,与时代审美有怎样的勾连,又如何反映特定年代、地域的社会背景,在短短四到五分钟的分集里都有不同的体现。“故事化”的叙事与影像表达,带领观众穿越回诞生之初的时代风貌与社会风物。

其次,节目展现文物的研究者。每一期节目都由上海博物馆的一位资深专家带领观众领略文物背后的门道。而这些门道,就来自一代代研究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考据、求证。许多冷知识,经由专家讲述与文案提炼,变得可知可感,充满趣味。

同时,节目关注文物的捐赠者。首季25件文物基本都来自捐赠,揭示出这样一个鲜为人知却又值得关注的事实:上海博物馆所藏珍贵文物逾14万件,其中3.3万余件来自各界人士的捐赠,约占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23.6%,社会各界的捐赠者,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极大的热情、诚挚的信念,参与博物馆事业的建设。

最后,观众能够从中感受的匠心,更是节目的创作团队所想要传递和表达的某种精神。为了制作这一系列节目,主创人员查阅了大量文物资料,每期都要采访整理出几万字的访谈内容,挖掘了大量的背景知识与幕后彩蛋,与专家共同探讨,以发散式思维启发创意,每集归纳精选一两个有趣的知识点,贴合当下观众观看与审美习惯进行创新演绎;摄制组从上博库房提取大量文物真迹,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置景布光,打磨镜头,拍摄镜头片比高达1:30;后期团队精心打磨,潜心制作,最终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语言和影像表达。

 

探源,寻迹文明:

全网融合破圈传播,让古老文明叩击时代脉搏,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2021年9月27日起,上海博物馆举办“高山景行”受赠文物展,其中涉及的不少文物均为《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各分集的主角,现场滚动播出的相关视频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停驻欣赏。系列纪录片在各平台获广泛好评,有网友表示,该片在内容叙事和影像传播上,兼具知识性与可看性,大大超出对文物类型片的观看预期。

文博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它的破圈,需要一种小心翼翼的平衡,在专业严谨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这是由文物的属性决定的,它们凝结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精粹,需要以敬畏之心来对待。《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以情怀与匠心,细细打磨,贡献了一个值得深究的范例。

对于创作团队来说,第一次尝试做这类题材的微纪录片,挑战也是不小的,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在有限的信息量里,团队希望承载的不仅仅是这件文物本身的故事,而是更具时代性和共通性的话题。这些话题能够解答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去重温这一件件已经被反复研究的文物。建立文物与当今受众之间的关联,这样的作品才能获得大家的再度关注。

团队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破题:首先,策划每一个分集主题时,尽量结合当下热点,把今天的社会生活映射到文物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把西周大克鼎解读为国家统一、社稷昌盛的象征,把元代《丹山纪行图》刻画为古代文人的游记打卡集,凸显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的科技密码,提炼古代伊朗帕提亚王朝银币所蕴含的丝绸之路的繁华。用今天大家熟悉、热议的话题,再次审视已经存在几百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物质瑰宝,创作者获得了很多有时代新意的内容。其次,团队在影像语言上进行了创新,用符合年轻人认知和审美的画面来展现这些文物的独特美感,除了精致的文物实拍画面之外,还融入了许多动感、活力的动画特效,用对撞的颜色描绘了明代成化孔雀绿釉青花盘馥郁的色彩、活泼的纹饰,用电脑合成的云雾还原了《烟江叠嶂图》的奇峰耸秀、溪瀑争流,用动画人物拟人化表现清康熙豇豆红釉印盒的美丽意外。画面是短视频呈现最重要的载体,动画特效在文物本身的信息之外,强化了情感和故事的韵味内涵,用新颖的画面语言讲述文物的故事,让文物以更年轻的样态呈现给受众。第三,利用《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这个项目平台,团队主动走出去,将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到社会资源层面,而不是一个单独媒体组织内的融合。团队把上海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专家智库和学术研究成果作为项目的信息基础,再依托市场化制作团队丰富的制作经验和成熟的特效制作能力,两者融合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部团队的策划和组织下,让每一件文物都“活”起来,在项目呈现和应用上实现了创新的文物故事表达,以小见大,构建曾经的文物与当今社会之间的丰富关联,成为一个获得大家认可的融媒体项目。

团队在项目复盘中认为,这部微纪录片之所以能获得观众认可,主要原因是,积极的媒体融合,加上大胆的内容创新。《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是团队积极走出去进行媒体融合的结果,项目进行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媒体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动性。团队与上海博物馆达成了共同孵化项目的共识后,博物馆专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精益求精的内容呈现出谋划策;团队利用市场化制作机构为主创团队的构思匹配充满创意的影像语言,打通东方卫视、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看看新闻手机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百视TV、哔哩哔哩等网站、公交电视、地铁电视、陆家嘴楼宇大屏等各种媒介,全网络分发传播推广,使得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四个主体全链条融合贯通,达到了全媒体的内容覆盖,让受众看到有旺盛生命力的中华文化。目前,《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二季正在策划制作中。

 

探宝,何止上博:

持续试水,深耕文化类选题,全方位探索新领域、新题材、新合作、新形态和新表达

近年来,SMG融媒体中心持续试水,深耕文化类选题,特别是在立足于电视媒体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力求以大众化、新形态的传播方式,探索在文化艺术领域进行深度观察、深度评论上的可能性。2020年年底,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部试水文化品牌“艺见”,陆续推出一系列文化观察和深度报道,其中,“艺术品的上海时间”“艺术家的上海平台”“收藏家的上海地标”等报道,立足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这一契机,成功举办“艺见·上海—双循环新格局下的上海艺术品市场圆桌论坛”。该部门还推出过微纪录片《传习录》,寻访笔、墨、纸、砚和它们背后传承的故事,呈现出一段寻访中华瑰宝的行程;展开全媒体大直播“端午·江南文化”,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把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民俗以及现代特色产业相结合,诠释“江南文化”。

2021年9月28日,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推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百年《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大型融媒体直播特别报道。3.5小时大直播,紧扣习近平总书记“9·28”考古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新闻视角叠加轻综艺元素的创新直播方式,带领广大观众走进全国10个充满故事性和神秘感的考古遗址,探寻“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文化基因,展望古老中华文明对于未来的深刻影响。直播在东方卫视、新闻综合频道、百视TV、看看新闻Knews、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步推出,获得观众踊跃参与和广泛好评,全网传播量突破4200万。《文明探源看东方·何以中国》从直播样态、表达方式、合作模式三个维度进行文明探源类直播报道的大胆创新,成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文明探源看东方”全媒体文化项目的又一代表力作,也是SMG打造“文明探源看东方”IP布局的又一次落子。

2021年3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对三星堆考古的新一轮重大发现进行了第一时间的深度报道,通过云直播、云展示、系列短视频等方式,投放移动终端和电视大屏,充分展现三星堆发掘的不同之处和价值意义。尤其是系列短视频《三星堆的新猜想》发布及时、制作精良,获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的荣誉。2021年8月,融媒体中心更进一步与四川省文旅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度合作,制作系列专题纪录片《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对视》,从“新器物的告白”“中华文明的盛宴”“与世界相遇”三个视角,以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为基础,聚焦最具代表性的新出土文物,横跨四大洲,纵观全球与其相似的文物及元素,联动中外专家学者多角度解读此次考古发掘研究中的新特点,深入探讨同一时期下三星堆与中华文明脉络的联系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互动”。纪录片推出之后获得业内专家的好评,荣获广电总局2021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同时在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引发了网友广泛的互动讨论,该片评论区已演变为观众的交互科普角,持续不断地引发网友对三星堆文明的思考。

2022年春节期间,深度报道部特别策划的全媒体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在东方卫视及海外版、新闻综合频道、ICS外语频道、看看新闻Knews、ShanghaiEye外宣新媒体矩阵重磅推出。通过探访全国各地特色鲜明的十处民居,主创团队将“乡愁”具象化,并以此为载体,探讨传统文化传承、城乡发展、代际观念冲突等议题,通过讲述建筑背后一个个古今相映的感人故事,和观众在古朴悠远的砖瓦前共同体味乡土中国的文化根基、儒家文化的和合之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哲学。

2022年,融媒体中心还将适时推出一系列创新表达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报道,其中,文艺评论周刊《东方艺文志》正在反复打磨之中。这个节目的目标是填补电视文艺评论空白,深入影视创作、舞台艺术、综艺文化节目等领域发掘和确定选题,突出视觉呈现,开展深入解读,做到边界清晰、内容专业,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观点,力争在圈层内和大众化传播领域都缔造较大影响力。

 

解读中华文化的DNA密码,就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气韵。知来处,明去处,读懂历史,把握将来,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用有趣的当代讲述,把古老文物蕴含的智慧告诉今天的人们;用深刻的人文洞察和专业表达,繁荣当今的创作生态、提升国人的文化审美,这些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