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斯文江南》:节目名称的多重解读

 斯文江南.jpg

《斯文江南》是东方卫视在2022年开年伊始呈现的一档原创文化节目。从1月6日始播,首季节目聚焦五大江南文化地标,由演艺名家和文化学者共同参与,以雅集、围读、吟诵的形式,传播江南文化,传承人文经典,致敬文化英雄,带领观众经历一场书香熏陶和文化洗礼的旅程。本刊对话节目主创,并综合文化、演艺、传媒业界人士的评论,对该节目进行解析。

 

在近期出现的众多文化类节目中,《斯文江南》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节目名称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曹可凡(主持人):起这个名字,我觉得首先是符合江南的特点,江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婉约、斯文;另一个解释是,“斯人”“斯地”“斯文”,从字面上定义了这是一档关于江南文化、关于江南文人墨客的节目。

于丹(文化嘉宾):提起江南,你会觉得它是“斯文”的,其中,这个“斯”字,也有“这里”的意思。而节目名称中的“文”字,提示人们关切,这块土地上到底藏着哪些文魄、文脉,有哪些“文”的秘密,有什么样的文人的命运?在这些关切的基础上就诞生了这样一档节目。

 

温静(传媒评论员):我在观看节目之后发现,《斯文江南》的名称透露出三层含义,其一便是如字面展示,凸显江南的底蕴斯文;其二,可以理解为这里是江南文化的精细化呈现;其三,彰显出创作团队的小心思,这无疑是一个系列化创作之路,江南篇之后有可能会再进行其他主题的延展创新。

 

节目的第一季共分10期,选择了五座江南名城:浙江绍兴、江苏苏州、上海、安徽宣城、浙江杭州,以独特角度呈现当地文人、文学、文化。在地域、嘉宾、篇目的选择上,在布景、环节、流程的设置上,如何来表现“江南”的“斯文”之美?

李光复(表演嘉宾):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景做得非常好,既有民族风,又不俗气。在这样的布景中,苏州这一站我演读范仲淹的名篇《告诸子及弟侄》,很容易触景生情,进入角色。

 

黄晓丹(文化嘉宾):形式上,有点像雅集,就是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兰亭雅集、竹炉雅集、海棠雅集都是这种形式的代表。比如绍兴这期节目中,几位嘉宾围坐“曲水流觞”置景边,共话江南,饮酒作诗:羽觞漂到谁处,谁就吟咏一句诗文。古代规矩是谁作不出诗来就要罚酒,节目里改罚为赏—如果作出诗来便赏酒一杯。古代人常在雅集上写诗,但现代人聊聊就好,要每人写首诗,也很尴尬,对不对?围谈也有点像书籍朗诵会,现在很多书店里,作家出了一本书,在朗诵会读几段,然后同读者分享感受。

 

汪甜盈(执行制片人): 之所以可以做到比较精美的视觉呈现,背后有大家付出的很多努力。开播已经是隆冬,同时也不能放松防疫,最终我们决定在棚内完成“实景搭建”。也就是说,节目组在室内设计、搭建了一座“斯文江南园林”,这既加强了实景感,又做到了“去舞台化”。开录当天,在录制园区,同时有三个棚开工。主棚(围谈围读)、黑匣子(演读演绎)、投影棚(超时空对话),这在之前的节目录制经验中是非常少见的。尤其是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人们通常会用小体量、小制作来误读文化节目。事实上,台里对于这档节目的制作投入了非常多的设计与心力。

而我们对于邀约嘉宾的期望是,他们需要对经典文本好奇、喜爱,最好有一定基础。这样在“共同围读”的氛围中,才能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在颇有设计感的“演读”中对文本有全新的体悟。其实,包括导演组也是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这也是一个制作组和嘉宾共同成长的节目。

 

文化类节目热,作为一个传播现象引人关注。在这个节目中,怎样平衡中国斯文的古典、高雅和影视节目面向大众的传播性?

向阳(节目总策划、联合制作方南瓜视业总裁):文字是中国斯文的最核心载体,千载至今,本身就仍有面向大众的传播性。节目中的人物组合—王羲之、王阳明、陆游、鲁迅、秋瑾出现在绍兴篇;苏州篇是范仲淹、顾炎武、金圣叹、唐寅;上海篇是徐光启、李叔同、巴金、萧红;宣城篇是谢朓、李白、白居易、文天祥;杭州篇有苏轼、李清照、郁达夫和金庸。我们好像组了一场跨时空的局,看起来很是穿越,但实际上又不奇怪,他们就是隔代唱和。文化就是通过隔空唱和、层层累积而来,中国文化就是一条绵延的脉动的大河。我们的主题跟其他节目不同的是,我们不是为了说明那些美丽的文字,而是要拣选出那些触动人心的力量。力量有好几个层面,最高的层面,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道”,文者,贯道之器也。这个文字中确实有一种道的力量,道的力量有一种大道、天道,或者叫大义。比方说面对生死的态度,这是大义所在,像秋瑾,像范仲淹,像顾炎武,像杭州的“侠之大者”,这是一端。这一端是大的,大气的,大义的。还有另一端,触动人心的东西,比如爱情、亲子、家风、人性之常等等。这些内容,古今相通,通过打动人心的表达,使我们原来设定的一个古典时代的中国,古典的斯文中国,延展到了近现代中国。

 

3月11日《斯文江南》以“杭州篇”收官,网上有不少观众喊话“期待下一季”。

曹可凡(主持人):数月来,跟随先贤足迹,沉浸诗文之中,感受其悲欢离合,五百万字资料阅读,虽艰辛无比,却也收获满满。这个节目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愿继续为此付出努力。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