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历史建筑变身文创IP —从“建筑可阅读”看媒体角色转型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些经典建筑背后有着动人的故事,积淀着历史文脉,也有许多小众“打卡点”隐藏在城市的角落等待人们去探寻。老弄堂里的石库门、梧桐深处的老洋房、陆家嘴的天际线等承载着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这些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经典标识,也是上海市井生活的生动场景。
2021年,上海旅游节特别推出了“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这一年度主题。从“扫码阅读”的1.0版,到“建筑开放”的2.0版,再到“数字转型”的3.0版,实现了三次迭代的上海“建筑可阅读”成功变身为一个超级文创IP, 成为都市旅游的千万级流量入口。据统计,仅武康大楼街区周末每日接待游客就超过4万人次,相当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日游客量。
为更好地挖掘并进一步呈现、传递历史文物建筑的文化底蕴与城市精神,延展“建筑可阅读”的内涵与形式,除报道相关活动、制作百集微纪录片等节目并在各平台播放外,上海广播电视台还打造并推出一系列“建筑可阅读”城市文化产品,标志着媒体的角色由被动到主动,而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的报道者。其中,主持人作为独特的优势资源也逐步转变,由原先较为简单的以播报人的身份参与,转型为文化项目的重要参与方,甚至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发起者。
《十二时辰全媒大直播》:“移动”直播间 行进中阅读上海
2021年9月16日21时至9月17日21时,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东方卫视、上视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新闻广播FM93.4、看看新闻Knews、阿基米德以及十余家头部互联网平台一同推出《2021上海旅游节“建筑可阅读”十二时辰全媒体大直播》,以上海晨昏日夜的十二个时辰作为经线,以“城市微旅行”的脚步,串联起海纳百川、观见天下、诗意栖居三大篇章,与观众、网友一起,阅读一座座建筑、漫步一片片街区,讲述建筑中承载的历史记忆,挖掘建筑、街区中积淀的文化特质,开启一场“全城接力、指尖参与”的精彩旅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十二时辰全媒体大直播累计点击量破亿人次。
大直播中,9月17日首发的“建筑可阅读”主题巴士变身流动直播间,SMG主持人和特邀嘉宾在敞篷巴士上一路“行进式”讲解,在轻快的节奏中领略“建筑可阅读”的魅力。晚间时段,SMG主持人在浦江游船的水上直播间,带领大家浦江夜游,一览两岸标志性建筑和璀璨的灯光秀,整个直播在物阜民丰、流光溢彩的浦江岸线划上句号。
此外,由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组成的新媒体《侧耳》团队,结合风格各异的建筑作品和街区风貌,创作了多部诗歌影像作品,一展魔都“诗意栖居”的文艺范儿。
SMG主持人集体参与 “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成立
作为《“建筑可阅读”十二时辰全媒大直播》的内容之一,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于当天成立。该公益推广中心由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广电局和上海市文物局作为指导单位,由SMG 全体主持人共同发起成立,SMG主持人集体成为“建筑可阅读”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以各种方式推介上海的优秀建筑和风貌街区,通过参与对上海建筑文化的推广与阐释,进一步传递上海城市厚重的文化、怡人的色彩、时尚的气息,推动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建筑,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SMG主持人不仅担任“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志愿者,还由“建筑可阅读”的项目衍生出去,成为项目的发起者,如:成为上海部分优秀建筑的公益代言人,策划及参演SMG“建筑可阅读”系列宣传片,步入社区讲述身边的建筑故事,联动各区文旅局义务培训社会志愿者讲解员,发动全社会共同讲好上海发展故事……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实地感知“人民城市”的规划发展理念和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集中展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精神品质。
探索主持人全新文化项目运作模式
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积极探索主持人自主发起、自我管理的全新文化项目运作模式,推举若干位知名主持人担任轮值主任,牵头策划并组织实施各类公益推广活动。
2021年12月18日,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联合“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在徐家汇公园内的百代小楼开展了一次 “建筑可阅读志愿推广行动”,这是由SMG主持人海波牵头负责的自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线下活动。活动中,SMG主持人们与志愿者代表就语言表达、仪态形体、现场讲解技巧等内容交流互动,为向公众更好地推广优秀建筑出谋划策,双方的碰撞和切磋未来将令更多市民游客受益;此外主持人还参与了《家门口的博物馆—见证国歌的诞生》亲子课程,向小朋友们声情并茂地讲述国歌诞生的故事,帮助小朋友们完成了八音盒的制作。整场活动融合创新的方式,也让人看得到建筑阅读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徐汇区文旅局与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签订合作推广协议,双方拟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赋能,一同挖掘区内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在宣传共推、志愿者培训体系共建、文创项目共创三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陆续开展“老建筑深度探访”“故人回眸”等线下活动、音视频节目和直播活动,为上海的建筑阅读项目注入了更多鲜活的故事,不断充实和扩大“建筑可阅读”这个IP的内涵与外延。
“建筑可阅读”是媒体角色转型的一个标志型项目品牌。未来,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将适时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公益推广行动,开展“建筑可阅读”文创推广网络直播,与各区文旅局紧密合作,一同打造“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人人能参与、人人能体验”的“建筑可阅读”生动图景;在讲好优秀建筑故事的同时,协同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播音主持管理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