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传统与当代:2021河南春晚出圈密码及其鲶鱼效应
在上世纪娱乐业初兴阶段,对于尚未建立网络认知的普通百姓来说,央视及各地方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年一度的娱乐大餐,也是观众翘首以盼的代表最高艺术和大众文化的殿堂。自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的除夕晚会起,春晚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然而时至“人人都是媒体、处处都是平台”的当今社会,春晚如何选题,节目如何构思,后期如何制作,视频如何宣发,这些早已不仅仅是电视工作者的考题。
2021年,河南卫视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推出了地方春晚诚意满满的扛鼎之作,又在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打造了“奇妙游”系列节目与之梦幻联动,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2021河南春晚的成功要素及其影响。
一、出圈基础:料实情真的节目与高超技术的加持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谁也没有想到,2021年地方卫视春晚最大的黑马来自河南电视台,这台名为“当潮不让你好牛”的晚会,既缺乏流量明星也没有顶级赞助,却将深厚文化积淀与现代AR、5G技术精妙融合,甩出“王炸”,引起业界震动。在此以前,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并不缺少所谓“中国风”的文艺作品,或为国风歌舞,或着国风衣裳,或吟国风词曲,诸多尝试往往流于表面,多数只在小范围内引起讨论。2021河南春晚虽然不是所有节目都与传统相关,却将接地气、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融入其中,厚积而薄发。2021河南春晚的爆火给人以启示:能够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仅仅是帅哥靓女的“糖衣炮弹”,更是一场富有人情和文化底蕴的“唐宫夜宴”。
1.“爱”之母题
母题是故事学的重要术语,古今中外对母题的定义及其流变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此笔者不妨以其最基本的定义进行探究,即“母题”一词的来源“Motif”。“Motif”在英语中有三种意义:1.主题。通常为反复出现的(文艺作品中的)突出的题目要素或特点,特指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或中心题目;2.基调。简单或重复的式样或颜色;3.刺激力。一种激励行动的刺激力量[1]。
所谓爱之基调,是流淌于整台晚会的任何角落之中的。爱有多种表达方式,但大多能给人带来满足和幸福。爱也有不同的表达对象,小到亲人之爱、爱人之爱,大到信仰之爱、祖国之爱。《白衣执甲》是2021河南春晚的戏曲节目,它不是简单的戏曲选段串联,而是结合时事,展现普通人的爱的表达。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主打地方戏—豫剧,《穆桂英挂帅》《谁说女子不如男》由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援鄂医护唱响。身着白衣的女性医护工作者们坚定大气、掷地有声地唱出每一个字,就好像再现了她们曾经义无反顾地走向危险的抗疫前线的那一刻,展现了中国女性力量的崛起,也体现了她们对于职业信仰的尊崇,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忱。第二部分则是稍显缱绻的黄梅戏《天仙配》,由两对携手抗疫的夫妇演绎,从平凡相伴到走上抗疫战场,他们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让人们看见了由小情到大爱的升华,是那么的暖心和自然。而那些幕后的电视制作者们,对职业的爱与职责,激励着他们创作走心,作品温暖人心。
2.传统文化提升节目内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夏商到唐宋,悠悠数千年,河南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诞生了绚烂的文明和艺术。2021河南春晚的强势出圈,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密不可分,也与河南台长期扎根传统文化厚土的积累密不可分。《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汉字英雄》等节目为河南卫视贴上“文化卫视”的定位标签,其中1994年推出的《梨园春》坚持28年播出至今,成为中国电视戏曲节目生命力最强的标杆品牌。
如果说方言和地方戏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是流转的口中历史,河南春晚的器乐节目便是声音中的历史。《新春国乐畅想曲》由国乐大师方锦龙领衔,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和0371乐队共同演绎。方锦龙老师使用了二胡、板胡、柳琴、箫、琵琶、骨笛、簧等10余种民族乐器,华夏古乐团则穿着传统服饰将编钟、编磬等古乐复活,同时西洋乐队的加入使得中西古今的旋律融合交响。节目选曲既有古风古韵、地域特征鲜明的《牧羊曲》《少林少林》,也有新曲老调、诙谐幽默的《斗地主》《达拉崩吧》,更有八千年历史的世界最早吹奏乐器“贾湖骨笛”。节目中没有炙手可热的流量“小鲜肉”,只有一件件古乐器,一个个演奏者。这一件件乐器不是“宫商角徵羽”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传统乐器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新曲旧调,老曲新奏,体现的是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西方文明、现代文化的包容共生。
3.紧贴时事民生,赋予节目现实意义
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省级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甚至是各网络平台主办的各类晚会,都应该是主流文化的宣传窗口,而主流文化是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更是兼容并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强大载体。2021河南春晚的诸多节目便体现了创作者在传播主流文化领域的别具匠心。
戏曲和武术节目是往年春晚中较难呈现的节目类型,主要原因还是戏曲和武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今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缺乏受众,缺少市场,难免曲高和寡。但就如上文对戏曲节目《白衣执甲》的分析,三个选段依托“抗疫”大背景,贴合疫情时期“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唱段,获得动人的传播效果。戏曲串烧终于不再是简单的唱段罗列,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的表达。而武术节目《天地之中》更是一改打太极必穿太极服的传统,表演者化身宇航员,探究宇宙的奥秘。《天地之中》短短两分半钟的节目,不仅表演了太极拳,延伸了其哲学含义,还暗合当前国家的航天事业与飞天梦想,加之科技感十足的舞美,给观众带来了惊喜。
4.技术装点舞台,传统焕发新生
技术与艺术,长久以来被一些人认为是两个对立面,艺术是心灵的创造,而技术是相对低层次的产出,对技术深度介入艺术人们往往心存疑虑。然而现实早已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普及,人类的感知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从传统的现实世界拓展到现实与虚拟并存的世界,由此带来的深刻变革,给文化和艺术提供了新思维和新形态[2]。
2021河南春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节目,便是古典舞《唐宫夜宴》。舞蹈原为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作品《唐俑》,秀逸韵致却又活泼俏皮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特征形象地呈现在舞台上。相较于《唐俑》,《唐宫夜宴》改变的不仅是演出地点和时长,电子技术的加持使得舞蹈参赛作品转变为更符合大众审美也更易传播的晚会作品。
《唐宫夜宴》讲述的是14名大唐少女赴宫宴演奏的故事,由舞台实景演出和绿布抠像两部分交叉剪辑完成。演出开始便由追光引导观众视线,分组完成所有人物亮相。紧接着转场剪辑,抠像、VR技术构建了一幅幅古代生活图景。画面主体由《捣练图》和《千里江山图》融合而来,舞蹈演员仿佛徜徉于图画里,行进于历史中。而旁边罩着玻璃的出土文物—唐三彩、青铜器、骨笛,则又好像在向观众言明,只是人在画中游罢了。不到6分钟的节目先后有7次实景舞台和虚拟抠像的交叉剪辑。虚拟现实的VR技术和增强现实的AR技术,使演员自由穿梭于历史与现实;而舞台上的LED技术又配合着演出,对观众进行一种感受的唤醒和启发[3],强化了现实空间的历史虚拟感,营造出一种“陌生的熟悉感”。由整体效果可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的呈现,尤见于需要大量后期制作的舞台节目。
二、出圈解构:基于传播学“5W”理论的分析
1948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五大要素,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获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理论。下文将基于该原理对2021河南春晚出圈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
1.Who。纵观现阶段的多媒体传播,传播源大体分为UGC(用户创作)、PGC(职业创作)、PUGC(专业用户创作)。而一台大型的综合晚会,必然不是UGC的能力所及。职业创作者们在这一环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他们构思流程,搭建结构,创作节目,奉献演出,再通过专业后期制作完成成片。在前期的所有流程中,均为PGC的创作模式。一旦完成了传播,一部分受传者又会转变身份,成为二次创作的传播者,演变成UGC或PUGC模式,扩大了传播范围。相关数据显示,这台春晚自2月10日播出,不到一周,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并在各大头条持续而长久地成为传播热点。
2.What。无论是整体的晚会,还是拆分的一个个节目,都是创作者向外界的信息传递。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2021河南春晚的火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节目质量过硬,迎合并引领了国潮,通过多种手段传递了积极向上又易于被各年龄层接受的文化理念。
3.In which channel。在上世纪,限于技术的发展程度,媒体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随着网络技术、5G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网络成为沟通、传递和分享的平台。根据CNNIC在2021年8月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止202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这使得国民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主流媒体积极拥抱网络,寻找节目与平台的契合点。河南春晚便是这样被多渠道地推送到受众面前:电视首播,面对准时守在电视机旁的第一波受众;晚会完整上传,满足时间充裕或闻声而来的爱好者;节目拆分,免去了调整进度条的繁琐;高潮剪辑,填补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既符合短视频平台的调性也更利于节目的二次传播和造势;微博、头条等社交媒体的热门词条和推广文章,则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
4.To whom。对于电视节目而言,传播的受众无疑是观看节目的人。2021年春节的特殊之处在于,疫情的持续导致很多在外务工、上学的人无法返回家乡团聚过年,也无法进行人数较多的集体活动,春晚便成了很多人在春节假期的重要娱乐项目。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关注节目的受众越来越多,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转而成为内容生产者,反哺晚会节目。
5.With what effect。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为首的研究者们进行了对电视暴力的研究,并最终得出了“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学派认为,多样的价值观,会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春晚是主流媒体对主流文化做诠释的最佳窗口。但它已走下神坛,不再用强硬而表面的意识形态去逼迫受众接受,当代的主流文化也在努力吸收和包容一些非主流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2021河南春晚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推崇,也可以看作是对培养理论的温柔注解。
三、出圈本质:民族自信心的建立
科教兴国、文化强国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而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重建民族自信心。中国经济近些年来飞速发展,成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却要稍晚于经济基础的腾飞。鸦片战争以来,战火纷飞的中国难以支撑起民族的骄傲,先辈们在迷茫中探索西方文化,从西学东渐到全盘西化再到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了更好的弘扬。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重拾民族自信心的底气,体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助力民族自信心的重构,而民族自信心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自爱,也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近年来都市年轻人中汉服复兴和洛丽塔茶会相行不悖便是最好的证明。
说回2021河南春晚,创新技术助力古典歌舞,国乐演奏搭档西洋乐队,经典戏曲被赋予新的含义,传统武术也穿上了新衣,观众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切实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也许还有部分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但如果不戴有色眼镜看中国,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伟大的“文艺复兴”。而河南春晚这台有浓郁传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晚会能够告诉所有的电视从业者,资本打造的舞台、偶像美则美矣,不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永恒的收视密码。
四、鲶鱼效应:2021河南春晚带来的冲击波
所谓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鱼池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其他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刺激一些企业和机构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整个行业。
很显然,2021年横空出世的河南春晚就是这样一条搅动行业的鲶鱼。从2022年的荧屏来看,春晚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播舞台。从河南虎年春晚的《龙门金刚》和《国色天香》,到央视春晚的口碑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在形势倒逼之下,春晚的偏好正在改变。全国各家卫视也大胆探索、打造自己的特色春晚,如以川味为主打的“川渝春晚”,直接做成了相声专场的“天津春晚”,以及传递“福建骄傲,中国自信”的“福建春晚”—这台晚会放弃传统棚内拍摄,而是根据区域内各地的民风特色,以剧情式、纪实式的节目串联,创造性地推出了没有传统晚会标签的“很福建”的春晚,这种对春晚定义的颠覆性改变,获得了业界关注,并受到年轻人的市场认可。
受春晚激励,河南台2021年成立唐宫文创公司,设立网店,围绕唐宫夜宴核心品牌推出多款衍生品,其后的“洛阳水赋”“龙门金刚”“神州门神”等新IP也已完成商业注册或推出产品,甚至“中国节日”系列衍生剧也在布局中。显然,河南台正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试图将“中国节日”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超级平台。基于其投入和实力,作为扛旗者能走多远尚待观察,但它打破旧我的魄力不容小觑,其复兴传统文化的努力带来的深远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结语
春节联欢晚会自诞生以来便受到极大关注,从切实的娱乐需要演变为如今的过年新民俗,在变换的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下,如何呈现一台色香味俱全的春晚大餐是困扰诸多电视人的难题。2021河南春晚以爱为母题,以优质传统文化为特色,靠新兴科技加持,并以时事民生引发共鸣,巧妙设计和走心编排,为解答春晚难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纵观整台2021河南春晚,语言类节目稍显薄弱,但瑕不掩瑜,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杀出重围,乐俑形象甚至成为元宵、清明等接下来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重要串联线索,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张中原名片。由此观之,一台电视晚会,无需事事周全也无需长篇累牍,做出自己的特色,切中受众的靶心,才是晚会出圈的根本。令人庆幸的是,2022年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优秀春晚作品和呈现方式,或舞着“青绿腰”,或吟着“忆江南”,或唱着闽南语的“欢喜就好”,将中华文化展现给世人。
任谁也没有想到一台五百万元预算的省级晚会,会掀起全民热议,会改变行业生态。这个文化界的高能事件提示传媒工作者,好节目永远不会没有市场,流量明星不会是永远的制胜法宝。当一切归于平静,能够被大众所牢记的,不是哪个明星动辄千万元的通告费,而是一幕幕经典永流传。
(本文作者为上海小荧星集团有限公司教研中心助理)
【1】王同亿主编译.英汉辞海[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2】贾明.现代技术与艺术嬗变—兼论“艺术终结”[J].社会科学辑刊,2012(01)1期:209.
【3】杨莉、朱文婕.浅析LED技术在电视晚会中的舞台实践[J].中国电视,2012(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