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有耐心,有定力,有坚守
何卿:新冠疫情从突如其来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新常态,已经有近3年的时间了,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您有没有思考过,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文艺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濮存昕:在我看来,文艺是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一种慰藉、审美上的一种欢愉。文艺还在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人性认知的开拓上,有着一种辅助的功能。但文艺的本质,其实是闲情和娱乐。
也就是说在您看来,哪怕是在特殊时期,站在文艺工作者的角度,不必把文艺的作用看得过大?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我们用文艺作为精神食粮或者鼓舞人心的武器。这样的文艺就有了一定的政治功能。用文艺使人们精神振作,使人们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去追求精神的崇高。
但在事关生死的战争面前、国难面前,首当其冲的肯定不是文艺,首要的还是去争取胜利、去赈灾、去处理人的生死大事。所以说在武汉疫情最紧急的期间,文艺是帮不了多大忙的。
但是据我所知,武汉疫情最吃劲的时候,您和几位文艺界的朋友一起到工厂里为武汉市民购买口罩。疫情之后当年的秋天,您还和数十位表演艺术家在武汉举办了一场音乐朗诵会,精选的都是温暖人心的作品,在那样的时候也是传递了温情和力量。
当武汉封城的时候,我们确实一直在思考,我们文艺能为支援武汉做些什么、能帮上些什么忙?我感觉我们能做的很有限,我们只是用我们的影响力去说点我们应该说的话,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文艺能起到的一点作用吧。
您觉得特殊时期,文艺工作者怎么做才能够更贴近大众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其实每个时代都呼唤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戏剧、影视等表演艺术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形象化了。通过现代的传播手段,它的传播力有可能比文学、哲学、思想的文字传播,甚至包括唐诗宋词,都要广泛。而形象化必须是寓教于乐的,必须是有趣的。
所以最近我们北京人艺在搞70周年院庆,总结北京人艺的艺术追求,我们提炼出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文艺创作要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觉得这里还要加一个词“有趣的”—深刻的、有趣的思想内涵。文艺不只是深刻,一定还要是有趣的;第二是文艺创作一定要具备深厚而丰富的生活基础;第三是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才会深入人心,和人们产生共振和共鸣。
说到艺术形象,我就想到您这几年塑造的林则徐这个角色。昨天(5月28日)晚上《林则徐》在云上展演,这也是国家大剧院首次线上呈现,我周围许多上海文艺界人士都观看了。疫情期间一部剧在线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是不是也跟这个艺术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和当下人们的一种心境呼应上了有关?
中国人所推崇的品格是有文化的根的,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在诸葛亮、林则徐这样的人物身上,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民族危难的时刻,在有需要的时候,这些人能站出来,有担当。这种骨子里的文化品格外化出来,一定是像范仲淹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他是有责任感的,官位再大要为百姓着想,走到天涯海角要为国家社稷忧心。这种精神通过戏剧体现在林则徐的形象上,使得我们中国人感同身受。
演出前的导赏采访,我有点极而言之:林则徐的那种品格,我们每个人有吗?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精神品格,是超越时代的,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在文艺作品中,就会使大家有一种共鸣。我看到许多网上的留言,哪怕是拿着那么小的手机,许多人看到动情处也会潸然泪下。文学的力量,艺术形象的力量,演员演绎这个故事所完成的艺术形象塑造,在这方面我们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包括国家大剧院、央视网、腾讯、微博、抖音、B站、喜马拉雅、凤凰网、北京时间等48家网络平台,昨晚同步线上播出了这部戏。您从小在剧场里长大,长大后在剧场里天天跟观众面对面,演了大半辈子戏,您想过有一天,会因为一场疫情,城市静默、剧院关门,有那么多人在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上看您的戏吗?
《林则徐》这次线上播出的时机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恰好是很多人都处在封控隔离中,在抗疫的艰难时刻,都在家闲着,收视率就会比较好。昨天据不完全统计,有3000多万的观众。我们有幸通过戏剧陪伴观众度过了疫情期的一个夜晚。
对于一出话剧来说,这是舞台演出难以想象的惊人的观众量。
这其实不是一日之功,这部戏2019年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原创,是在十一国庆之后的10月17日进行的首演,由国家大剧院和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打造,郭启宏编剧、王筱頔导演、赵季平作曲、黄豆豆编舞、季乔的舞美、邢辛的灯光设计,应该说是汇聚了全国最具实力的各方面的创作人才。演员也不只是国家大剧院自己的演员,人艺的徐帆、国话的洪涛、郭达、关栋天等等,是全国性的格局。《林则徐》是去年夏天完成了4K高清录像,为了让近景特写经得起推敲,我们几乎所有演员都特地剃了光头,以至于后来我在人艺导演和主演的《雷雨》中的周朴园只能是小平头。
以往这样的流量出现在电视剧或者是综艺上并不稀奇,但是戏剧本身就是相对小众的艺术,这次关注度和话题度都如此高,除了与很多观众都封控在家有关,您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
恰恰是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又处于一个面对世界百年未有的历史巨变中,正如钱理群老师所说的:我最不安的是,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完全预测不到未来。不管是世界的政治格局、战争危机、全球经济衰退还是疫情,都让人们关注,让人感到焦虑。中国人品格中特有的爱国情怀、士大夫的忠诚,让我们觉得民间和国家一定是在一起的,我们绝不能够再丧权辱国,不能让中国再度沉沦。就在这个当口,《林则徐》作为历史事件中的一个故事,在百年屈辱中国近代史的源头,站出了这么一个民族英雄,他所承受的命运的灾难,开拓了大家对于当下面临问题的思考。
这波上海疫情,许多上海的文艺院团不吝惜版权,拿出了一些剧目进行云展演。以您的观察,其他地方,比如北京人艺,以往有这样的线上展演吗?
比较少。我们其实比较保守,也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但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网络的展演和舞台的现场演出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有些新的观众可能从网上看了一些演出片段,反而更愿意再走进剧院亲临其境,那种演员和观众一起呼吸、那些即时的反应,这样的剧场感受是不可取代的。
是。观众不仅仅是要了解一个故事,了解戏的大概轮廓,他还想去现场感受。我觉得在数码时代,虚拟电脑制作、拷贝艺术不会替代舞台艺术。舞台艺术的现场性、艺术效果、观赏魅力是不会被取代的。重要的是要弄好东西。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制作、好的文学作品。据我观察,只要是精品或者中等以上水平,基本票房都还可以。
人艺马上就迎来70周年院庆了,我想了半天,我们最值得自信的,就是一直在坚持演出,票房不好也演,什么情况下都在演。每年雷打不动400多场演出。哪能台台戏都是精品呢?但是爱看戏的观众也是分不同层次、有不同选择的,多元化的文艺形态使得人艺可以这么去坚持。同时它是国家院团,它有完成演出任务的责任,也不怕亏本。但实际上我们是北京票房收入最好的院团。
关于6月12日北京人艺的70周年院庆,除了剧场的演出,在疫情的走向还不明朗的当下,人艺还会有怎样的特殊安排呢?
6月上旬和中旬,人艺会有一批经典剧目在线上推出,集中进行限时放送,包括《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哗变》《窝头会馆》等等;我们还会有线上的剧本朗读直播,比如说《阮玲玉》《鸟人》《海鸥》等等。6月12日当天,院庆日上演《茶馆》是我们北京人艺为剧院庆生的传统,70周年院庆版的《茶馆》是线上线下同播,我们将首次采用8K技术,用高清直播的方式完整地向全网各个平台的观众呈献这个经典的剧目。
太期待了!身在疫情扫尾阶段的上海,非常期待演出的盛况,能收看到这些高质量的线上的演出,将弥补我们长时间不能走进剧场的缺憾。
要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这个没有问题,重要的是要保持住剧场艺术独特的魅力。我也相信,网络平台也好、影视艺术也罢,与舞台艺术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来争抢观众。
回过头来看,疫情三年,剧场几度关停,演出排练多次延宕,人们的生活也有许多的改变。最后想请教您,疫情中您如何自处?
按照钱理群老先生的话,我们在静观,不轻易下结论。我们在等待,很多事情现在不能急,需要有耐心、有定力。最后我们还要有坚守,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能在一片混乱中跟着大家走。我一直觉得,要坚守我们的基本盘,这基本盘包括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个人要有定力,国家也要有定力,经济要稳得住,在疫情的管控之后,我们要复工复产,我们要走入生活的正常轨道,这是所有人的期盼。
有耐心,有定力,有坚守,要怎样才能做到?
疫情期间的封控管理也是修行,是闭关的机会。再忙我每天也要完成作业,每天临帖、习字,平衡心性。我临的《兰亭集序》已经装裱好了,但是因为疫情,快递暂时不收,一旦恢复了就给你们寄到上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