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浅谈“未来电视”战略下影视剧创作创新趋势

 

  三年疫情刚结束,2023年元月贺岁档电影《阿凡达2》、《流浪地球2》、《满江红》、《深海》、《无名》等就连番上映,中国票房市场月破百亿。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号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方针提引下,影视理论的中国学派框架呼之欲出,体现影视工业美学、影视想象力消费、电影共同体美学等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作品浮出水面,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影视产业在讲好中国故事、讴歌新时代精神的诉求下,中国影视创作者以高质量创作为准绳,在影视工业升级、项目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运用上不断推进,更新迭代。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提出了未来电视与网络融合发展的全新战略。在全面推动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驱动下,《开端》、《三体》、《狂飙》等一系列利用新技术、展开新叙事、体现新理念的电视精品剧相继诞生,获得观众口碑和市场认可的双丰收。

  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影视创作的未来时刻已经来临。未来电视战略对影视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对从业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未来影视创作有哪些特质?当下哪些新技术需要特别关注,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深远意义呢?

 

一、未来电视战略下影视剧创作的四大特质

  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首次提出了关于未来电视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强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的研究,以科技赋能推动行业重构,努力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全国广电行业依托新技术,赋能新内容,纷纷尝试节目创新、制播创新。未来电视体现了视听产业的趋势和愿景,是广电行业整体转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受众影响面最广、市场化程度最大、播出融合方式最新的影视剧产业而言,未来电视战略下的影视剧创作呈现以下特征:

  1.产品属性数字化

  影视剧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制作合成,从线下创作到线上传输,包括素材上云端、下载制作、特效表现,以及最终在电视频道、流媒体或VR等平台的播出,全过程都与数字技术密不可分。数字化是未来电视影视剧创作的基本属性,对数字科技、数字美学、数字流程的认知、理解和探索将是未来影视创作的根本属性。

  2.传播渠道融合性

  在科技强国并走向数字中国的进程中,广电行业特别是传统电视台面对流媒体平台的冲击,市场份额被瓜分、广告商流失、观众弃屏等状况加剧,大多数电视平台深陷困境,而青年观众也早已适应了大小屏融合观影。在融合传播时代,一个影视IP作品可以同时在电视频道、流媒体平台播出,在抖音、小红书上缩短播出,在B站进行二次解读,电影上映时还可能有VR版本推出。故事形式也可随平台样式而千变万化。

  3.创作过程科创性

  传统的影视剧创作被称为拍电影拍电视,但在未来电视战略下的影视创作,由于对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的倚重,更适合被称为做电影做电视。剧情中所呈现的主要画面和情节,甚至主要角色都未必是用摄影机拍摄下来的,而更多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数字资产、虚拟偶像。电影《流浪地球》、《阿凡达》、电视剧《三体》等就足以证明,影视科创技术可以将观众轻而易举地带入虚拟世界,新技术将突破科幻、玄幻、古装等类型影视剧壁垒,甚至《开端》这类本质上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也可利用虚拟影棚拍摄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

  4.观众体验沉浸性

  不仅仅是在VR或是元宇宙的虚拟交互环境中体验,4K8K等超高清电视技术,全景声技术,3D技术等都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的享受。在游戏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愈发追求沉浸式体验。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明确并颁布了4K8KHDR色域标准,在提升影视产业能级的同时注重区分大小屏的类别,使大屏的视听感受与小屏在观影互动上形成相同效果的沉浸式体验。

 

二、新时代推动影视剧创作创新全面提升

  新时代是科技强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当前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将人们加速推向融合、全程、全员、全息的传媒时代,由此中央提出了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主力军全面进入意识形态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影视剧在新时代是唱响主旋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近几年中宣部电影总局主抓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流浪地球》系列,国家广电总局主抓的精品电视剧工程系列,如《功勋》、《在一起》、《县委大院》等,都体现了制播合一、精准定制的趋势。经过选题的精准规划、内容的高质量制作及高效益的联合播出,影视剧创作理应发挥更大的传播影响力。

  “未来电视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全新赛道的高质量发展,以4K8K为代表的超高清电视技术的成熟是伴随着民用市场的消费升级、智慧广电城市信息生活场景应用而提升的,中国有14亿人口,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言,高质量影视剧不仅是一种刚需,更能带动庞大的与影视相关的文化IP消费市场。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红色文化、英雄人物等都可在未来电视的国家战略框架中衍生出无限的叙述形式,让中国故事更动听、更感人、更新颖是影视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三、未来电视战略下影视创作的四大热门新技术

  当下全球科技创新方兴未艾,以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5G新赛道、人工智能、元宇宙战略规划为代表的新基建,为新时代的影视创作提供了各种新机遇。中国影视科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影视产业中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营公司,在新技术的研发、运用和引进上动作不断,创新不断。

  1.XR虚拟影棚技术

  上海科技影都于2022年宣称,已完成2000平方的8K像素数字LED环幕的虚拟影棚建设。虚拟影棚技术让影像画面更逼真,拍摄过程更安全,摄制成本更可控。代表影视工业未来创作方向的XR虚拟制片技术,已在美国好莱坞片场被广泛运用,并在全球推广。该技术背后是虚拟制片系统、数字资产研发制作、影视数字化版权平台等相关技术的联合开发和版权拓展。影视剧创作的空间通过LED屏幕,从传统现实空间真正拓展到创作想象中的任何空间世界,从太空世界到上古玄幻,从人体漫游到像素世界,在XR技术的加持下,任何造型空间和色彩分层都能用数字资产表现出来。影视剧创作的时空特性被重新诠释,不仅体现在如HBO史诗剧《权力的游戏》、电视剧《开端》和电影《流浪地球》中各种场景的逼真还原,更直接出现在诸如英国电视剧《黑镜》等的影视内容中,成为隐喻现代人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黑色幽默。

  值得一提的是,尚世影业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创作的公益广告《城建新时代》是SMG首次利用XR虚拟影棚技术的全新尝试,通过XR完成中共一大会址、上海中心等数字资产的制作,用一天的时间高效完成了十多个场景拍摄,因其影像的逼真度,导演得以完成一镜到底的创作构思。

  2.超高清技术

  这是未来电视战略下传统广电转型最有优势的电视技术。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超高清电视剧播出技术标准是极大推动电视产业能级提升的政策部署。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8K转播引发世界瞩目;SMG尚世影业出品的全国首部8K全流程电视剧《两个人的世界》,更是在创作流程、生产技术和HDR等方面为8K技术在影视创作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在影视剧创作还是在节目制作转播方面,包括北京冬残奥运会和卡塔尔世界杯的赛事转播,在5G技术支撑下的超高清技术的运用上,中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弯道超车,未来3万亿的超高清显示屏的市场升级,必将带动大规模的4K8K影视剧创作的需求。

  3.动作捕捉技术

  在影视工业全面走向数字化制作之际,从《黑客帝国》到《指环王》,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日益受到影视创作者的广泛关注。伴随着3D技术的发展,以2010年《阿凡达》的横空出世为标志,动作捕捉系统在美国已成为相对成熟的电影技术,并迅速在全球推广,被广泛运用于影视创作中。时至今日,虚拟偶像在大荧幕上的表现已不亚于任何真实明星的表演。

  近年来,面部动作捕捉技术也得到不断提升,从《爱尔兰人》、《阿凡达2》到《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软件工程师图恒宇,技术的进步带来令人惊叹的观感。图恒宇在异次元空间中以年轻面容与女儿相聚的技术,正是面部动作捕捉技术在国产电影中的首次运用。而伴随着抖音直播带货的升温和元宇宙基建赛道的快速发展,虚拟偶像及演员的虚拟身份、虚拟形象等作为未来电视影视剧创作的新技术、新面貌和新形式,或将开拓出更复杂的故事叙事逻辑和角色身份交互。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观众为看到《阿甘正传》中虚构人物穿梭在真实历史时空中而莫名惊诧,那么如今,我们在元宇宙中遇见已故的明星偶像或朋友时已变得司空见惯。动作捕捉技术让再现风格和表现风格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彼此抵牾,相反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瞬间感受到时空的变化和岁月的变迁。

  4.游戏引擎技术

  1998年英佩游戏公司(EPIC)开发的专有游戏引擎,被用来推出了一款名为《虚幻》的射击游戏,游戏不断开发升级迭代,目前已到了虚幻引擎第五代(UE5)系统。UE5技术不仅应用于3D游戏的开发,更将在未来影视创作中被大量运用。UE5技术系统中通过令人惊叹的视觉内容、光效参数、大量逼真的3D模型库、基于节点结构的特效系统、高性能物理系统和360度全方位摄影机运动轨迹,将互动体验提升到新的水平。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都加快了影视产业中虚拟制片、虚拟技术、虚幻引擎的研发,《曼达洛人》和《权力的游戏》等国外电视剧的制作是虚拟技术的应用典范。随着未来电视战略的推进和中国风格影视创作需求的扩展,中国影视创作人更迫切地渴望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表达中国自己的故事,如电影《深海》利用粒子元素创作的3D影片呈现了色彩缤纷的中国式现代动画风格,正是利用虚幻引擎5制作的典范。

  技术并非是割裂的,如同美学风格也不能单看一面。各种技术在影视创作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交互融合、综合运用的,上述未来电视相关的四种热门技术也都建立在传统视听语言的基础上。在编导的整体构思下,技术服务于艺术创作,虚拟化、超高清、沉浸式、智能化正是未来电视战略下影视创作的通道,利用新技术,寻求虚实结合、天人合一、情境交融的东方诗意,不正是中国影视创作者要在未来电视的创作环境中要完成的艺术目标吗?

 

四、未来电视创作新趋势带来的五个转变

  1.平台型思维转向用户性思维

  中国广电行业在上个世纪就开始探索影视剧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路径,出现了制播分离、影视公司上市融资、IP效应在资本市场被无限放大、演员在资本市场获得高估价等现象。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一路高歌猛进,影视剧的播出已经从传统电视频道转向移动终端融合播映,视频网站公司以掌握大数据手段和精准的用户画像为核心竞争力,规划内容制作并吸引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千百年来,人类对故事的需求是基于本能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故事的内涵、哲理是人类精神的折射,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未来电视战略是依托大数据分析人类精神层面偏好并对数据进行运用的媒体融合战略,影视剧产业也必将引入更精准的观众细分市场。观众看剧不再仅停留在故事消费和感官愉悦的层面,用户在收看影视剧时会引发场景体验、品牌消费、社交平台、审美转化、虚拟交互等新消费模式,而新时空体验、新社交方式使影视作品更具黏合性和共鸣性。

  “未来电视战略揭示了通过影视剧的创作和互动来引流并确立用户的真实性、引导用户的忠诚度、规划用户精准画像的影视剧创作过程。作为智慧网络电视中枢平台,未来电视所依托的恰恰是经营管理者强烈的用户思维。

  2.传统视听语言转向新媒体创作语言

  全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来临,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大数据资料库,每个人的信息在理论层面上而言是公开且透明的。好莱坞曾经用电影、电视在全球布网销售、播映内容版 权,在赢得全球市场的同时输出符合美国利益的价值观。在今天的内容市场,美国的优势依然存在,但随着中国互联网和5G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所代表东方文化的厚积薄发,逐渐形成对美国意识形态的抗衡。传统影视剧的创作基本上依靠的是建立在影视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基础上的电影视听语言,这种基于人类心理反应的单向叙事法,在未来电视的融媒体时代,伴随着虚拟世界、元宇宙的兴起,将被人机交互、超媒体、游戏合成、远程在场等多维场景叙事运用所迭代。上世纪末列夫马诺维奇在《新媒体语言》一书中就预言道:计算机、赛博格、自动化导弹的视觉是未来人类视觉的现实主义呈现。在未来,计算机图形技术将大大增加这种呈现能力,并可以清除现实中的噪点。这是数字网格化的视觉。合成的技术机影像并不是低于现实生活的呈现,而是对于另一个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呈现。这是最早的关于虚拟现实的美学定义,也是未来电视影视剧创作运用新媒体语言时不可回避的准则,更是对传统视听语言的突破。

  3.单一版权运营转向多元体验销售

好莱坞定义的传统影视剧销售方式是版权销售、票房销售和衍生品销售相结合的综合销售。在未来电视的驱动下,除了上述的经典销售模式,我们可以预见到新运用场景下的植入消费、沉浸式分级销售(如VR版、4K版、8K版、短剧版、全景声版、HDR高动态版等)、数字资产开发和数字艺术品拍卖、社交平台讨论和线下体验、剧本杀及密室授权、游戏互动开发、音乐联动、演唱会授权、明星肖像和虚拟偶像授权等多元营销的并存。

  4.制作流程从传统串联式样转向并联式流程

  中国的影视剧创作受到审查制度的规范与制约,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建立与分析运用,传统电视平台和视频网站上的主题内容、字幕规范、人物形象、地图道具的准确使用等基本审核项目和相关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藉此可节约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并可因统一审片标准、缩减审片流程、减少审片差错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对于敏感字词和敏感形象的梳理,人工智能比人类自身审阅更可靠、更安全。此外,传统影视剧的创作流程是孵化、制作、审查、宣发四个环节串联进行的,在未来电视战略下,孵化和制作将两期合并,制作期也有了后期前置、前期后置的更多选择。由于科技的不断创新,尤其是随着云技术的不断提升,拍摄周期将发生变化,制作的数字化、便捷化以及大数据对销售市场分析的精准化都促使未来电视战略下影视剧的创作可以根据项目属性和用户特性,转向更复杂的并联式流程模式。通过以当下热点ChatGPTGPT-4、文心一言为代表的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可在项目书、剧本创作、画面造型生产等影视创作环节自动生成质量颇高的文本或画面元素,这无疑对传统影视创作流程形成巨大冲击,人类将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5.影视剧传统商业类型转向复杂类型或反类型

  西方工业革命后所带动的影视产业的发展,要求影视剧创作在源头上就要有商业属性的分类,电影、电视剧的类型化制作由此诞生并发展了半个世纪,形成了影视作品同观众之间约定俗成的默契。中国影视产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主旋律、贺岁片、拼盘电影、迷雾剧、反腐剧等一系列特殊题材和特色主题的影视剧创作类型。未来电视时代,因媒体融合、虚拟现实生活、元宇宙场景消费和沉浸式观影体验,影视剧的传统类型的商业标识度会模糊化,会被复杂类型、反类型的影视作品所取代。这种趋势其实早已露出端倪,在电影领域,诸如诺兰导演和李安导演的作品很难用典型的类型电影来定义;而国外电视剧中,如《机智的医生生活》、《请回答》系列等,具有强烈的综艺创作思维;在国内影视剧市场,引起广泛关注的《山海情》、《人世间》、《在一起》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和家庭伦理剧,近期火爆的《狂飙》和《三体》更是新时代在创作类型上的新探索、新突破和新成就。

 

五、未来电视为影视剧创作创新趋势带来的三点意义

  新时代需要新故事,新故事推动新技术,新技术赋能新模式,新模式催生新形象。

  “未来电视战略不仅是对影视工作人员创新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传媒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的考试,更是对融合媒体管理者的大考。在世界范围内,影视剧的创作和输出构成了复杂的舆论场,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基础之上。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主场上,未来电视理念下的影视创新大有可为且影响深远。

  1.经典的主流价值观故事通过科技赋能呈现新样式

  典型人物形象通过科技赋能呈现新的风貌,带来全新体验。电影《流浪地球2》的人脸动捕技术让刘德华返老还童,科幻剧《三体》使虚拟影棚拍摄技术在中国真正成为影视创作的主流科技,打黑剧《狂飙》创造了电视剧穿插时空的叙事,《两个人的世界》则实现了超高清8k影像的探索……未来电视时代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或许最经典的早期影像也能被修复成超高清版本,由黑白转向彩色,由二维转向三维,由现实转向虚拟,由真实人像转向虚拟偶像,从而给观众带来新感受和新体验。

  2.从数据抓捕、渠道细分、精准抵达走向跨界融合和多维度时空体验

虚实结合的场景运用和多维度的时空体验、不断深化的用户思维,以及新的用户创作流程,将使传播变得更为精准有效,影视剧创作的类型、风格、节奏、长短、主题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受众的体验、互动、场景交互、情感共享变得更沉浸、更个性、更科技、更便捷、更私密。

  3.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走向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表现主义创作风格

  影视剧的创作一直以来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和表现风格为追求目标。未来电视是媒体融合的战略,新媒体技术促进了虚拟现实的趋势,无论是在传统互联网还是在元宇宙的世界中,用户的多重身份和数字场景,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真实美学的定义。我们对虚拟偶像投入真实情感,用VR沉浸在元宇宙场景中而不能自拔,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技术等让我们的现实生活布满了自动化。在未来,或许除了人类自己的情感是真实的以外,其余一切都可能是虚拟构建的,在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等基建大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电视的影视创作无论从哪个维度来分析,都会倾向于呈现出日渐鲜明的表现主义风格。当然,我们要着力探索的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表现主义创作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在未来电视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应该抓住媒体融合的新机遇,大力借鉴、运用科创技术,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探索创新之路,响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反映中国气象的优秀影视故事,不辜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尚世五岸总经理助理)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