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有关中国监狱题材的国际传播初探 ——以《直播上海》(Shanghai Live)涉监报道为例
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这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利益的增长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宣传不仅需要突出中国的优势和成就,更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化解外界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在这一大背景下,有关监狱题材的对外价值传播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分支。近年来,中国监狱系统不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罪犯人权保障取得长足进步。作为中国司法体系的一部分,监狱在执行法律惩罚的同时,也承担着帮助服刑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因此,通过宣传监狱的正能量,可以改变国人对监狱的负面印象,增强社会信任度,树立司法公信力,推动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与此同时,探讨监狱题材报道对于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改善外界刻板印象和推进客观公正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内监狱报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目前国内有关监狱的宣传报道数量有限,且大多数报道内容相对单一。多数关于监狱的报道都集中在监狱管理改革、励志故事以及罪犯的改造等方面,很少涉及监狱内部的实际运作、人权状况、教育及心理援助等方面。这使得受众对监狱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认知。
2.涉及监狱报道的内容有时候缺乏客观性和深度,过于简单、单薄。有些报道出于某些顾虑,刻意强调罪犯改造的光鲜的正面成果,忽略了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如此一来,受众可能只能看到美好的一面,而无法了解到监狱管理的实际挑战,从而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
3.国内监狱传播报道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当前,国内监狱报道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平台(如报纸、电视、广播等)进行传播,而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新兴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较为有限。这导致了年轻一代及其他受众群体对于监狱问题的关注度较低,限制了监狱相关信息的传播范围。
二、国外监狱报道的特点
监狱报道天然具有对受众的吸引力,对于国外一些报道刻意追腥逐臭、制造矛盾的行为自然不可效仿。除此之外,仍有不少国外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国外监狱题材传播的一些成功经验
1.传播态度更偏开放透明
一些发达国家的监狱系统往往较为开放透明,有利于媒体对监狱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报道。例如,美国的监狱系统对于媒体的采访有着一定的开放性,一些囚犯也有机会接受采访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传播角度偏向心理转化
一些国家的监狱传播在向公众传递监狱教育改造的成果和效果时,更强调关注囚犯的心理健康和教育转化,倡导通过教育改造来达到社会和谐。如英国的监狱传播倡导“从监狱到社区”的转型和社会再融合。
3.传播内容倾向直观和客观
一些国家在监狱传播中注重传播内容的直观化,偏好深度报道和人性探讨,让公众以更深入、全面的方式了解监狱生活和改造过程。
(二)国外监狱题材传播的一些具体案例
1.来自美国ABC电视台的《最后的辩护》(The Last Defense)是一个纪录片系列,讲述了一些在美国监狱中被判决死刑的囚犯的故事。这个系列展示了美国部分州监狱系统的开放性,媒体被允许深入了解这些囚犯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此外,纪录片还关注了律师为这些囚犯争取无罪释放的过程,让观众了解到美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些问题。
2.挪威的霍尔登监狱(Halden Prison)被誉为世界上“最人道”的监狱。这座监狱注重囚犯的心理健康和教育转化,强调通过教育改造来达到社会和谐。挪威政府允许国内外媒体对该监狱进行报道,展示了其开放透明的监狱管理理念。一些国际媒体和纪录片制作机构对霍尔登监狱进行了报道,进一步传播了其独特的管理模式。
3.英国纪录片《教育囚犯》(Educating Prisoners),展示了英国监狱教育改造的成果和效果。该片关注一所监狱内的教育项目,讲述了囚犯如何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重返社会做好准备。这部纪录片传达了英国监狱传播倡导的“从监狱到社区”的转型和社会再融合理念。
4.2010年的南非电影《四号监狱》(Four Corners)讲述了一个关于囚犯教育改造的故事。这部电影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示了南非监狱内部的教育改造工作,使得观众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监狱生活和改造。
三、国内外监狱报道的对比与启示
(一)人文关怀应在监狱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监狱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惩罚犯罪行为,但监狱工作并不应仅局限于此,而应该关注服刑人员的人权和人道关怀,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重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公众理解。例如前述南非电影《四号监狱》(Four Corners),通过人文关怀的角度展现监狱和囚犯的生活,有助于消除公众对监狱和囚犯的恐惧与误解,让公众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监狱的现状。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犯罪预防和罪犯改造的关注度,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倡导人道主义价值观。人文关怀体现了对囚犯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助于改善囚犯的生活环境和改造条件。例如通过类似像《最后的辩护》(The Last Defense)这样的纪录片,可以倡导更多人关注囚犯的权益,推动监狱管理部门采取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3.关注囚犯心理健康。人文关怀的报道是关注囚犯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有助于提高囚犯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关注囚犯的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其更好地完成改造过程,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4.促进社会融合。人文关怀的监狱报道能够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曾经犯罪的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从而促进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就像英国的《教育囚犯》(Educating Prisoners)这样的纪录片有利于缩小社会鸿沟,提高社会包容度。
5.提高监狱管理水平。通过人文关怀的报道,可以揭示监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监狱管理部门进行改革和完善。关注人文关怀可以促进监狱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提高罪犯改造的成功率。
6.提升国家形象。人文关怀是对监狱系统和国家形象的推广,可以减少外界对监狱系统刻板陈旧的负面看法,提升一个国家正面的国际形象。
(二)应大力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国外的一些监狱报道在传播渠道上较为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影视剧。许多国外电视节目、电影乃至越来越多的网剧都涉及监狱题材,如《越狱》、《牢狱风云》等,这些作品将监狱内外的生活和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有助于观众了解监狱系统的运作和社会对罪犯的态度。
2.报纸杂志。一些主流媒体经常报道监狱相关的新闻和事件,如犯罪案件、监狱改革等,这些报道涉及监狱制度、罪犯改造、刑罚执行等方面的内容,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观点。
3.社交媒体和网络视频。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视频和社交平台了解监狱相关的信息和故事,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平台上有许多监狱题材的视频和帖子。
4.专业网站和博客。一些专门研究监狱制度和刑罚执行的网站和博客,如Prison Legal News、Solitary Watch等,提供了深入的监狱报道和分析,以及罪犯和家属的故事及见解。
相比之下,我国的监狱题材报道在传播渠道上还是相对保守。事实上,渠道对于传播效果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合适的宣传渠道可以扩大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例如,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及其相应的国际传播通道,可以向广大受众传递更为精准客观的监狱信息,增加公众对于监狱的了解和认知,促进社会对于监狱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社交媒体平台如“两微一抖一块一书”(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以及tiktok等国际化的传播平台,也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直播等多种形式,以更生动多元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提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除此之外,监狱系统还可以通过更深入的媒体合作,如合作制作专题片、纪录片、故事片、微视频等,进一步扩大宣传渠道和受众范围,呈现中国监狱系统的努力和不断进步中的中国监狱形象。
四、上海案例介绍:《直播上海》(Shanghai Live)涉监报道
1.《上海部分服刑人员获准春节探亲》(2018年2月16日首播)
2018年春节期间,上海监狱认真落实司法部统一要求,有一批服刑人员获准回家过年。“离监探亲”是指准予符合一定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暂时离开监狱、探望亲属的一项管理措施,是我国《监狱法》明文规定的对在押服刑人员的一种狱政奖励,但由于各种原因,这项政策的执行此前被搁置了多年。栏目组通过跟拍一位在押服刑人员回家前的准备以及和亲人团聚,展现中国司法的人文关怀和上海监狱的创新型人性化管理。在辗转了解到上海监狱的“离监探亲”计划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海监狱方面,并和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共同商量策划,在大年三十清晨前往上海北新泾监狱拍摄。报道打破传统的新闻叙事方法,用迷你纪录片的形式,生动记录了即将短暂出狱的服刑人员和监狱方面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服刑人员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2.《监狱里的模拟人生》(2018年5月首播)
上海市五角场监狱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出监教育示范点, 承担着帮助临近刑释罪犯重新回归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监狱以“帮助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远离犯罪”为核心理念,不断提高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了一套涵盖罪犯收押、日常管理、教育培训、安置帮教、综合评估等内容的具有上海监狱系统特色的出监教育工作机制。 2018年5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ICS新闻部与上海监狱管理局、五角场监狱共同策划了三集系列新闻专题片《监狱里的模拟人生》,分别关注“社会功能模拟”、“心理疏导”和“狱外关怀”三个方面。
该系列报道在上海五角场监狱的积极配合下,采访到了多个鲜活的案例,有在监狱改造过程中学会一技之长的、有在接受监狱心理干预后消除狱后生活恐惧的,也有出狱后凭借狱中习得的一技之长在外谋生过上好日子的。系列片不光采访了服刑人员,也采访了监狱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五角场监狱多年来为帮助临释人员适应社会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努力。
3.《另一种关怀:外籍服刑人员人文关怀特别报道》(2018年9月首播)
该系列报道采访拍摄的案例均为在中国监狱服刑中的外籍服刑人员,报道从外籍服刑人员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矫正两个方面入手,反映了上海两所监狱(青浦监狱和上海女子监狱)在对外籍服刑人员的改造帮助中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创新智慧。
摄制组深入监区、蹲点拍摄,全程跟拍记录服刑人员一天的生活。带着“监狱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矫治外籍服刑人员”这一问题,记者深入上海唯一两家关押外籍服刑人员的监狱,采访到了多个鲜活生动的外籍服刑人员案例。一名因贩毒被判无期徒刑,在青浦监狱服刑了七年的日本籍犯人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妙:“当我和其他犯人一起弹奏音乐时,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并且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觉得弹琴激励我和他们努力改造。”而上海女子监狱更是将母爱文化熏陶和艺术矫正相结合,唤醒罪犯内心中向善的力量。与此同时,监狱方面还努力帮助外籍服刑人员攻克语言难关,在狱中开设汉语课程,并请专业老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外语新闻团队以专业的精神赢得国际专业媒体机构和本市相关政府部门的信任,并以社交平台助力节目传播。
五、成功之处与改进空间
在涉及监狱题材的对外价值传播中,《直播上海》(Shanghai Live)的这些报道的采制具有一些独特的创新点和成功之处。
首先,这些专题片注重人性化表达。通过深入了解服刑人员的个人经历和改造过程,专题片能够让观众更全面、真实地了解监狱系统的改革成果,同时也能够唤起观众对服刑人员的关注,减少对被释放人员的排斥。通过突出服刑人员的新的精神面貌,帮助观众认识到服刑人员的改造和复员,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更是一种对自身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掘。此外,专题片也通过表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中国政府对人权保障的承诺。
其次,这些专题片采用了纪实摄影和采访报道的形式,直观展现了监狱生活的真实场景和服刑人员的生活状态。例如,专题片《监狱里的模拟人生》通过访谈服刑人员和监狱管理人员,展示了监狱内人性的重塑和成长,让观众感受到监狱的改造与教育功能。此外,专题片还采用动画演示和外籍人员体验活动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出监狱系统中的科技设备、文娱活动和外籍人员的生活状况,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
此外,在进行涉监报道的过程中,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使用也至关重要。《直播上海》(Shanghai Live)的监狱题材报道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平台的组合使用,扩大了宣传的受众群体和传播范围。除了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外,这些报道还通过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多种网络媒介进行推广。通过这些平台的使用,报道的传播效果得到了提升。此外,通过与国际媒体和新闻机构的合作渠道,这些报道还对外输出,让监狱系统的改革成果和服刑人员的积极形象传递到国际社会,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监狱系统的正面认识和了解做出了些许努力。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努力实践“人民城市,文明先行”,监狱系统不断进步的足迹清晰可见。但毋庸置疑的是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包括媒体涉监狱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多样性、多元化,也有进一步共同努力的空间。
结语
展望未来,中国监狱题材的国际传播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国际角度看,监狱题材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和推广监狱改造的正面成果,以期改变公众对监狱的负面印象。因此,中国可以从国际先进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加强与国外监狱国际传播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监狱系统的国际话语权。
此外,在传播渠道方面,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监狱题材的国际传播可更多借助新媒体手段和渠道,更加生动形象、客观坦诚地展现监狱改造的丰硕成果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吸引更多国际受众的关注、理解与共情,扭转外界的刻板印象。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监狱题材国际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形象宣传手段,更是监狱改造的有力工具。中国监狱系统国际传播应该在加强形象塑造的同时,注重实际成效的传播,强化社会监督和民主评价,推动监狱系统改革发展的持续深入。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外语新闻部副主任)